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崇禎帝放手一搏

字數:3891   加入書籤

A+A-




    大明內部的動蕩給了遼東皇太極機會,皇太極決定趁著李自成攪亂中原,大明朝廷無力支援遼東之機,傾全力一口吃掉大明的遼東兵力,徹底掌控遼東。

    自崇禎十三年(1640年),洪承疇總督薊遼以來,洪承疇多次率軍出山海關,於寧遠、錦州一帶與建奴作戰。

    洪承疇麾下的八位總兵(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中,隻有吳三桂與白廣恩、馬科三部能與建奴一戰,其餘幾部中曹變蛟所部稍強,餘下的與建奴作戰都是一觸即潰。

    其中又屬吳三桂所部戰鬥力最強,吳三桂麾下的兩萬殘餘關寧鐵騎,一直是按照自己獨特的治軍方法進行訓練。

    而除了訓練嚴格之外,吳三桂還根據關寧鐵騎的特點,設置了獨特的指揮方式。

    吳三桂先從軍中選出最精銳的騎兵一千,再以五十騎為一隊,分為二十隊。

    每隊設一領騎官,然後吳三桂把這二十名領騎官的姓名分別寫在二十隻竹簽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中。

    遇到緊急情況,吳三桂便隨便從靴筒中取出一隻竹簽,呼叫那名騎官,那名領騎官即統領他的騎隊,跟隨吳三桂衝陣。

    因為有吳三桂的身先士卒,加之都是精銳,吳三桂帶著部下衝陣,可謂是無往不利。

    多爾袞可謂是建奴中最能打的一員猛將,其餘的明軍在麵對多爾袞時,往往未戰先怯,一觸即潰。

    但是吳三桂曾多次率關寧鐵騎,與多爾袞發生遭遇戰,雙方的將士都拚命衝殺,勇猛異常,往往最終都是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

    因此,吳三桂也一直被多爾袞惺惺相惜,認為他是明軍中難得的勇士。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建奴在皇太極的指揮下逐漸形成對錦州的包圍之勢。

    為了預防建奴圍困錦州,洪承疇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決定冒險向錦州、鬆山、杏山三城運糧,以防萬一。

    當時正好趕上春節,洪承疇便以新年過節為掩護,出其不意的將糧食運過去。

    經過思考,洪承疇將此次的運糧任務交給吳三桂完成。

    接到任務後吳三桂親自督運,洪承疇此計果然躲過了清兵的監視,吳三桂順利的將糧食送到了錦州。

    等到建奴覺察後,皇太極出動了二萬騎兵分四股追擊吳三桂,企圖奪糧,結果遭到了沿途明軍的猛烈炮擊,最終還是一無所獲。

    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明軍與建奴曾在鬆山展開過一場激戰。

    明軍左翼的吳三桂率部迎戰建奴騎兵,吳三桂率軍與建奴騎兵硬碰硬,正麵擊退了建奴騎兵的攻擊。

    戰鬥結束後,洪承疇將有功人員上報朝廷,將吳三桂列為首功。

    原本遼東的局勢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已經慢慢的穩定了下來,雖然反攻建奴一時間做不到,但是至少也沒有再出現什麽大的敗仗。

    但是隨著李自成在河南的勢大,以及遼東戰場的小勝,崇禎帝天真的認為遼東的明軍行了。

    正好此時秦良玉的一萬五千白杆兵也到達了遼東,崇禎希望可以借機平定遼東 ,隨後將遼東的明軍精銳調回關內剿賊。

    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在明知皇太極圍城打援的情況之下,洪承疇禁不住崇禎帝的一再施壓,親率麾下八總兵與秦良玉所屬的白杆兵,共十五萬大軍在寧遠誓師後,浩浩蕩蕩的一起前往救援錦州,伺機與皇太極決戰。

    皇太極得知此消息後,也召集了麾下滿、蒙、漢、高麗四部共計十二萬大軍,也打算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殲滅明軍主力。

    洪承疇將十五萬大軍分為了三部,三萬前軍、八萬中軍、四萬後軍。

    為了避免麾下兵馬集體潰逃,洪承疇特意將大軍進行了混編,將八位總兵與秦良玉一起,都留在了中軍,與他一起行進。

    洪承疇派心腹丁偉領前軍開路,讓監軍太監張若麒坐鎮後軍。

    皇太極摸清了洪承疇的部署,他先按兵不動放過了丁偉率領的前軍。

    等到洪承疇率領中軍行進到鬆山城,皇太極聽聞後,便親率主力大軍將鬆山城包圍。

    同時派出了部隊,阻擊洪承疇的前軍與後軍。

    雖然得知自己被皇太極圍住了,但是洪承疇並不慌,因為在洪承疇看來己方是有兵力優勢的。

    皇太極最精銳的八旗兵也不過數萬人,自己手下四萬關寧鐵騎與秦良玉的一萬五千白杆兵,完全可以硬剛八旗兵。

    其餘的雜兵對雜兵,無論如何大明在國力上是有優勢的。

    自己手下的兵打光了,崇禎帝擠一擠還能給自己補充。要是皇太極此次打光了八旗的精銳,至少五年內,建奴再也組織不起這麽龐大的一支軍隊。

    雙方都明白此次鬆山之戰的重要,洪承疇與皇太極都親自督戰。

    洪承疇在此前大明內部的平叛中,可謂是未嚐一敗,就算是到了遼東也是與皇太極打得有來有回。

    洪承疇手裏有四萬關寧鐵騎,因此被皇太極包圍的第一時間,洪承疇並沒有選擇避戰,而是命令吳三桂等人主動出擊。

    雙方的騎兵在鬆山城外激戰,彼此不分上下。

    就在洪承疇觀察兩軍騎兵的戰況時,大同總兵王樸由於貪生怕死加之想保存實力,竟然趁著建奴騎兵被拖住的時候率部逃跑。

    王樸這一跑,明軍的軍陣頓時就亂了,接著,吳三桂、唐通、馬科等其他幾位總兵也紛紛效仿,各自率兵逃跑。

    原本軍陣整齊的大明軍隊就這樣亂成了一團。

    建奴見明軍大亂,當即也加緊了進攻,主帥洪承疇雖然極力控製軍隊的潰逃。

    但是經過一番廝殺後,洪承疇的身邊隻剩下了前屯衛總兵王廷臣、東協總兵曹變蛟以及秦良玉的白杆兵,這三支隊伍。

    無奈之下,洪承疇隻好帶著幾人的殘兵退入鬆山城中,堅守待援。

    逃跑的明軍被清軍一路追殺,其中居然有上萬人被建奴趕入海潮淹死。

    吳三桂因為是騎兵,所以他追上了最先逃跑的總兵王樸。

    二人先是逃到了杏山城,隨後二人料定杏山也守不住,於是又趕緊逃向了寧遠城,在逃跑途中二人遭遇了多鐸率軍截擊,王樸所部損失慘重。

    最終逃到寧遠城的明軍中,隻有吳三桂所部保留得還算完整。(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