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輿論
字數:2742 加入書籤
秦辭拿來的殘片,也不知道是時間太長了,還是被風沙吹得太久了的原因。
東西拿給了軍醫,是一點兒原因也沒查出來,最終對馬將軍的傷勢也隻能說是要靜養,多喝些化瘀去腫的藥。
京城,蘇蓁每日都派人打聽雁門關的消息。
結果這日有一個自稱跟應家有關聯的人,不知道通過什麽途徑找上了正在巡查鋪子的蘇蓁。
蘇蓁初聽聞,心中一驚,連忙讓人將其帶進了鴻鵠樓的包廂內。
隻見那人戴著鬥笠,身材瘦弱又佝僂。
“你說你知道應家冤案的線索?”蘇蓁警惕地問道。
那人點了點頭,從懷中掏出一卷泛黃的書信,“這是當年應家一案的重要證據,足以證明他們一家是被冤枉的。”
蘇蓁沒有接過東西,而是先問道:“你既然有證據,為何當年不稟報上去?”
那人卻道:“有些東西總是要時間去查的,當年應家已經等不到那個時候了,天子定案,靠我手上這點證據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人都已經死光了,我一個孤家寡人,上哪兒去鳴冤,又有誰會信?”
蘇蓁半信半疑的接過書信,仔細查看,道:“你為何要將這東西給我?”
那人沉默片刻,“我曾是應家的仆人,當年僥幸逃脫。這些年,我一直尋找機會為應家平反,我家老爺曾對我有救命之恩,前段時間我見到了二少爺,蔣家又倒台了,我知道機會來了。”
“是殷允奚叫你來找我的?”蘇蓁問道。
那人點頭,“二少爺說了,您曾經說過,有機會的話,願意為應家的案子幫忙。”
蘇蓁:“叫他放心,能幫的忙我一定幫,也希望到時候他也願意來幫我的忙。”
那人道了聲謝,之後便匆匆離去。
“夫人,這人的話還有這東西,能信嗎?”碧珠擔憂的問道。
“應該是能的吧。”蘇蓁也不太確定,“將這東西送到國公府去,叫父親看看能不能幫忙,若是可以的話,不用先急著找皇帝說事,可以先製造輿論。”
“製造輿論?”碧珠不解 ,碧蘭也不知道。
次日,京中幾家不起眼的茶館裏,開始有人竊竊私語。
說書先生的話本裏,多了一段“忠良蒙冤、奸佞當道”的故事,雖未明說姓氏,細節卻與應家一案隱隱相合。
市井百姓最愛議論這類軼事,不過幾日,“忠臣被冤殺”的說法便傳遍了街頭巷尾。
與此同時,薑國公暗中聯絡了幾位與當年涉案官員素有嫌隙的老臣。
幾人在府中密談時,看著那卷書信,皆是唏噓不已。
“若能為應家平反,也算積德行善了。”一位老臣歎道,“隻是此事牽扯先帝定論,怕是難啊。”
“難也要做。”一位老大人沉聲道,“咱們這些人食君之祿,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忠魂蒙塵。先將這些證據抄錄幾份,遞到幾位清流禦史手中,讓他們先在朝堂上敲敲邊鼓。”
而蘇蓁這邊,除了關注應家案的進展,更牽掛著雁門關的戰事。
她每日清點庫房,將傷藥、幹糧、禦寒衣物源源不斷地送往邊關,又托人從西域購來最好的傷藥,隻希望能為秦辭和將士們多添一分保障。
沒過幾日,蘇蓁正對著地圖琢磨雁門關的地形,碧蘭匆匆進來稟報:“夫人,宮裏來人了,說是太後娘娘請您進宮一趟。”
蘇蓁心中一凜,太後向來深居簡出,此刻突然召見,莫非與秦辭或應家案有關?
她不敢耽擱,換了身衣裙便隨太監入宮。
壽康宮宮內,熏香嫋嫋。
太後端坐於榻上,神色溫和卻帶著威嚴。“秦家夫人,你可知哀家今日為何召你?”
蘇蓁屈膝行禮:“臣婦不知,還請娘娘示下。”
太後輕歎一聲,示意宮女遞過一卷奏折:“你自己看吧。這是禦史台剛遞上來的,說有人在民間散布流言,影射陛下錯判舊案,意圖動搖國本。”
奏折上的內容,正是關於應家案的輿論發酵。
蘇蓁心頭一緊,卻依舊鎮定:“娘娘,臣婦曾聽聞應家一案確有蹊蹺,民間議論或許隻是出於對忠良的惋惜,並非有意詆毀陛下。”
太後後抬眸看她,目光銳利:“哦?你倒是知道得不少。哀家也聽說,這些流言是從你經營的鴻鵠樓中散播出來的?”
蘇蓁知道有些事情忙不過皇家中人,索性坦誠道:“臣婦確有耳聞應家後人尚在,且持有當年冤案的證據。
若能查清真相,既不負忠良,也能為大昭多一為能人,他若能為朝廷所用,於雁門關戰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