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啟蒙老師
字數:4688 加入書籤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水,轉眼間到了永興二十三年,秋!
春和宮!
“皇祖父!”
“皇祖父!”
“皇祖父!”
兩歲的小如意抓著朱雄英的衣袖,不斷的喊著。
這孩子隨了她爹娘,生的十分看好,年紀還小,很多話還不會說,但“皇祖父”三個字卻喊的十分順口。
無論是她爹娘教的,還是自己喊多了,都不重要了,皇帝聽著高興就行。
“皇祖父,我為什麽叫如意啊?”
“因為皇祖父希望小如意吉祥如意,平安快樂啊!”
“那小念哥哥為什麽叫小念啊?”
“因為……”
朱雄英笑了笑,摸著她的小腦袋說道:“等小如意長大了就會知道了!”
越王連忙說道:“如意,快過來吧,你皇祖父處理政務已經很累了,讓你皇祖父歇歇吧!”
朱雄英擺手道:“沒事,看到孩子,朕就高興!”
“皇爺爺!”
四歲的小念跑了進來,可到了跟前卻又停了下來。
“小念,怎麽了?”
“皇爺爺,父親和母親說,我長大了,要有規矩!”
小念拱手行禮道:“孫兒見過皇爺爺!”
這小子……朱雄英笑著招手道:“好了,快過來吧,這是去哪玩了?”
“皇爺爺,孫兒去大本堂了!”
太子和太子妃也走了進來,行禮道:“兒臣見過父皇!”
“免了吧,一家人,不用這般客氣!”
這句話,朱雄英經常說,可誰也不敢真不客氣,守規矩,是必然的。
皇帝可以把兒子,兒媳當一家人說話,反之,不行!
“太子妃三個月了吧?”
“是!”
“越王妃也三個月了吧?”
“回父皇,是!”
太子妃和越王妃同時懷上了,產期也差不多。
“都好好養身體,有什麽需要就說話!”
“謝父皇!”
朱雄英點點頭,手放在小念的肩膀上,問道:“剛才說去了大本堂,好像還沒到讀書的時候吧?”
太子連忙說道:“父皇,有件事兒臣正想給父皇說呢,小念已經四歲多了,到了啟蒙的年紀了,是不是該給他找一位啟蒙老師了?”
“四歲,還小,正是貪玩的年紀,有些早了吧!”
太子不敢反駁,說道:“那就讓小念再玩兩年吧,也不晚!”
其實太子也反駁不了什麽,他從小被老爺子慣著,到了六歲才開始讀書,老頭子親自給他啟蒙。
朱雄英把小念抱在懷裏,悠悠說道:“不過呢,四歲也該啟蒙了,畢竟朕的孫兒以後是要治國平天下的,這啟蒙老師……”
太子趁機說道:“楊先生如何?”
“楊士奇還是楊溥?”
“是楊溥!”
朱雄英一猜就知道,楊溥是太子屬官,深的太子的信任。
“楊溥太老了!”
“父皇,楊先生老成持重,性情多厚,毫無城府,品行端正,乃君子之典範,而且並不迂腐……”
朱雄英擺手道:“朕說的他老,不是他年紀大,而是入朝時間太長,難免會沾染一些官場氣!”
有些話,朱雄英不願意說,楊溥這個人還不錯,是個老實人,而且生活儉樸,也不結黨營私,輔佐太子也盡心盡力。
等到太子當皇帝,楊溥必然是新朝的第一文臣,若是再成為皇長孫的老師,權力未免有些太大了。
而且楊溥要輔佐太子,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教導皇長孫,之前定好皇長孫老師是陳瑛,但他還在西南,暫時回不來。
朱雄英還是想找一個剛入仕的新人!
“李馬是不是還在翰林院?”
太子一愣,隨即說道:“是!”
朱雄英點頭道:“讓李馬給皇長孫當啟蒙老師!”
李馬李騏),去年入仕的進士,南榜狀元郎,可以說出道既巔峰,宮宴時,皇帝親自敬酒,並發報全國表揚,往年的狀元入翰林院一般都是編修,討檢之類的官職,李馬直接升任侍讀,正六品官職,讓他一時名聲大噪,風光無限。
按理說,三年兩個狀元,倒也沒有多稀罕,從洪武朝到永興朝,起碼也有十幾二十個了,不至於讓皇帝高興成這樣。
但李馬這個狀元的含金量實在太高了。
他是繼黃觀之後,大明第二位連中三元的狀元,皇帝看過他的殿試卷子,放在北榜裏,他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如果本朝出一個連中三元的狀元,那當政的皇帝在文治上也添上一筆政績。
李馬的連中三元比黃觀的六元魁首低了不少,但放在整個大明朝,他也就隻比黃觀低。
有意思的是,李馬和永興十五年的狀元馬樂馬鐸)竟然是親兄弟。
馬樂的生父死後,母親帶著他改嫁,後來生了李馬,倆人是同母異父的親兄弟。
朱雄英仔細觀察過這兄弟二人的性格,都是那種表裏如一,沒有城府,樂於助人的人。
馬樂在翰林院當官,有一次在城外遇見一個小孩落水,他直接跳進去救人,差點淹死在河裏,把人救上來後,什麽話也沒有說,直接走了,絕口不談此事。
後來錦衣衛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朱雄英認為,這個人身為官員卻能舍命相救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必定是忠心之人,十幾年過去了,已經提拔到了國子監祭酒。
……
皇長孫啟蒙的事情定了下來,朱雄英走了出去,透透氣,太子跟在身後,說道:“父皇,改土歸流的事在貴州算是穩定了,陳瑛功不可沒!”
朱雄英點頭道:“陳瑛是個人才,沒有讓朕失望,這件事他辦的好,聽說湘王的兵馬動了?”
“是,西南還有幾個大小土司不願意配合朝廷改土歸流,聚眾擾亂,湘王聯合沐家正在剿滅,再有兩年,就差不多了!”
朱雄英鬆了口氣,又了了一件心事,離退位就快了一步。
太子趁機說道:“父皇,改土歸流,曆時兩年了,路也沒修好,恐怕,戰事要拖上兩年了!”
談到戰事,朱雄英神情之中充斥著一些無奈,說道:“南邊確實還動不了,北方卻等不及了!”
“父皇說的是燕王?”
朱雄英點頭道:“沒錯,朕曾經答應過燕王,兩年後,讓他出兵,肅清沙漠,如今兩年過去了,兵馬精良,糧草充足,朕實在沒理由推脫了!”
“知道燕王手裏有多少兵馬嗎?”
“兒臣沒有算過,應當不下於五六萬吧!”
朱雄英搖頭,笑道:“如今燕王在漠北足足有十五萬兵馬,這些是能上戰場的人數,後勤還不算!”
太子瞬間倒吸一口涼氣,有些不敢置信,燕王這幾年在漠北竟然發展到了十五萬兵馬,這實在太恐怖了,如果這樣的算的話,燕王掌控的人口,恐怕要接近百萬人了。
而且,他父皇竟然放心一個手握十五萬兵馬的藩王在長城外。
這十五萬兵馬,其中有一大半是蒙古人,為什麽他們選擇投靠了朱棣?
沒辦法,大明給的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