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荊雲的計劃

字數:3239   加入書籤

A+A-


    就在晉軍兵臨武隧城下之時,已經在曲沃完成修整的主將荊雲已經得到了武隧那邊的傳信。
    “晉軍十萬大軍圍城,看來他們這是要強攻武隧啊”,荊雲捏著信紙,臉上露出幾分凝重的神色。
    “將軍,我們是要回援武隧嗎?”,一旁的副將白銘也是聽到了武隧那邊的情況,連忙問道。
    荊雲聽到白銘的聲音,目光立即看向白銘,看著這張與白毅神似的臉,心中一動,問道:“你覺得呢?”
    白銘聽到自家主將的問話,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反應過來,恭敬的回答道:“末將以為,武隧城如今還有五萬餘大軍,且李新將軍善守,縱然晉軍有十萬之數,李新將軍依托武隧城的險要,足以抵擋住晉軍,晉軍恐怕短時間內也威脅不到武隧。
    我們這裏不過一萬大軍,縱然是回到武隧,對於占據也沒有多大的影響,反倒是要放棄好不容易襲取的曲沃,實在是得不償失,末將覺得當果斷出擊,擴大我們在河東的戰果,震懾晉人”。
    聽到白銘的話,荊雲臉上也不由露出欣慰的神色。
    他覺得白銘在這幾年的軍旅生涯之中進步太快了。
    說實話,在以前,他覺得孫曉和白銘兩人不論是兵法謀略還是性格上都是比不上他兒子荊倫的,但白銘這些年輕人經曆滅燕之戰以及現在的晉楚之戰後,性格不僅變得沉穩了許多,在領兵上麵也驅除了浮躁。
    荊雲現在覺得,就算白銘不依靠他父親白毅,也能成為楚國軍界的翹楚。
    反倒是自己兒子荊倫在成為大王嫡長女的夫婿之後,恐怕在軍中的發展機會還比不上白銘和孫驍這兩個同輩了。
    “你想領兵攻打新絳?”,荊雲看著白銘問道。
    “新絳是晉國的舊都,縱然是沒有多少兵力駐守,恐怕隻憑借我們手中的兵力也攻不下,末將覺得可以攻打安邑,安邑富庶,城中有不少糧草,攻下安邑,也能緩解我們的後勤壓力”,白銘想了一會兒說道。
    荊雲聞言確是搖搖頭,然後說道:“武隧有李新將軍在確實不會有問題,我們的確確沒有回援的必要,不打新絳也是對的,但安邑同樣也不應該動,你可知為何?”
    白銘聽到主將荊雲的話,立刻明白這是在考教自己,於是白銘也立刻在心中盤算,過了一會兒才說道:“將軍,安邑本是晉國重鎮,之前被魏氏經營了數代,城防高大堅固,如今作為晉國的後勤重地,城內的兵卒恐怕比起新絳還要多,是末將疏忽了”。
    看著麵露慚愧之色的白銘,荊雲笑著說道:“你能想明白,那就說明你的才能在年輕一輩之中當屬最優秀的那幾個了,你足以自傲了”。
    “將軍既然新絳和安邑都動不得,那我們該怎麽辦?”,白銘好奇的問道,他知道自家主將荊雲肯定是已經有了主意。
    對於這個與自己父親齊名的楚國名將,白銘還是很敬佩的,之前他父親也囑托過自己要好好的向荊雲將軍學習。
    荊雲聽到白銘的詢問,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將目光看向一旁的輿圖。
    說實話,晉軍的反應速度有些超出了荊雲的預料。
    也低估晉軍對於武隧的重視程度。
    先前以為,自己攻下武隧,野王那邊應該擁兵自守,現在居然還敢主動領兵進犯武隧,導致其雖然攻下了曲沃,卻沒辦法從武隧調兵增援自己。
    晉國河東乃是晉國經營最久,也是最為富庶之地,雖然已經空虛,但隻憑他手中的這一萬兵力,卻又難以快速攻城掠地。
    而且荊雲也想到,既然趙無恤已經派兵支援野王,那不可能會忽視河東,所以晉國支援河東的援兵極有可能已經在路上了。
    所以他覺得不能再耽擱了。
    “曲沃我們不要了,我們直接前往蒲阪”,荊雲一臉鄭重的說道。
    “將軍是要支援項拓將軍?”,白銘問道。
    “蒲阪那邊肯定還不清楚我們已經進入河東了,我們正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先斬斷安邑支援蒲阪的糧道,在擊潰秦國那邊在蒲阪的援軍,然後集中兵力攻下蒲阪,加上項拓手中的五萬兵力,就算是晉國有援兵支援河東,也無法抵擋”,荊雲沉聲說道。
    “將軍妙計”,白銘對於荊雲將軍的魄力感到心驚,好不容易得到的曲沃說不要就不要了,但不得不說荊雲將軍的計劃十分可行,白銘十分敬佩。
    當天,荊雲就帶著一萬大軍離開了曲沃,曲沃的晉人一臉懵逼,但他們沒有時間多想,楚軍離開曲沃之後,曲沃城內就成為一種無序的狀態,時間一長立刻就開始發生動亂。
    城中的晉人頓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直到新絳那邊得知楚軍真的離開之後才敢派出軍隊接管曲沃。
    另一邊,荊雲帶著大軍一路急行軍,也顧不上掩藏蹤跡,很快就到達了安邑的地界。
    安邑的守將直到當天才清楚曲沃已經被楚軍攻破的消息,為了以防萬一,他已經下令關閉安邑的四門,每日除了運輸糧草的車隊進出之外,任何人不得進出。
    當荊雲派出去的斥候察覺到安邑城的變化之後,也是覺得安邑這邊對自己的存在已經有了防範之心,對於這一點,荊雲沒有半點感覺,反正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安邑。
    這一日,安邑城城門再次打開,走出一支有二十多輛車子的車隊,每一輛車上麵都裝滿了糧食和軍械,隨行的軍卒也達到了五百人,他們的目的地就是蒲阪。
    魏暑就是這支運糧隊的最大軍官。
    魏暑出身晉國魏氏,魏氏被趙氏滅亡之後,他作為旁支中的旁支,也是得以活命,為了過得更好,於是他選擇投靠了趙氏。
    這些年他雖然被親友指責,但這些年,他自己的小家的日子倒過得十分舒適,雖然不算富貴,但也衣食無憂,反倒那些不知局勢的族人日子過得遠不如自己,甚至可以說是艱難。
    魏暑作為運糧隊的最高軍官,自然是不用坐在馬背上承受顛簸之苦,而是直接舒服的坐在運糧車上,由民夫們推著走,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