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馬超勢大 天子忌憚
字數:4505 加入書籤
劉備與眾人曆經長途跋涉,風塵仆仆地返回長安。大軍駐紮在外,劉備兄弟與呂布率領著部下諸將前往朝堂。朝堂之上,莊嚴肅穆,天子端坐龍椅,身旁侍立著一眾宦官,文武大臣分列兩旁。
待眾人行禮參拜完畢,天子神色凝重,緩緩開口:“自董卓亂政,天下蒼生陷入水深火熱,朕亦深陷困厄。往昔卿等便為朕出生入死,在沙場效命。朕振臂一呼,你們統領諸侯,齊心協力討伐董賊。此役艱苦卓絕,然諸位毫不退縮,終將董賊敗亡,還我大漢些許安寧,此等功績,朕銘記於心。”
天子微微一頓,眼中滿是憂慮:“本以為自此可天下太平,萬民安樂,怎奈袁術、袁紹狼子野心,不尊王命,妄圖割據一方,攪亂朝綱。冀州戰場硝煙彌漫,百姓生靈塗炭。劉備,你心懷大義,以德聚賢,在界橋之戰巧設奇謀,阻斷袁紹大軍攻勢,令其久攻不下,士氣大挫。呂布,你勇冠三軍,在龍湊之戰親率精銳鐵騎,如神兵天降,直搗袁術軍陣,打得袁術軍隊丟盔棄甲、倉皇逃竄。”
劉備趕忙出列,恭敬跪地:“陛下謬讚,此皆仰仗陛下聖明,臣不過謹遵旨意,與眾將士齊心協力,不敢居功。”
呂布抱拳行禮,聲如洪鍾:“末將承蒙陛下厚愛,定當肝腦塗地,為陛下蕩平叛逆,重振大漢雄風!”
天子微微點頭,麵露欣慰之色,接著說道:“二位愛卿的麾下將士,同樣在冀州戰場舍生忘死,為大漢江山浴血奮戰,皆是我大漢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朕今日對二位愛卿及麾下將士予以封賞,望你們日後更加忠心耿耿,保我大漢江山永固。”說罷,天子命人宣讀封賞詔書,賞賜之物從金銀財寶到良田美宅,應有盡有,將士們聽聞,皆跪地謝恩,高呼萬歲。
朝會結束,大臣們魚貫而出。劉備和呂布正準備返回駐地,這時,一名宮中侍衛匆匆趕來,低聲傳達天子口諭,邀請劉備兄弟、呂布以及王允前往內殿秘密議事。
幾人對視一眼,眼中皆閃過一絲疑惑,但還是立刻隨侍衛前往。內殿中,天子屏退左右,神情凝重。待眾人行禮完畢,天子開口道:“今日召卿等前來,實有要事相商。”
王允微微皺眉,率先拱手問道:“陛下,究竟是何事如此慎重?”
天子看了看眾人,緩緩說道:“如今局勢複雜,馬超、孫策勢力漸大,朕憂心忡忡。卿等皆是朕的肱股之臣,可有良策應對?”
內殿中氣氛略顯凝重壓抑,天子道出對馬超、孫策勢力的憂慮後,劉備微微欠身,神色恭謹且誠懇,徐徐說道:“陛下,馬超乃臣同門師弟,往昔一同在盧師座下受教。盧師一生磊落,言傳身教,將忠義之道深植於我等心中。馬超承蒙恩師多年悉心栽培,定不會有任何謀逆之舉。 ”
“陛,此前馬超奔赴揚州戰場,與孫策攜手並肩,出生入死。二人憑借非凡謀略與英勇無畏的氣魄,成功擊敗袁術,並將其誅殺,徹底瓦解了這股禍亂天下的勢力,使江淮一帶百姓得以脫離苦海 。如今,馬超正應我軍合兵一處,共同對抗袁紹。袁紹野心勃勃,擁兵自重,妄圖篡奪大漢江山,其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已然成為我大漢的心腹大患。”
“馬超麾下西涼鐵騎精銳非常,戰鬥力驚人,有他助力,對抗袁紹便多了幾分勝算。可如今陛下卻對馬超心存忌憚,臣實在難以理解。當下正是齊心協力討伐袁紹的關鍵時刻,馬超一心為漢,此時猜忌他,不僅會寒了馬超及西涼將士的心,還可能讓袁紹有機可乘,實在得不償失啊 。”
內殿之中,氣氛仿若凝霜般沉重壓抑。天子劉辯聽聞劉備的一番話後,臉上浮現出一抹略帶苦澀的笑容,緩緩開口:“皇叔,你一片赤誠,滿心隻為朝廷著想,朕自是知曉。可這世間之人,又怎會個個都如你一般,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效力、為國家謀福祉呢?”
劉辯微微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複雜情緒,繼續說道:“就說馬超吧,皇叔你可還記得,昔日他為了皇後盧婉,竟全然不顧君臣之禮,公然與朕翻臉,那威壓朕的模樣,朕至今都曆曆在目。朕念及他或許隻是一時衝動,又顧全大局,為了大漢朝廷的安穩,咽下了這口氣,這些朕都忍了。”
“但他在揚州戰場上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朕難以釋懷。且不說他義弟孫策擅自誅殺宗親劉繇,劉繇身為漢室宗親,即便犯下過錯,也應由朝廷依律處置,他又有何權力私自決定生死?”劉辯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帶著些許憤怒與無奈,“在整個作戰期間,無論戰況是何等激烈緊急,他竟從未向朝廷呈遞過一封奏報,朕對前線戰事一無所知,滿心焦急。”
“好不容易等來勝利的消息,可他倒好,又擅自做主誅殺了袁術。雖說袁術公然與朝廷作對,罪大惡極,但如此大事,他也不請示朝廷,肆意妄為。如今,揚州之圍是解了,可這揚州之地呢?盡數落入了馬超與孫策之手。皇叔你不妨仔細想想,他這般行徑,與那擁兵自重、妄圖謀逆的袁紹袁術又有什麽區別?表麵上打著為朝廷效力的旗號,實則暗自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朕又怎能不心生忌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備聽聞,心中一緊,臉上卻多了幾分理解。他緩緩跪地,神色凝重且誠懇,有條不紊地闡述心中所想:“陛下息怒,陛下所言之事,臣之前確有耳聞,但其中或許存在誤會。馬超師弟與臣曾一同在盧師門下受業,盧師對他的教誨之恩重如山嶽,他又怎會輕易拋諸腦後呢?當年他為了皇後之事與陛下起爭執,實乃年少氣盛、一時衝動所致。”
劉備微微抬眸,目光中帶著一絲思索,繼續道:“當時臣便暗自思忖,陛下心懷天下,為了江山社稷的安穩,實在不必因一女子與手握重兵之臣正麵衝突。那時,若能拉攏安撫,對其施恩,使其更加效忠於陛下,豈不是更好的策略?如今想來,陛下當時的做法,雖有威嚴,卻在權衡利弊上稍有欠缺。”
“再說到孫策誅殺劉繇一事。此前,孫策之父孫文台命喪於劉表之手,而劉繇又與劉表勾結,劉表還借兵給劉繇,助其與孫策對抗。孫策為報父仇,又在這複雜的局勢下,殺劉繇也情有可原,情有可原呐。”
“至於馬超誅殺袁術,袁術長期與朝廷作對,表麵上打著攻伐劉繇的旗號,實則擁兵自重,妄圖割據一方,早已是天下公敵。馬超將其誅殺,雖說未事先請示陛下,於規矩上有失,但從大義來講,並無過錯。他一心想為朝廷鏟除這一禍害,也是忠心的體現。”
“最後說到未曾向陛下傳遞戰報一事,揚州距離長安路途遙遠,軍情瞬息萬變,稍有耽擱便可能貽誤戰機。馬超或許正是為了戰局著想,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作戰之中,才未來得及及時傳遞軍情,還望陛下明察。”
內殿中,燭火搖曳,天子劉辯的麵容在光影交錯間顯得格外凝重。聽聞劉備一番為馬超開解的言論後,他輕輕搖頭,一聲長歎,語氣中滿是憂慮與無奈:“皇叔啊,你總是把人想得太過良善。這馬超,又豈是第一次擅自誅殺宗室了?”
劉辯微微眯起雙眼,陷入對往昔的回憶之中:“昔年,益州劉焉派他的兩個兒子,奉命率領益州兵馬前來勤王,一心對抗逆賊董卓,那可是滿腔赤誠,隻為護我大漢江山。可那時的馬超呢,卻依附在董卓麾下,心甘情願地充當其爪牙。就在那樣的情形下,他竟然狠下心來,將劉焉的兩個兒子殺害。要知道,當時盧植先生可還在世啊!即便有盧植先生的教導與威望在,他都敢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更何況如今盧植先生已經故去,這世間能約束他的人便更少了。 ”
“那時,朕若不是迎娶了盧婉為皇後,借助盧氏一族與馬超的情誼,他又怎會願意為朕所用?他的服從,本就帶著幾分條件,並非純粹的忠心耿耿。”劉辯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情緒也愈發激動,“你再看看如今的局勢,馬超勢頭正盛,再加上他義弟孫策,二人勢力相互呼應。若是他們起了異心,妄圖謀逆,其危害比之袁術、袁紹有過之而無不及。袁術、袁紹雖野心勃勃,但論及軍事實力與謀略,馬超與孫策又怎會遜色? ”
“馬超如今手握重兵,占據要地,麾下西涼鐵騎縱橫馳騁,其勢力擴張之迅速,比之當年禍亂天下的董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人物,這樣的勢力,朕又怎能輕易忽視?一旦他有不軌之心,我大漢江山必將再次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皇叔,你可千萬要明白朕的苦衷與憂慮啊 !”
劉備聽聞,心中暗驚,麵上卻愈發恭謹,沉思片刻後再度叩首:“陛下聖慮深遠,臣愚昧,未曾盡知這些過往。但臣仍以為,人皆有改過自新之可能。昔日馬超依附董卓,或有不得已之苦衷。彼時天下大亂,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他一介青年,或被形勢裹挾,誤入歧途。如今時過境遷,馬超已然清醒,在對抗袁術一事上,盡顯忠勇,足見其心向大漢。”
“至於孫策,雖與馬超義結金蘭,但他誌在江東,未必會同馬超做出危及朝廷之事。二人雖勢力漸大,可若能以大義相召,許以朝廷恩賞,加以引導,使其為陛下所用,或許能成為大漢之強援。”
“陛下擔憂他們勢力膨脹會威脅朝廷,此乃人之常情。臣以為不妨在軍中安插朝廷親信,名為協助,實則監督。同時,對其軍中將士論功行賞,分化他們內部勢力,讓他們更加依賴朝廷。如此一來,既能發揮他們的力量對抗袁紹,又可保朝廷無後顧之憂。” 劉備言辭懇切,額頭已然滲出細汗,他深知此事幹係重大,關乎大漢未來走向,不敢有絲毫懈怠,隻盼天子能聽進他這番肺腑之言 。
喜歡東漢不三國請大家收藏:()東漢不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