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王允籌謀 馬超分兵
字數:4317 加入書籤
王允和呂布從殿內退出,王允便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腳步急促,幾乎是小跑著與呂布返回府邸。一進府門,他便拉著呂布徑直來到密室。密室中燭火搖曳,王允一臉興奮,眼中閃爍著詭異的光,對呂布說道:“奉先,機會來了!”
呂布還有些後知後覺,一臉茫然地看著王允,眼中滿是疑惑:“先生所言,是何機會?”
王允湊近呂布,壓低聲音道:“天子其人,狠辣薄情,對世家大族向來是趕盡殺絕,咱們早就商議好了,要讓劉協取而代之。如今,他竟著手對付馬超,這簡直是自掘墳墓。”
“你也知道,馬超、孫策這些人,對世家可是毫不留情。這正是天子的致命弱點,他今日忌憚馬超勢大,卻不知自己已一步步走入絕境。咱們就依他的計策行事,等他除去馬超之後,便要麵對西涼的怒火。”王允越說越激動,雙手在空中揮舞著,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屆時,再由劉協動手,讓天子突然暴斃。如此一來,既給劉協繼位鋪平了道路,也算給馬超一個交代。即便西涼那邊不依不饒,咱們就裹挾著新天子前往別處,再找一位漢室宗親登基便是。這長安,給他們又何妨?咱們掌握著立帝的大權,還怕沒有立足之地?”王允眼中閃過一絲陰狠,嘴角微微上揚,露出誌在必得的笑容。
呂布聽著王允的計劃,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但看著王允自信滿滿的樣子,又不好反駁,隻能微微點頭道:“一切聽先生安排,隻是此事幹係重大,還需從長計議,萬萬不可出半點差錯。”
王允又陷入了沉思,越想越覺得事態複雜。如今要擁立劉協為帝,絕不能僅僅和呂布兩人貿然行事。如果新帝登基既得不到馬超那邊的認可,又不被其他諸侯讚成,那可就滿盤皆輸了。
他思來想去,覺得當務之急是先與世家大族通氣。這些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人脈廣泛,影響力極大,要是能獲得他們的支持,新帝登基便能名正言順許多。而在眾多勢力中,王允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袁紹。
袁紹出身名門,“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讓他在世家大族中威望極高,麾下謀士如雲、兵馬強壯,在諸侯中勢力不容小覷。王允心想,若能把袁紹拉到自己這邊,有新帝在手,再加上袁紹的影響力,屆時即便馬超因被天子針對而有所變故,他們也有足夠的底氣應對。
況且馬超一死,各方勢力必然重新洗牌,袁紹就成了製衡各方、穩定局勢的關鍵人物。隻要袁紹點頭支持劉協稱帝,其他諸侯大概率也會跟風擁護,就算西涼那邊有所不滿,也翻不起太大的風浪。想到這裏,王允不禁暗自得意,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步絕妙的好棋,仿佛已經看到了劉協登基、自己權傾朝野的未來 。
王允越想越覺得此計可行,事不宜遲,他立即招來一名親信信使,將一封密信鄭重交予對方,反複叮囑務必要將信安全且隱秘地送到袁紹手中。信中隱晦卻又清晰地提及了天子對馬超的謀劃,以及他們準備擁立劉協為帝的打算,言辭懇切地表達了希望袁紹能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共襄大業的意願。
信使剛離開,王允一顆心仍舊七上八下,在房內來回踱步,滿心都是難以驅散的不安。他深知,此次擁立劉協為帝的計劃,關係重大,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複。僅憑袁紹的支持,實在難以讓他徹底安心。
沉思良久,王允牙關一咬,快步走到桌前,提筆蘸墨,又寫下了幾封密信。給曹操的信裏,他言辭懇切,提及漢室如今的困境,將天子對馬超的算計和盤托出,著重強調曹操素有匡扶漢室的抱負,希望他能為新帝登基助力,共創太平盛世。
給陶謙的信中,王允則以鄉情為切入點,提及彼此同處漢室天下,唇亡齒寒,新帝登基是撥亂反正之舉,望陶謙看在大漢江山社稷的份上,給予支持,將來必不會虧待。
至於給劉表的密信,王允盡顯尊崇之意,稱劉表德高望重,在荊州威望極高,若能得到他的擁護,新帝登基便如同有了穩固靠山,漢室中興指日可待,懇請劉表為大漢的未來出一份力。
寫罷,王允仔細將信封裝,分別招來三名極為可靠的信使,再三叮囑他們務必避開耳目,親自將信送到曹操、陶謙、劉表手中,不得有絲毫差池。在王允看來,多一份助力便多一分勝算,唯有集齊各方支持,新帝登基的計劃才能順利推進,不至於在事成之後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
接下來的日子,長安城中暗流湧動,各方勢力在不動聲色間相互製衡,王允等人焦急地等待著袁紹、曹操、陶謙、劉表的回應;而遠在宛城的馬超,終於等來了天子班師回朝的旨意。
馬超看著手中的詔書,神色平靜,隻是輕輕摩挲著卷軸,心中卻似有波瀾翻湧。徐庶站在一旁,神色凝重,欲言又止。他清楚,如今的局麵與賈詡當初的定計大相徑庭。賈詡本想著讓馬超在揚州戰場遭受挫折,哪怕犧牲些許將士,也要激起馬超對朝廷的失望,從而返回西涼,開創一番霸業。可現實卻是馬超戰功赫赫,如今還要班師回朝。徐庶滿心無奈,卻又深知此時無法將賈詡的謀劃和盤托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躊躇片刻,徐庶上前一步,雙手抱拳,神色關切又言辭懇切地說道:“主公,此次揚州之役,我軍雖斬獲大捷,揚威四方,可將士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過沉重。戰場上死傷無數,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且西涼之地長久以來戰火紛飛,局勢一直動蕩不安。如今我們若全體返回長安複命,而後再等待天子的安排,向天子請旨返回西涼去討伐異族,這一來一回,恐怕要耗費許多時日,如此對西涼戰事極為不利啊。”
這一番話,讓馬超瞬間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緒飄回到出征揚州之前,那時便聽聞西涼戰事吃緊,如今過去了這麽久,西涼的局勢不知惡化成什麽樣子了。馬超眉頭緊鎖,輕輕歎了口氣,緩緩說道:“你所言極是,西涼那邊的情況不容樂觀,若真要先回長安再折返西涼,確實會耽擱太多時間。然而,此番大獲全勝,若是不班師回朝,直接率兵馬返回西涼,恐怕陛下心中定會有所不滿,生出諸多猜忌。”
稍作停頓,徐庶繼續建言,“主公,如今戰事依舊膠著,我們在揚州的將士傷亡如此慘重。依我看,不妨分出一部分兵馬,護送傷兵以及陣亡將士的骨灰返回西涼。正好張繡將軍也有歸鄉之意,可讓他們一道取道漢中回去。而主公您則率領另一部分兵馬回朝複命,如此一來,既能安撫陛下,也可解西涼燃眉之急,還能避免陛下的忌憚。”
馬超聞言,目光望向遙遠的西涼方向,眼中滿是憂慮與牽掛。心中反複權衡,終究是放不下西涼的戰局和百姓。沉默許久後,他下定決心,沉聲道:“既然如此,徐庶先生,馬岱、張任,你們三人先隨張繡一起返回西涼,務必保護好傷兵和陣亡將士的骨灰,安頓好一切。我則親率兩萬鐵騎先回長安,麵聖複命。”
徐庶領命,神色一凜,拱手道:“主公放心,我等定會全力護送,確保傷兵和陣亡將士骨灰平安抵達西涼。西涼之事,我等也會密切關注,隨時向您通報。”馬岱與張任也齊聲應和,誓言不負所托。
馬超看著三位得力部下,心中滿是信任,又叮囑道:“一路上多加小心,若遇阻礙,不可硬拚,以安全為重。回到西涼後,協助當地守軍穩固防線,切勿輕舉妄動。”
三人退下後,馬超著手安排大軍分撥事宜。他挑選出精銳的護送部隊,配備充足的糧草和醫藥物資,又親自去傷兵營看望將士,鼓舞他們的士氣:“大家安心養傷,待回到西涼,定能好好調養。你們的英勇,我馬超銘記於心,大漢也不會忘記。”傷兵們紛紛掙紮著起身,眼中滿是感激與敬意,高呼將軍之名。
幾日後,徐庶、馬岱、張任與張繡的隊伍先行出發。馬超率領兩萬鐵騎,朝著長安進發。一路上,馬超思緒萬千,想到即將麵聖,不知天子會如何對待自己,又憂慮西涼的戰事,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
行軍途中,夜幕低垂,馬超獨自走出營帳,望著漫天星辰,卻無心欣賞。他深知,天子劉辯心思難測,自己勢力漸大,難免會引起猜忌。此次回朝,是福是禍,難以預料。想到此處,馬超的手不自覺地握緊了腰間佩劍,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決然。
此時,張遼來到馬超身後,輕聲說道:“將軍,夜深露重,您還是早些休息吧。”馬超回頭,看著這位跟隨自己多年的親信,苦笑道:“文遠,你說此番回朝,我們該如何應對?”張遼沉吟片刻,拱手道:“將軍戰功赫赫,對朝廷忠心耿耿,天子即便有疑慮,想必也不會輕易動手。咱們行事多加小心便是,若有變故,我等誓死追隨將軍。”
馬超拍了拍張遼的肩膀,心中稍感慰藉:“有你等相助,是我馬超之幸。隻是西涼戰事緊急,我卻被困在這朝堂紛爭之中,實在不甘。”張遼目光堅定:“將軍放心,徐先生他們此去,定會穩住西涼局勢。待將軍處理好朝中事務,我們再一同殺回西涼,蕩平異族。”
馬超微微點頭,轉身望向長安的方向,暗暗發誓:不管朝堂有多少艱難險阻,自己都要全身而退,回到西涼,守護那片土地和百姓。
喜歡東漢不三國請大家收藏:()東漢不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