第406章 死活就是不進京

字數:4532   加入書籤

A+A-




    第406章 死活就是不進京

    老朱想比肩漢唐還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那臭屁兒子接二連三搞事情帶來的副作用。

    近兩年來,除了科考案有點讓人鬧心外,大明還是形勢一片大好,喜事不斷,刺激得洪武皇帝曾經的一顆英雄之心一度回光返照。

    遼東的土豆、玉米、紅薯等作物在內地大麵積推廣成功,大明老百姓有了飯吃,再也不鬧事了,真正實現了國泰民安。

    遼王又向遼北開辟了三千裏疆土,新王完全收複安西故地,徐司馬率領東海艦隊收取澎湖、台灣,倭寇早已不見了蹤影,南洋諸國紛紛進貢稱臣。

    因為糧食多了,賣兒鬻女的少了,隱瞞戶口的人也少了,大明的戶籍人口從五千七百萬迅速增加到六千二百萬。大明的耕地已經從八億畝增加到將近九億畝,田賦和丁稅也從三千萬石提高到三千六百萬石,相當於一千二百萬兩銀子了。

    而且這還是撇開遼東的數字。如果加上遼東,大明人口估計再過一年,就要突破七千萬了,耕地要突破十億畝。

    老朱還聽那剛從遼東回來的方孝孺說,遼東一年收入就有一千三百萬兩現銀,這是什麽概念?……

    當然,所有這些都和遼東有關,或者說是遼王的功勞。

    正是因為有了遼王,遼東的食材、布匹和南洋的香料特產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就連老朱上次在秦淮河見識了遼王的手段之後,也不再強調禁海政策,也學遼東開始在江南富庶之地和各個碼頭,收取商業稅,每年也能在農業稅之外,增收兩百萬兩銀子,相當於大明又增加了兩成財政收入。

    由於遼東替朝廷承擔了遼東都司、遼北都司的全部軍費開支,甚至承擔了西域都、大寧都司和北平都司的部分開支,東南沿海又因為有了遼東堅船利炮的保護,前後裁撤了十來個衛,朝廷的軍費開支沒有因為開疆拓土而增長,反而比往年下降了三成。

    朝廷有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後,開支又進一步減少,不僅停止了發行寶鈔,還在開始慢慢回收寶鈔。

    沒有人和錢過不去。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從中得到實惠,哪怕是視錢為阿堵物的讀書人。市井百姓自然對遼王交口稱讚,滿朝文武也對遼王回京監國理政充滿了期待。

    但是遼王是那麽好召來京城的?大家都說他小老人家是謫仙人,老朱召了他好幾次,隻是這個遼王死活就是不進京,甚至連病危這樣的理由都扯出來了。

    遼王雖然不在朝堂,威望還是如日中天。

    繼刑部尚書錢唐建議改立遼王為儲君後,兵部尚書錢唐也上疏立遼王為太子。

    這文官集團一動搖,那直性子的武官更不用說,大多是擁護遼王的。

    遼王朱允炆的鐵杆狗腿子,兵部左侍郎齊泰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也想再次回到軍隊,建功立業,幫忙朱允炆在軍中積攢一些威望。

    他想來想去,就上了個折子,建議老朱成立交趾都司,負責收複漢唐故土交趾,說這樣才能完全實現雄邁漢唐。

    老朱眼睛是何等的毒辣!雖說齊泰把他的心裏話說了出來,但他一眼就看出齊泰想當這個交趾都司指揮使兼征夷將軍,以功封侯。

    他心想,你齊泰有幾斤幾兩,自己不知道麽?

    朕要找打手還得從遼東悍將裏麵找,既能打,還不要錢!

    剛好張石不遠萬裏得勝回朝,老朱自然首先想到讓張石萬裏征戰之威,再次統軍南征,好在有生之年真正實現雄邁漢唐的夢想,好在百年之後他被掛在牆上的時候,下麵的文字介紹裏再多一行字介紹他的功績:收複交趾故地。

    但是,這個張石一如既往地謹慎,謹慎中還帶有幾分推托。

    老朱心中雖是不悅,也隻好把這不悅暫時按下來,提拔張玉為遼北都司指揮同知,算是從二品的封疆大吏了,結束了這次召見。

    其實,張石也有他的苦衷,雖然又是封侯,又是賜名,恩寵無雙,但因為剛回國不久,對國內形勢特別是遼東形勢還不是太清楚,也不敢亂表態。

    他知道,無論如何,當初和遼王在遼東製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是不能動搖的,不能像蒙古人那樣整天喊打喊殺的。

    張石在京城停留了十來天,一不結交朝臣,二不親近皇親國戚,除了等待皇帝召見,就是在驛館裏抽煙補覺,期間隻是幹了一件事:憑吊新王的衣冠塚。

    京城文武百官、功臣勳貴,爭相請他吃飯,他一概推說遠征歸來,身體不適,拒不赴宴。

    即使剛剛回到京城的黃湜和方孝孺兩位故人到訪,他也就是在驛館裏請對方喝了杯茶,簡單敘了敘舊,就端茶送客。

    一時京城裏對張石的議論紛紛。有的說他是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也有的說他謹言慎行,像個秀才。更多的人說他是個怪胎。

    當然,也有人覺得這個張玉是個奇人,非一般凡夫俗子可交往,也隻有遼王這樣的人才能駕馭得了。

    老朱聽說後,更是對這個張玉好奇得不得了,雖說心中有些嫉妒,但也能接受,總不能什麽都和兒子比吧?

    “陛下,臣離開遼東快四年了,懇請即日帶艦隊回歸遼東。”

    四月十二日,被改名為張玉的張石正式向老朱辭行。

    “好啊!朕隨你一起過去!”

    老朱滿口答應,差點沒把滿朝文武雷暈。

    隨後,心血來潮的老朱就口述一道聖旨,讓太孫朱允炆監國,由剛剛調回京城的方孝孺和黃湜輔政,自已帶上平安等人護駕,坐上“洪武號”戰艦,要親自巡視遼東。

    他心裏是這麽想的,山不過來,朕就過去。

    朕倒要看看,這個臭屁兒子在遼東到底在幹什麽?連京城都不想來!

    萬一朕給這臭屁兒子一個天大的驚喜呢?

    四月的遼東,因為遼王的完全康複,建設正在加速。

    沈莊忙著籌備華商大會。

    宋有才和徐德再次向遼王反映了一個共同問題:物種退化。

    其實這個問題,遼王早就意識到了。

    隨他穿越而來的五條泰迪狗相繼凋零,辣椒也沒有先前那麽辣了。

    關鍵是小麥畝產從最初的六百多斤,降到五百來斤,土豆畝產始終突破不了五千斤。哪怕采取輪種,種一休一,畝產頂多達到後世的中高水平。

    相反,長春一帶的水稻,由於關內和高麗移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稻種,不停進行優化選擇,即使沒有後世種子的加持,畝產也能達到八百來斤,快接近後世種植普通水稻的巔峰水平。

    遼王覺得,這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任何一種生物基因的延續和優化,都要有一個龐大的種群提供基因庫支持。就像後世外夷雖然一時竊取了華夏的一些珍貴物種,但由於種群有限,仍然不得不長期依賴華夏本土物種基因庫的支持一樣。

    所以,前幾年他派徐德到河西、天山屯墾,派宋有才到定西、河湟穀地屯田,既是為收複西域作準備,同時也是想嚐試一下,在多種地理環境的刺激下,這些作物的基因能否向有利的方向變異。

    現在徐德和宋有才都印證了物種退化這個問題,遼王不得不重視起來。他在白湖和徐德等人竊竊私語,談的就是成立遼東第六個研究所:農業研究所,以徐德為所長,宋有才和李喜旺為副所長,專門研究農作物的品種改良問題。

    同時,他開始醞釀一個更大的計劃:探索東洋。

    通過到東洋彼岸的大陸去探險,不僅可以找到土豆、玉米、煙草、花生、西紅柿、辣椒這些開掛作物的原產地,還要找到發展化工的另一關鍵作物:橡膠樹。

    當然,這都要等柳升和張石他們回來再說,飯還是一口一口的吃,免得一不小心噎過去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