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陳兵漢水 孤守宛城

字數:4129   加入書籤

A+A-


    後麵追過來的孫權,眼睜睜看著周瑜將兩個孩子護在身後,滿心不甘,忍不住抬手用力拍打著車架,發出一聲聲無奈的歎息。
    周瑜將兩個孩子緊緊擋在身後,神色冷峻。身旁的甘寧、太史慈一左一右迅速靠近周瑜,他們眼神中透著凜冽的殺意,那目光如寒芒一般,仿佛隻要周瑜一聲令下,便會毫不猶豫地向孫權動手。周瑜直視著孫權,聲色俱厲地問道:“孫權,你這意欲何為?你搞這一出,究竟想幹什麽?”
    孫權臉上閃過一絲尷尬,趕忙解釋道:“哎,公瑾,公瑾,我隻是想帶孩子回秣陵親自撫養,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導,日後也好為江東出力,並無其他用意啊。”孫權一邊說著,一邊攤開雙手,試圖表明自己的“誠意”。
    周瑜冷哼一聲,眼中滿是不屑,說道:“哼,你覺得我會信嗎?你行事如此不擇手段,事先也不與我商量,偷偷派人擄走孩子,這豈是單純想撫養他們的做法?”孫權聽聞,一時語塞,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不知該如何回應。周圍的氣氛再度緊張起來,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孫母的車駕也急匆匆地折返過來。孫母神色憂慮,眉頭緊緊蹙起,徑直來到孫權身旁,略帶責備地說道:“你怎可如此莽撞行事?公瑾既然已然表明不允,你又何必這般胡來,白白增添誤會。”孫權趕忙躬身,滿臉愧疚地說道:“是孩兒思慮欠妥,做事衝動,還望母親恕罪。”
    孫母又緊走兩步,來到兩軍陣前,目光懇切地看向周瑜,和聲說道:“公瑾呐,咱們本就是一家人。雖說仲謀他此次做事欠缺分寸,考慮不周,可也不該鬧到這般劍拔弩張、幾近兵戎相見的地步。我也瞧見了,紹兒在你這裏,被你教導得很好。那就還將紹兒留在你這裏吧。你與仲謀之前所商議之事,能不能還一切照舊,莫要因此事再生嫌隙。”周瑜聽了孫母這番話,一時默然無語。孫母都已經說到這份上了,他又能如何呢?稍作思忖後,周瑜拱手說道:“伯母,我自然不會與他過多計較。隻是這孩子既留在我身邊,往後便由我親自教導,還望莫要再打這孩子的主意。”孫母忙不迭點頭說道:“好好好,一切都聽公瑾的。”
    說罷,孫母轉頭看向一旁的孫尚香,說道:“香兒啊,要不你就留在這裏,幫幫你嫂子一起撫養孫紹。如此一來,也不算是我孫家將你兄長的孩子置之不理,徒惹他人非議。”孫尚香向來乖巧孝順,聞言便乖巧地點點頭,表示聽從孫母的安排。孫母又看向周瑜,說道:“公瑾,如此安排,想來應不為過吧?”周瑜對於孫尚香本就充滿好感,畢竟她是孩子的親姑姑,無論孫權那邊如何,孫尚香本質純良,為人極好。於是,周瑜點頭答應下來。
    雙方就此達成一致後,各自整頓隊伍,再度啟程。周瑜帶著孫紹和馬越,以及自己的人馬返回營地;孫權、孫母等人則繼續踏上行程。荒野上,塵土漸漸消散,仿佛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也隨之平息,但眾人心中都明白,江東局勢複雜,各方之間的矛盾與糾葛,或許隻是暫時被按下,未來仍充滿著諸多變數。
    孫權一行返回江東後,立刻將目光投向了交州,一場野心勃勃的征伐計劃在他心中迅速成型。這一次,孫權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親自統軍出征交州。在眾人眼中,這或許是一場拓展江東版圖、壯大勢力的壯舉,但孫權心中實則另有打算,他想為自己尋覓一條後路。
    在這亂世之中,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孫權雖坐擁江東,卻也深感危機四伏。周瑜在江東威望極高,其麾下精銳之師讓孫權隱隱忌憚。此前爭奪孫紹一事,雖暫告一段落,但孫權深知,他與周瑜之間的矛盾猶如暗礁,隨時可能引發更大的風浪。若未來與周瑜的矛盾激化,自己在江東的地位恐岌岌可危。更何況還有那西涼馬超,自己也該謀劃一條退路。
    交州,那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在孫權眼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資源與廣闊的發展空間,更是他在困境中的希望所在。一旦在江東局勢失控,交州或許能成為他休養生息、東山再起的根據地。
    於是,孫權迅速召集江東各大世家的主事之人齊聚一堂。議事廳內,氣氛凝重,孫權目光堅定地闡述著進軍交州的計劃。他言辭激昂,描繪著交州的富饒與戰略重要性,試圖喚起眾人對這場征伐的熱情。世家們雖各自心懷鬼胎,但在孫權的威嚴與宏偉藍圖的誘惑下,不得不紛紛點頭應和。
    會後,江東上下即刻陷入一片忙碌之中。世家們一方麵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從各自的私兵中挑選出最為精銳的士卒,編入出征大軍;另一方麵,征調大量民夫,籌備糧草輜重,以確保大軍出征後的後勤供應無虞。然而,這一係列舉措在江東內部引發了不同的反響。部分世家對孫權此舉心存不滿,他們擔憂此次出征會過度損耗自家實力,進而影響在江東的利益格局,私下裏難免有所抱怨;而一些年輕將領卻對出征交州充滿了期待與熱情,他們渴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立功勳,借此嶄露頭角,為自己的家族和前程增添光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周瑜得知孫權親自統軍出征交州的消息後,心中五味雜陳。他雖對孫權之前搶奪孫紹的行為耿耿於懷,但為了江東的整體利益,並未趁此機會對江東采取任何攻擊行動。他深知,此時的江東經不起內部紛爭,一旦他與孫權的矛盾公開化,隻會讓其他勢力有機可乘。
    周瑜一麵繼續用心教導孫紹和馬越,將自己畢生所學的兵法謀略、為人處世之道傾囊相授;一麵密切關注著江東局勢的變化,以及孫權出征交州的一舉一動。他明白,孫權此次出征,無論成敗,都將深刻改變江東的未來走向,而自己也必將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麵臨更為艱難的抉擇與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權出征交州的各項準備工作逐漸就緒。大軍即將開拔,整個江東都籠罩在一種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氛圍之中。表麵上,一切看似風平浪靜,但在平靜的水麵下,暗流正悄然湧動,所有人都被卷入了這場關乎江東命運的巨大旋渦之中,未來的道路依舊迷霧重重,充滿了無盡的未知與變數。
    時光悄然邁至五月,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烘烤著大地,仿佛要將世間萬物都炙烤殆盡。在這炎炎烈日之下,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在宛城這片土地上激烈地展開。劉備大軍如滾滾洪流,氣勢洶洶地朝著宛城湧來,然而,卻生生被黃忠與伊籍率領的守軍阻擋在城外,這場僵持,已然持續了整整一月有餘。
    宛城之下,每一天都在上演著生死搏殺。劉備大軍憑借著強大的兵力與高昂的士氣,發起一波又一波猛烈的進攻。每一次,當他們如潮水般湧向宛城,眼看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那堅固的城門似乎即將被攻破,城中的守軍仿佛已無力回天之時,黃忠總會如同一頭勇猛無畏的雄獅,奮起渾身勇力,帶領著守軍拚死抵抗。他身先士卒,揮舞著手中的長刀,刀光閃爍之處,鮮血飛濺,硬生生地將劉備大軍的攻勢遏製住,奪回那險些失守的城池。每一次的交鋒,都是生與死的較量,血與火的洗禮,城牆上早已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刀痕與箭簇,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戰爭的慘烈。
    劉備一方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全力攻打宛城的同時,他們也在積極拓展戰果。除了宛城這顆難啃的硬骨頭,南陽郡的其他地域在劉備大軍的淩厲攻勢下,紛紛落入其手。至此,宛城已然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如同風雨中飄搖的一葉孤舟,四周皆是茫茫大海,既無援軍的希望,又無糧草的接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兵力與物資的損耗與日俱增。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黃忠深知,若想守住宛城,必須采取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於是,他無奈之下隻得征集城中的民夫,不論男女老少,都紛紛被組織起來,投入到加固城防的緊張工作之中。白天,烈日高懸,民夫們肩扛手抬,搬運著沉重的石塊與木料,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卻無人敢有絲毫懈怠;夜晚,月色如水,城牆上依舊燈火通明,民夫們在守軍的督促下,繼續著未完的工作,疲憊的身影在月光下顯得愈發憔悴。黃忠心急如焚,他日夜登上城樓,極目遠眺,盼望著荊州的援軍能夠如神兵天降,早日出現在視野之中。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在襄陽的劉表,早已被劉備大軍的強大攻勢嚇得魂飛魄散。劉備軍隊的勇猛與勢不可擋,讓劉表意識到自己的實力與之相比,懸殊巨大。他深知,貿然派出援軍,極有可能非但無法解救宛城之圍,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甚至可能導致襄陽也陷入戰火之中。因此,盡管黃忠在宛城苦苦支撐,劉表卻始終猶豫不決,最終,他選擇了自保。他隻是急忙將黃祖的水軍調至漢水,與蔡瑁一同率領這支水軍在樊城那裏死死布防。樊城,成為了劉表最後的防線,他滿心期望,能夠憑借這支水軍將劉備大軍阻擋在鄧州,保住自己僅存的勢力範圍。
    而此時的宛城,黃忠孤立無援,獨自麵對劉備大軍的步步緊逼,每一次的進攻都如同重錘一般,狠狠地撞擊著他的內心。局勢愈發危急,宛城就像一座即將被洪水衝垮的堤壩,每一次衝擊都讓它搖搖欲墜。
    喜歡東漢不三國請大家收藏:()東漢不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