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青雲會
字數:3645 加入書籤
道院內,除了那些詳細講解魔族的帖子外,還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消息,雷歌創立的青雲會。
這個組織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通過道院的溝通與協調,聯邦軍部同意了青雲會在兩個月後進入次元裂縫,迎戰魔族的請求。
而這兩個月後,恰好也是雷歌他們這批大四學生畢業的時間。
青雲會是一個相對比較自由的組織,它所收攏的成員大多是那些沒有家族背景的天才學生。
雷歌創立這個組織的初衷,大概是希望這些沒有背景支持的天才們在加入共青會後能夠相互扶持、共同成長,從而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才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共青會竟然挺身而出,成為了第一批有機會進入霧影花穀直麵魔族的學生團體。
盡管那時他們已經不再是學生,但這一點時間差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在意。
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這個由天才學生組成的團體身上。
沒有背景勢力,便自成勢力!
趕在魔族即將到來的關口獲得了軍部的認可,並且迎難而上。
雷歌瞬間就把原本比較自由的青雲會轉變成了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
現階段的大四畢業生基本都已經達到六級,青雲會還各個都是天才學生,雖然算不得頂尖,但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果然是時勢造英雄!
如果青雲會能夠在雷歌的帶領下,挺過初期與魔族交戰的時期,那這個團體將會再次發展壯大!
到時候必定會有更多的學生願意加入他們。
葉嵐曾經因為吳倩的原因,對這個青雲會就很不感冒。
不過對雷歌的印象倒是還可以,雖然他並不了解此人,但既然魔都道院願意幫他與軍部溝通協商,應該也不會差。
畢竟,祁峰和嚴明這兩位老狐狸的眼光他還是比較相信的。
就是不知道青雲會最終能走到哪一步!
看完這段時間的各種消息,葉嵐和方怡又去道院外麵逛了一圈,買了一些東西之後就打算回去。
正在此時,嚴明院長突然打來電話。
“葉嵐啊,你總算回來了,等你一次可真不容易!”
自從蘇稚雪帶著銀影回來之後,他就一直讓人在次元裂縫入口等著葉嵐呢,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將近十天。
要是再見不到人,他都準備讓蘇稚雪跑一趟進去找了。
聽到嚴明院長都開始抱怨了,葉嵐趕緊解釋道:“嚴院長,我最近隻是在靜修,您找我什麽事?”
嚴明也不跟他廢話,直接說道:“兩件事!”
“第一,就是最近軍武道院突然冒出來一個很厲害的新生,到處挑戰,自稱同屆當中沒有敗過,二級道院都快被他打完了,江夏道院也已經落敗,下一站估計馬上就要到咱們魔都道院。
雖然我覺得楊勇打他也足夠了,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你就坐鎮一下吧。
如果到時候需要你出手了,你在上去,不需要的話就算了。”
“第二,上次蘇稚雪回來不是收服了一隻七階雪豹嗎,說是你幫忙弄到的,京都道院的那些家夥看我們不爽,於是也弄出來一批狼崽子。
雖然都是五階妖獸,但架不住數量多,還說我們魔都道院隻是運氣好而已,論收服妖獸,還得看他們京都道院。
這事可不能算了,這關係到咱們道院的名聲和今年的招生問題,決不能落了下風!”
最後一句話,嚴明說的十分嚴肅。
新一輪的高考即將開始,無論是軍武道院,還是京都道院,搞出來的這些動靜其實都是為了吸引目光,到時候好爭搶天才。
四大道院屹立這麽多年,自然有各自的輝煌戰績,但是如今道院內的學生表現也很重要。
即便是四大道院之一,如果學生表現平平無奇,那麽在招生的時候肯定不如其他道院有優勢。
自從嶺南獸潮落下帷幕之後,葉嵐便在各個道院的圈子裏橫空出世,一舉斬獲了最強新生的稱號!
然而,這大半年的時間過去,葉嵐像是消失了一樣,鮮有驚人之舉,以至於人們對他的記憶漸漸模糊,甚至可能已經將那個曾經令人矚目的最強新生稱號忘記了。
現在軍武道院卻突然搞出了這麽一出,大概也是覺得這段時間葉嵐沒什麽動靜,他們又有天才崛起,這個稱號是不是也該換換人了。
也正好在這個時間證明一下軍武道院對於學生的培養能力。
葉嵐認真聽完嚴明院長講述的兩件事後,稍微思忖了一下才說道:“嚴院長,第一件事好辦,隻要那家夥有膽量前來,我肯定讓他在這裏栽個跟頭,铩羽而歸!”
他的話語中透露著絕對的自信,甚至都不需要問對手是什麽異能,實力有多強。
反正都沒他強!
不過後麵的可就不好辦了。
“至於第二件事,我暫時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蘇稚雪那隻七階雪豹固然有我的些許助力,但她自身的運氣也著實不錯,想要再來一隻是絕對不可能了。”
先不說大雪山上的雪豹就剩銀影一隻了,就是想要妖獸認可,也需要十分苛刻的條件。
有實力是可以秒殺妖獸,但輕易收服是絕對不可能的。
就比如,鎮山是正好卡在晉升八階的關口,連化形草都有,而且他還很聰明。
而銀影,是蘇稚雪在大雪山有那個條件和它朝夕相處,潛移默化的慢慢熟悉。
換做其他人,哪有這樣的條件。
京都道院的學生們收服的是狼類妖獸,這種群居性妖獸,隻要搞定其首領,再通過首領去讓其他同族認可人類,難度要小得多。
嚴明沒想到葉嵐答應這麽爽快,看來第一件事已經穩了。
就是可惜,第二件事如果他都沒有辦法,其他人更沒什麽希望了。
不過這種事,想要強求也強求不來,沒辦法隻能暫時先作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