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什麽是革命

字數:3010   加入書籤

A+A-


    蒙大拿湖畔,整個哥倫比亞水質最好的湖畔,自然少不了漁民,沒有芝加哥的工業汙染,這個比肩五大湖的圓形水域布滿了漁船。
    什麽是革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都不知道,但兩個星期前開始,漁民們,這些蒙大拿人數眾多但一直處於邊緣的群體迎來了一些小小的變化。
    漁民公社,對於漁民來說,這個詞是陌生的,但對於他們來說,其組織形式卻並不陌生,新成立的漁民公社雖然並沒有一下得到所有漁民的擁護,但的確為革命開了一個好頭。
    漁民公社一開始吸引的並不是一般的漁民,而是本地特有的“小漁夫”,這些窮苦的漁民既沒有船,也缺少高效率的漁業設備,更沒有已經在利用的養殖農場。
    公社要做的很簡單,將這些個體漁民組織起來,派遣技術員,統一采購漁業設備,將個體的漁民變成漁業工人。
    公社不僅僅是生產單位,還是組織單位,在以公社為單位的社會組織中,漁民們可以以投票的方式選舉管理層,而這種管理層並非上級,而是平等的生活組織者,同勞動,共同享有生產資料和政策。
    而公社每個月都要將社員的需求和想法記錄下來,通過一個投票選舉的代表前去參加人民議會,遞交需求和想法,
    一開始,擁有船的“船老大”們冷眼相待,對於新的“公社”,他們沒有什麽興趣,說白了,就是一群湖腿子,這些靠著獨木舟,破爛漁網的衣衫襤褸的家夥怎麽能和他們那些機動漁船,複合材料漁網相比呢?更別提那些養殖場了。
    可他們看著看著,那些湖腿子們在公社的組織下,在政府的扶持下,擁有了他們的漁船,那船不大,但駕駛它的人,站在上麵的人笑得是那麽開心。
    在那水天相接的湖麵,社員們喊著號子,用漁網捕撈著育苗,蒙大拿湖的休漁期並不長,公社也同樣遵守著漁民們心照不宣的準則,不在休漁期捕魚。
    再看著看著,湖畔邊上,屬於公社的魚養殖場拔地而起,魚苗養殖,對於蒙大拿湖的漁民來說是一項新技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起的。
    但公社就是做到了,漁民們在公社的號召下組織起來,將資金投入到再生產之中,內戰如今到了這個階段,哥倫比亞金券已經信用崩潰,艾美蘭西元,維多利亞磅,貴金屬大行其道,而根據地發行的勞動券因蒙大拿周邊的農業而變得越發堅挺。
    和漁民一樣,蒙大拿湖畔的農業參加也是哥倫比亞合眾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和厚厚的黑色土層供養了大半個哥倫比亞,也成為了曾經哥倫比亞西進運動的核心。
    小農,富農,農場主,根據地麵臨的情況就是如此,八月風暴中,農場主被打倒在地,人們控訴著那些掌握著巨量土地的富豪,在蒙大拿,農場主曾經是左右當地州政府的重要力量,僅次於建立在蒙大拿市的工業資本家。
    最開始的哥倫比亞,也曾經遍布著空想主義者建立的公共社會,這些公共社會曾經建立在土地上,社會理想者試圖組織起窮人,建立他們心目之中的理想社會,
    但問題是,不管他們再如何建設,這些公共社會或亡於內部,或終於不可抗力,但在數年之前建立起的公共社會樣本曾經是不少人心中的烏托邦,
    在那些公共社會之中,利用機械化魔導進行農業生產並不少見,有大量的軍方退役裝甲車流入市場之中,隨著大西進運動被交到拓荒者的手裏。
    卡車用於運輸,坦克被改造成拖拉機,至少在那個年代,組織起來的公共社會農民擁有了利用機械化農業的能力。
    但好日子不會太久,大多數的公共社會在兩三年前紛紛終結,空想主義並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行政規劃,而資本家也並不會讓他們如願以償,隨著石油技術行業的發展,部分的公共社會被石化工業巨頭所掠奪,一些公共社會則好一些,隨著社會思潮的改變,一些崩潰的公共社會內的土地被分給自耕農,一些人期望於個人的積極性將帶來生產力的解放。
    但,倒退回到中世紀的小農,如何能與機械化農業相比?大部分崩潰的公共社會裏,被瓜分的耕地破碎而狹小,而自耕農們發現,他們破碎的土地雖然現在歸自己所有,但他們已經無法承擔機械化農業的成本。
    農業重新回到了千百年來的狀況,在太陽下,那些機械化農業設備不是被轉賣給了農場主,便是幹脆放在太陽下,變成鏽跡斑斑的墳墓,瓜分了公共社會的自耕農們不允許任何人拿走他們的財富,賣不出去的農業設備被拆成一塊一塊,送去廢鐵站報廢,或者幹脆就放在那裏。
    農業的勞累和辛苦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農場主擴大了自己的地盤,隨著他們的農場越來越大,他們就越來越能接受機械化農業,他們的雇農開始減少,用於再生產的資本越來越多,最終成為了如今遍布哥倫比亞的巨型農場。
    而蒙大拿的農業公社,如今便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農業公社來說,如今,整個蒙大拿的土地被分為數個農業公社,每一處都有廣闊的規模,這些土地上,農業機械再度轟鳴,以公社組織起來的農民們再次能承受起機械化農業的成本,而農機公社也恰時組織起來,為農業公社提供機械化農業所需要的一切。
    公社以勞動分配,多勞多得,在每一次勞動後,每一位社員會為彼此打出勞動分數,這將在製度上確保公平化,監督一個隨機的他人,而別人監督自己。
    通過多種勞動評定方式,公社社員可以最大化公平獲得勞動報酬,至少,這個製度的初衷就在這兒。
    廣泛組織起來的公社不僅僅是生產單位,還是教育組織單位,愛麗絲決心推動大規模掃盲和無產階級教育,因為,無產階級意識革命,不僅僅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教育,還是一次科學普及運動。
    無產階級當家作主的社會,要求人人都能從科學理論出發,以科學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和自我,以科學的理論結合實際。
    這是一個將持續幾代人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