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9章 三國異變

字數:4208   加入書籤

A+A-


    肖元梅的計謀正在實施的時候,歐地之戰也即將進入了尾聲。
    歐地十九國,隻剩下大烏國、大匈國和大波國三個國家。
    雖說,大烏國、大匈國和大波國在歐地算是三個強國,但在巨無霸的大燕國跟前,就算合三為一,也隻能算是彈丸之地。
    若非是為了耗損歐人、西域人和大印人的人口,楊楓早就將這三個國家給拿下了。
    如今,戰事已經持續了好久,大烏國、大匈國和大波國的國力耗損超級嚴重,人口銳減也超級嚴重。
    畢竟是靠著人硬碰硬,雙方的損失都很嚴重。
    隻不過,大燕國這邊損失的都是異族,是故意損失的。
    而大烏國、大匈國和大波國損失的就都是本國人口,使得本國的成年男子的數量急劇下降。
    以至於,經曆了這麽久的戰事之後,這三國別說是成年男子了,就算是十四歲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年男子,也幾乎損失殆盡。
    所以,大烏國、大匈國和大波國實在扛不住這場戰事了。
    三國的皇帝進行了一次會晤,一致決定,一起投降大燕國,徹底臣服。
    可惜的是,他們三個並不知道楊楓的野心。
    三國的使者一同上路,一起到達大燕國,一起到達雒陽,一起麵見楊楓。
    但楊楓怎麽可能會給他們機會呢?
    三國的使者還沒到雒陽,準確說是剛剛在西域之地登陸,就被楊楓派人全麵圍殲,然後再將屍體處理掉。
    也就是說,這三國的使團在一夜之間就是人間蒸發了,屍骨無存。
    這件事情呢,其實是在楊楓登基稱帝,建立大燕國之前。
    大烏國、大匈國和大波國的皇帝等啊等,等了許久,也不見他們派出的使者回來複命。
    實在等不下去了,他們再次會晤,就派人分別求見東西兩側的燕軍主帥尉遲海和露絲將軍。
    露絲將軍的回複很簡單,她的兵馬位處三國的西側,怎麽可能會知道這事。
    而尉遲海呢?
    他的回答就更簡單了,說是他沒有看到三國的使團,更是責問三國的皇帝,派使團去雒陽為何不告訴他,是不是打算在雒陽混入細作?
    三國的皇帝傻了眼,這回答簡直讓他們無言以對。
    我特麽是去投降……
    嗯,對啊,既然我要去投降,肯定得跟對方的主帥說一聲吧。
    失誤,失誤。
    於是,三國的皇帝向尉遲海認了個錯,然後再派使團前往大燕國,向楊楓投降。
    尉遲海放過了三國的使團,讓他們穿過歐地的東部,然後跨海在西域之地登陸。
    但這一撥三國的使團命運依然,在西域之地登陸不久,就被團滅了,再次是沒有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
    沒辦法,因為歐人與西域人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這三國的皇帝雖然也派了細作在大燕國,可他們不敢明著露麵,很是受掣肘。
    不然的話,如果這事是發生在大燕國與大楚國之間,或者是大燕國與大吳國之間,楊楓滅對方使者團就絕對不可能做到讓對方毫不知情。
    沒辦法,楊楓是後世穿越過來的,他知道偷渡的危害。
    所以呢,在楊楓的命令下,大燕國在海關方麵的防守是很嚴密的,絕對不允許任何的偷渡者。
    以至於,三國皇帝派來的使者團隻能通過正規的海港登陸,然後就被團滅了。
    以至於,三國的皇帝又是等啊等,還是沒有等到回信。
    以至於,三國的皇帝派了五撥使者團,全都是石沉大海。
    以至於,三國的皇帝終於明白了,楊楓根本不打算接受他們的投降,他的目的是要徹底滅掉這三國。
    憤恨之中,無奈之下,三國的皇帝不想等死,隻能是再次奮起。
    哪怕是知道接下來是負隅頑抗,三國的皇帝也隻能是咬緊牙關繼續下去,等晚一日被滅國就能多當一天的皇帝,多享樂一天。
    一個皇帝,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的國家必然會被滅,不管他再怎麽努力,都無法挽回滅國的悲劇,那麽就隻會有兩種可能。
    第一,一直堅持抗爭到底,直到都城被攻破,然後自殺殉國。
    後世曆史上,這樣的皇帝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末的崇禎皇帝。
    第二呢,就是不再抗爭,而是抓緊時間享樂。
    後世曆史上,這樣的皇帝也不少,最著名的,莫過於是商紂王了。
    這三國的皇帝,到底敢如何做呢?
    他們選擇了第三種可能。
    一方麵,他們積極組織兵馬,將本國中十歲到十四歲的男孩子都募兵了,盡可能地抵擋燕軍的攻勢。
    另一方麵呢,自然就是抓緊時間享樂了。
    舉國選美,做最後的瘋狂。
    這樣做的好處呢,就是兩者兼顧了。
    因為再次有了兵源,在熱兵器時代,抵抗的時間就會延長,等於是他們享樂的時間也會被延長。
    這是理論。
    而在實際上呢,自然出入很大。
    他們忽略了老百姓的反抗意識。
    十歲到十四歲啊,都還是孩子啊,竟然要被拖入到戰場之中,幾乎是九死一生。
    於是乎,反抗和起義在這三國開始此起彼伏,各種發生。
    理論上本該是能夠延長他們三個皇帝的享樂時間,而實際上卻正好反過來。
    三國的起義不斷,使得三國的皇帝焦頭爛額,隻能不斷地調撥兵馬,進行各種鎮壓。
    而各地的選美呢,自然也會大受影響。
    你丫的,各地都起義了,各地的官員都在忙於鎮壓起義,哪裏還有精力顧及選美的事,這事隻能是黃花菜都涼了。
    無形之中,這三個皇帝的這一波騷操作等於是縮短了他們的在位時間。
    外有燕軍的攻勢,依然凶猛。
    內有國內的起義,星火燎原。
    等他們三個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太晚了。
    後悔?
    沒有用。
    他們怎麽告訴國內的百姓,我錯了,我對不起大家,我撤銷之前的聖旨,你們別再起義了,讓我安穩再坐一段皇位吧。
    撤掉不了,那就隻能是拚死命地鎮壓國內的起義。
    而就在這個時候,燕軍的進攻突然間停止了。
    理由呢,很簡單,楊楓登基稱帝,建立大燕國,主帥尉遲海和露絲將軍都去了雒陽。
    於是,三國的皇帝都是眼睛一亮,立即抽調兵馬,全力鎮壓國內的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