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捧場助陣(二合一)

字數:8578   加入書籤

A+A-


    “嘩嘩嘩。”

    麻將碰撞的聲音,響徹整個屋子。

    林清霞、龔樰、張國榕和利芷各自坐在代表東西南北風的坐位上。

    王祖嫻坐在一旁旁觀,之前剛剛打完四圈,跟利芷換了個位置。

    就見此時,張國榕像一位沉穩的舵手,在牌局的浪潮中多數時候能巧妙應對。

    而林清霞則不然,每一次出牌的抉擇,都要沉思良久,仿佛在權衡牌局裏的萬千可能。

    龔樰和利芷倒都是第一次接觸香江打法的麻將,技術也許差了些,但運氣卻一點兒也不差。

    眾人圍坐在牌桌旁,談天說地,回憶往昔,共享歡笑時刻,毫不在意輸贏。

    “地胡!”

    利芷把牌一推,興奮於自己這一手的自摸。

    王祖嫻語氣裏透著絲羨慕,“利芷你這手氣也太旺了吧,都已經連胡三把了。”

    “是啊,利芷是越胡牌,手氣就越旺,手氣越旺,就越能胡牌,”

    林清霞邊把錢遞給利芷,邊笑道。

    “可能是我是新手,上手有運氣吧?”

    利芷連連擺手,說自己的技術不是很好,純粹靠的是手氣而已。

    “不對哦。”

    王祖嫻玩味地瞥了眼,“利芷你最近的運道可是特別的旺,就不說這麻將了,單單是你出的專輯,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竟然這麽快地就已經達到金唱片的標準,而且馬上要突破白金了吧?”

    “金唱片?白金?”

    龔樰疑惑地左看看,右看看。

    張國榕解釋說,自從1977年創辦香江第一屆金唱片頒獎典禮開始,就在統計每年香江本地的唱片銷量,銷量達到25萬張為一張金唱片,兩張金唱片就等於一張白金唱片,也就是專輯達到5萬張。

    像張雪友出道之作的《ie》,可是在十大唱片銷量榜連續停留幾個月。

    不到一年就賣出20萬張,締造了四白金佳績,甚至後來的銷量達到30萬張,創下六白金紀錄。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利芷的首張專輯至少一年能達到三白金的程度。”

    林清霞麵帶微笑。

    “怪不得他一直都說利芷有唱歌的天賦,不應該局限在演戲一道上。”

    龔樰恍然大悟道。

    “這都多虧了方老師,也多虧了哥哥、小樰姐你們,不然我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成績。”

    利芷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首專可以達到這種高度。

    “千萬別這麽說。”

    龔樰、林清霞三女全都笑盈盈地望向她。

    張國榕投去欣慰的目光,“淑芬有沒有跟你提到‘千粒星之夜’慈善演唱會?”

    利芷點了點頭,說陳淑芬到時候會安排自己登台現場專輯的兩首主打歌,甚至演唱《秒針》時,還會跟張國榕一起合唱,借這個舞台獻唱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首專的曝光度和人氣。

    “真噠?!”

    王祖嫻迫不及待地詢問她們能不能參加。

    “當然歡迎啦,你們要是願意參加的話,我讓主辦方到時候給你們發邀請函。”

    張國榕說自己除了合唱《秒針》以外,還會演唱《倩女幽魂》電影主題曲。

    林清霞詫異不已,“這首曲子不是收錄進哥哥你的最新專輯了嗎?”

    張國榕毫不猶豫地說再過不久,自己就會推出新一張專輯,《uer&nbp;rane''87》,但在此之前,也要借“千粒星之夜”慈善演唱會的舞台,來大力地宣傳一波。

    龔樰眼裏透著期待,“那真的是太好了,我們這下可有耳福了。”

    利芷追問“小樰姐,不知道方老師到那個時候會不會參加慈善演唱會?”

    “是啊,好久沒有見到他了。”

    林清霞也希望能在慈善演唱會上好好地感謝一番方言。

    當他來到香江的第二天,就收到了由他轉交的信件,而且還替她們一家安排好的團聚的時間。

    等自己把消息轉告給林父林母時,電話裏那激動又猛烈的哭聲,她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他呀最近太忙了,一直在忙著整頓三聯書店的業務,還有《鬼吹燈》出版的事。”

    龔樰認真思索了一番,“不過算算日子,等慈善演唱會召開的時候,他也應該忙完了。”

    “說到《鬼吹燈》,最近在全港都傳得沸沸揚揚。”

    張國榕說就連自己也忍不住地聽了幾期,隻可惜錯過了前幾期的重播,整個故事聽得不夠完整。

    “我也一直在聽,不過也聽得不全。”

    林清霞問道“我打算等《鬼吹燈》的出版的以後,就去買一本看看。”

    利芷、王祖嫻她們幾乎不約而同道“我也一樣!”

    “那不是巧了嗎。”

    龔樰說,《鬼吹燈》就在大後天上午,在香江三聯書店開賣。

    “要不這樣吧,我們去給他一個驚喜?”

    林清霞聞之大喜,立刻就邀請龔樰、王祖嫻、利芷她們一同去書店,也算是給方言助助陣。

    ………………

    之後的兩天時間裏,香江電台在《鬼吹燈》廣播劇播出的尾聲階段,開始按照和方言商量好的計劃,積極而大肆地宣傳《鬼吹燈》在香江三聯書店首發的消息,同時報紙媒體也在推波助瀾。

    以致於尚未到正式出版的時間,就時不時地有顧客跑到書店裏詢問《鬼吹燈》的情況。

    不少人看到張貼在門口的海報,以及擺在大堂展台上的,都恨不得馬上就能買上一本。

    結果就是在第三天的時候,香江三聯書店還沒開門,就從門口沿著街道,排了長龍般的隊伍。

    雖然人群裏沒有誇張到帶著馬紮、帳篷通宵排隊的,卻也有一些一大早就起床排隊的。

    此時,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當店員匆忙地打開店門的那一刻起,整個隊伍立馬騷動起來。

    “不要擠,都不要擠!”

    “大家排好隊,不要插隊,保持秩序!”

    “《鬼吹燈》的我們有很多,保證大家夥都能買得到,請耐心地排一下隊!”

    “………”

    蕭滋早已預料到會有這種哄搶的場麵出現,便安排了好幾個店員負責維持秩序。

    方言則偷偷摸摸地從書店的側門進入,徑自地上了二樓的辦公室,正透過窗戶往下看。

    “咚咚。”

    潘耀名輕叩了下門,“你這《鬼吹燈》的作者倒樂得清閑,現在整個書店可忙成了一鍋粥。”

    “你不也是一樣嘛。”

    方言白了一眼,“你跟《東方日報》、《文匯報》的記者約好了幾點,可不要錯過了報道?”

    “八點半,我估計他們已經在路上了。”

    潘耀名說“你放寬心吧,就算我們不主動去找媒體,這些狗鼻子的記者也會聞著味趕來的。”

    果如他所說,來香江三聯書店的媒體並不單單隻有方言他們專門邀請的兩家。

    不光有《明報》等報紙,還有tvb、亞視等電視台,幾乎是全港的主流媒體統統都來湊熱鬧。

    “謔,來得可真不少啊!”

    潘耀名嘿然一笑,“至少有一半是看在《鬼吹燈》的話題上,有一半是看在你的麵子上。”

    方言一言不發,靜靜看著,就見不遠處突然開來兩輛車,穩穩當當地停到了門口。

    車上的來人剛一下來,整個購書隊伍裏立馬就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尖叫聲。

    “是林清霞!”

    “是張國榕,真的是張國榕嗎?我不會是早上沒睡醒,現在還在夢裏吧?”

    “利芷、王祖嫻,她們旁邊那個是……是《黃飛鴻》裏的十三姨吧!”

    “她們怎麽來了?”

    “你是不是傻啊,來三聯書店還是為了什麽?當然是和我們一樣,都是來買《鬼吹燈》的!”

    “…………”

    一時間,本來就騷動不止的人群越發地喧嘩,一雙雙眼睛直直地盯著龔樰、林清霞她們看。

    就連奔著《鬼吹燈》熱度的媒體,也第一時間地調轉方向,一窩蜂地湧向張國榕等人。

    “好你個岩子啊,都把他們請來了,也不跟我們提前打一聲招呼!”

    潘耀名看到處於失控邊緣的人潮,忍不住地埋怨了聲。

    方言一臉無辜,攤了攤手,“我如果說這件事我並不知情,你信不信?”

    “我信你個鬼,你個岩子真的是壞得很!”

    潘耀名一副“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樣子。

    “這陣仗弄得太大了,也許要不了多久,就有人能猜出《鬼吹燈》的作者是誰了。”

    方言搖頭苦笑。

    香江三聯書店的門口依舊亂糟糟的,很多排隊的顧客陷入兩難,既想要繼續留在隊伍裏,又想衝到偶像的麵前求合影求簽名,反倒是站在外圍的記者非常果斷,瞅準目標,就糾纏著拋出問題。

    有的跟《鬼吹燈》有關,有的與《鬼吹燈》無關,雜七雜八,五花八門。

    《明報》的記者采訪結束以後,自覺收獲滿滿,再留在香江三聯書店也是多餘,於是立刻招了招手,攔下了從自己麵前經過的一輛出租車,二話沒說地就讓司機趕緊把車開往《明報》的總部。

    其它報刊的記者見狀,也不甘落後,唯恐自己比其他家的媒體晚一步報道這等“大事”。

    但最終,還是讓《明報》的記者最先趕回到編輯部,把今日的所見所聞統統地匯報了上去。

    消息一經傳播,立刻整個編輯部就炸開了鍋,一傳十,十傳百,一直傳到金鏞的耳朵裏。

    此時的金鏞,恰好跟黃蘸、蔡闌坐在一塊,邊品著茶,邊閑聊著。

    “既然這《鬼吹燈》是由香江三聯書店負責出版,不出意外的話,這作者恐怕就是方言小友。”

    “我看也是,隻怕除了他以外,整個香江再也找不到一個比他更了解內地情況的作家了。”

    黃蘸莞爾一笑。

    “怪不得我苦思冥想了半天,依舊想不通香江到底從哪裏出來了一個這麽了解內地的新人。”

    蔡闌搖了搖頭,“既懂風水堪輿、盜墓奪寶,又精通文學,文字功底深厚紮實。”

    金鏞不禁感慨道“隻是我沒想到,方言小友竟然這麽懂風水堪輿、星象玄學。”

    “可是這如何是好?”

    蔡闌眉宇間透著擔心,“倪誆可是一直在尋找這個《鬼吹燈》的作者,甚至不惜發動自己的人脈,而且以他的能力,恐怕也早晚能夠調查到,方言就是他要找的人。”

    黃蘸認真道“其實依我之見,倪誆輸給方言,《衛斯理》輸給《鬼吹燈》都很正常。”

    “不管是誰輸誰贏,總之以倪誆的性子,這次吃了這麽大的虧,肯定不會這麽容易善罷甘休。”

    蔡闌歎了口氣,“金兄,你以為如何?”

    金鏞說“就讓他自己調查出來吧,我們靜觀其變,不要插手。”

    “這……這……如果放任如此……”

    黃蘸本想讓金鏞出手去勸一勸,畢竟嚴格論起來,金鏞對倪匡可是有知遇之恩。

    當初正是在他的鼓勵下,這個南下偷渡的倪誆才能在《明報》,以“衛斯理”為筆名寫,自此靠著衛斯理係列而發跡,之後曾代金鏞寫《天龍八部》等,給張徹寫《獨臂刀》等劇本。

    金鏞說“你們都了解倪誆的性格,我們現在去勸也無濟於事,難道不是嗎?”

    “金兄說得不錯,何況阿振已經在報紙上公開地批評《鬼吹燈》,顯然有撕破臉的征兆。”

    蔡闌建議他們就不要摻和方言和倪誆的是非當中,免得夾在中間,兩邊都難做人。

    黃蘸道“唉,怎麽會變成這個樣子。”

    金鏞也很無奈,《鬼吹燈》隻有一部倒也就算了,怕就怕在接下來還有,那可是要跟《衛斯理》係列打長期的擂台賽,隻怕到那個時候,倪誆和方言的誤會和矛盾隻會越來越升級。

    “不談這些了,我們還是聊聊方言吧。”

    蔡闌道“話說我們三人當中,唯有我到現在還沒和這位內地大家見上一麵。”

    “該怎麽形容他呢?”

    黃蘸稱呼方言為“妖孽”,“這人在文藝領域可以說是全才,不但懂、懂詩歌、懂散文、懂電影,更是在音樂作詞的造詣上,也絲毫不遜色於我,另外在吃的方麵,肯定也不比你老蔡差。”

    “這是自然,光是在《舌尖上的中國》上所展現出的對美食的理解和感悟,就讓我欽佩不已。”

    蔡闌拱了拱手,希望黃蘸和金鏞找個機會,幫自己引薦給方言認識。

    “那吃的方麵,就由你來做東!”

    金鏞這話一出,黃蘸、蔡闌兩人也跟著相視一笑。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