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6章 三道旨意,官紳受損

字數:2054   加入書籤

A+A-


    崇禎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朝廷接連明發三道旨意,引得整個大明一片震動。
    第一道旨意,是公布了關於朝廷在延綏鎮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當前所收到的秋賦收入,增加了足有三成之多。
    這就足以可見,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確實是一個有利於朝廷的政策。
    而朱慈烺之所以明發這道旨意,就是為了給第二道旨意做出鋪墊。
    第二道旨意上言,為了穩定的恢複朝廷實力,利於天下萬民的休養生息,朝廷決定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
    選擇試點的地方,將在年後做出決定,並公之於眾。
    這道旨意還是顯得比較溫和,並沒有過於激進的意思,這也是朱慈烺做的比較成熟的決定。
    至於第三道旨意,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最為主要的。
    朝廷明發旨意,鑒於目前的朝廷財政較為緊張,也由於民間的海上貿易蓬勃發展,朝廷將決定全麵取消海禁措施,改為全麵開海,並增設海關司。
    所有出海的貿易船隻,一律按照船上貨物價值的十分之一,向海關司上繳海關賦稅。
    若是發現有走私偷稅的行為,朝廷將依法沒收船上的所有貨物,以示懲戒。
    ........
    對於朝廷明發天下的三道旨意,最先表示反對態度的,自然是那些利益受損的官紳士族們。
    原本朝廷實施官紳一體納糧之策,這已是使得官紳士族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盡管朝廷隻是繼續以試點的方式實施下去,但卻仍是損害到了官紳士族們的利益。
    而且還有最為主要的,那便是朝廷全麵開海、增設海關的行為,更是觸及到了許多官紳士族們的利益。
    在太祖皇帝、成祖皇帝時期,朝廷曾經嚴旨禁海,禁止任何的海上貿易行為。
    除了朝貢交易之外,嚴令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到了隆慶皇帝時期,朝廷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商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不過朝廷所開放的港口,也就隻有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這就使得海外的龐大市場,隻掌控在了社會高層之中。
    而社會高層的代表,則是那些享有國朝優待的官紳士族們。
    就以江南各省為例,至少是有大半的官紳士族們,全都參與了海上貿易。
    畢竟大明所產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都是西洋人最為喜愛的商品,這也使得這些商品價格倍增。
    往往出海一趟,就能賺回數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利潤。
    對於如此暴利的海上貿易,官紳士族們自然是要牢牢的掌控在手,豈能讓民間商人插手其中。
    然而朝廷明發天下的旨意,卻是直接打破了官紳士族們壟斷的海上貿易,再也不能獨享龐大的海外市場。
    朝廷這樣的做法,已是公然的觸犯到了許多官紳士族們的利益,就連京師城內都有大半的官紳士族們,表示出了強烈的反對態度。
    不過京師城內的官紳士族們還是有些忌憚,不敢直接的上奏皇上,也不敢逼宮皇上。
    前段時間發生的午門事件,依舊是曆曆在目,他們怎敢觸怒皇上。
    準確來說,是不敢觸怒榆林親王。
    喜歡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請大家收藏:()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