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神秘策略(下)
字數:3279 加入書籤
\"丁樞直又欲考吾智矣!\" 齊淩微微一笑,放下魔力湯,恭敬地拱手作揖。
\"非為考驗,實為誠摯請教,祈望齊提刑不吝賜教,為愚兄揭示迷霧!\" 丁謂連忙擱下湯碗,回禮抱拳。
這是宋地特有的言辭禮節,齊淩此刻已略通其意。於是他耐心再三,與丁謂謙遜交談,方低聲道:“其實,我已吩咐過武又等人,此計旨在擾敵安眠。”
\"我等有城牆為護,呂子明夜襲不足為懼。而呂氏唯有臨時構築的鹿欄柵欄!\"
\"其手下本就心驚膽戰,武又八人領四百勇士,輪流牽繩自城牆墜落,製造喧嘩,叛軍一晚皆不得安寧。\"
\"人若夜不安枕,白日必精神萎靡。欲攻陷掖縣城牆,無異於難上加難!\" 給丁謂片刻思索,他抿一口魔力湯,繼續說,“另外,睡眠匱乏使人脾氣暴躁。三日不眠,營中稍有動靜,便會滋生變故!”
\"精妙!一旦賊軍營嘯四起,我等便可不戰而勝!\" 丁謂豁然開朗,讚賞地拍手。
\"丁樞直所言極是,正是期待楊賊陣營出現營嘯!\" 齊淩聞言,頷首微笑,旋即低語,隻讓兩人聽見,“再者,人對外界刺激的承受有極限。超限後,疲憊會導致麻木。若至第四日,楊賊仍能鎮定,愚兄便親率軍士自城牆躍下,來場真偽難辨的突襲!”
這並非兵法,而是心理學的極致應用。身為前金牌離異顧問,洞悉客戶與目標心態是齊淩的拿手好戲!
故他講解得通俗易懂,頭頭是道。
丁謂,大宋才子之名實至名歸。聽聞齊淩計劃在第四夜實施真偽計,立即拍案大笑,“明白了,老夫終明其妙!齊提刑果真將門之後。此計,豈非張巡當年守睢陽時的草人奇襲之策?隻惜令狐潮狡猾過人,令張巡未能完全奏效。”
\"張巡曾在睢陽使用此計?\" 齊淩一怔,本能地反問。
接著,他的腦海中浮現出相關的文字記錄,與丁謂所述相差無幾。
遙想當年,叛軍在令狐潮的指揮下圍困睢陽,張巡手中之箭日益稀少,難以為繼。於是,他在深夜用繩索送一批稻草人出城......
令狐潮料想唐軍即將反攻,號令弓箭手齊射,直到黎明才發現自己陷入圈套。那些射在稻草人上的羽箭,全被張巡麾下的勇士們拔下,用以充實軍械。
連續數夜,張巡借助繩索將稻草人垂降至城下,巧妙“借箭”。令狐潮多次受騙後,再不上當,其部下對唐軍繩降草人的舉動也習以為常。
趁令狐潮鬆懈之際,張巡派遣猛將雷萬春等人,真的握著繩索突圍而出。僅憑五百名勇者,便令十萬叛軍驚慌失措,倉皇逃竄三十多裏,才勉強穩住陣腳……
這些傳奇故事,源自齊佳俊過去的學識,如今齊淩運用起來已是遊刃有餘。他微笑著撫額,略帶自嘲地說:“見笑了,樞直,真是讓齊某自愧不如。我竟忘了這計策乃是張巡的妙筆,還以為是自家的獨特秘技,在樞直麵前炫耀。”
“齊提刑不必過謙。”丁謂引用張巡守衛睢陽的故事,並非意在貶低齊淩。他揮手笑道,“自古兵法無非幾種,變化再多,核心不變。齊提刑能靈活運用,這才是真本領。當年張巡夜襲未果,令狐潮最終攻克睢陽。如果我們能從曆史中吸取教訓,成功斬下呂子明的首級,後人談論這場戰役,誰還會在意你的戰術來源呢?”
這才是丁謂的真實意圖,他希望為齊淩填補遺漏,發揮自己的價值。
這樣,將來分取戰功時,他丁謂才會心安理得。日後若想躍升高位,他也將更有信心。
“感謝樞直的指點!”齊淩善納忠言,即便知曉丁謂並非軍事專家,仍恭敬地致謝。
“呂子明膽小如鼠,知道你殺了楊行彥後,夜裏必然不敢待在他的營帳。”見齊淩接受自己的建議,丁謂繼續說道,“前幾日你讓武又他們襲擊營地時,不妨在城牆上也部署些眼力好的兄弟。軍營夜晚不能隨便巡邏,一旦遭遇突襲,能調動兵馬應戰的唯有呂子明。讓你的兄弟們居高臨下,尋找營地中燈火最亮、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那裏就是呂子明藏身之處。”
“感謝樞直指點!”齊淩欣喜,連忙道謝。
丁謂微笑點頭,補充道:“另外,在你回來之前,我已安排幾位忠誠的刺客潛入叛軍。他們或許短時間內無法成為呂子明的心腹,但至少能為你刺探一些情報。”
“還有……”
他雖不通兵法,但在打擊敵軍方麵從未停止嚐試。因此,他的提議都十分切合實際。
齊淩素來自知,對丁謂的插手並無異議。他果斷地將這些想法融入了自己的破敵策略中。
古人言,世間萬物各有所長。丁謂與齊淩,其性格與技能在某種意義上恰好相輔相成。他們在享用魔法燉湯之際,探討著戰略的細微之處。待到腹中滿載,一套精巧的戰鬥策略已由兩人共同構思完成。
於是,齊淩起身辭行,立即著手調整之前的軍令,以求完善。
丁謂則目送他離開屋門,隨後喚來侍者取來羊皮紙和羽毛筆,於燭光下仔細構思,寫道:“當前魔軍勢盛,督軍齊淩以堅固之城挫其銳氣,以迷惑之計疲其意誌,欲趁其困頓之時夜襲,然賊首夜宿之地未知。丁某認為,洞察微妙以知大局,隻需派遣眼尖者於城牆之上俯瞰敵營。那燈火閃爍、人影絡繹之所,必然為……”
先哲曾言,人生有三大永恒,著書立說、建功立業、道德垂名。
功績丁謂已有,自芙蓉島救下無數孩童,亦是德行之舉。接下來,便是著書立說,實現立言之時。
講解儒學經典,丁謂自知不及呂蒙正、張齊賢等前輩。然而,何須局限於儒家立言?
大宋北疆,遼國之虎始終眈眈。若他能撰寫一部兵法,供後人借鑒,豈非對國家之貢獻遠超於鑽研儒家典籍,皓首窮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