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皇帝出巡

字數:4914   加入書籤

A+A-


    天統五年的雪花飄落之時,皇帝熊章的車駕尚在邯鄲古道上前行。
    當朝廷中不少官員以為皇帝將在歲末返京,與太子及文武百官共度新春之際,從邯鄲突然傳來皇帝熊章的詔命,內容卻讓襄郢城內的官員們頗感意外,原因無他,那就是陛下鑾駕東行,將繼續巡視各地。
    “朝中有太子監國,彌生等大臣輔政,朕很放心。”
    熊章在發給太子的密信中這樣寫道“江山社稷,不能隻靠奏章了解,朕要親眼看看,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究竟過得如何。”
    這番巡狩,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不會短暫。
    ……
    天統六年初春,皇帝熊章在晉地邯鄲度過了新年,這也是熊章這數十年裏第一次在都城之外過年。
    熊章在晉地滯留了兩個多月,算是將晉地的真實情況都摸排清楚了。
    原本按照熊章的規劃,待這三晉之地局勢穩定後,便將三晉拆分並入冀州、並州、豫州,徹底瓦解其地域認同。
    然而,在巡視過程中,熊章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在邯鄲城外的趙家村,熊章親眼目睹了新修的水渠如何將曾經的旱地變為良田。
    當時那老農跪在皇帝麵前,淚流滿麵的說道“陛下,若非總督府強力推行這水渠工程,去年大旱,小老兒一家早就餓死了。”
    包括熊封在內的三位總督在一旁解釋道“三晉之地水係複雜,加之晉國因為六卿分治的緣故,晉國水利建設割裂嚴重,趙氏執政晉國期間,主要發展的也是軍力,對於晉國境內的水利民生工程做得不多,所以晉地水利互不相通。
    若非總督府統一調度,借著大旱之年,人力充足的機會,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規模的水利建設。”
    熊章對於晉地的情況再次有了切實的感觸。
    當晚,熊章召見隨行的理政大臣端木賜,徹夜長談。
    “朕原本打算此番巡視後便拆分三晉,如今看來,還需從長計議”,熊章指著地圖上縱橫交錯的水係說道“強行拆分,恐使這來之不易的水利網絡再度割裂,不利於施政”
    端木賜謹慎回應道“陛下明鑒,三晉經去年旱情,民心初定,此時變更行政建製,確實可能引發動蕩,不如暫緩數年,待水利全麵建成,再行拆分不遲。”
    熊章沉思良久,最終點頭同意道“三晉總督府繼續保留,拆分計劃暫緩”。
    離開三晉之後,皇帝熊章的車駕繼續東行,進入幽州地界,作為楚國北疆門戶,幽州與東胡接壤,常年駐守重兵。
    在幽州最北邊的盧龍塞,熊章登上飽經風霜的城牆,遠眺塞外蒼茫的草原,守將李驁是個滿臉風霜的老將,其鎮守此關已經有十餘年了。
    “陛下”,李驁聲音沙啞的向熊章稟報道“去歲大旱,幽州亦受影響,但邊軍糧餉從未拖欠,將士們皆是感謝陛下恩德。”
    熊章注意到,盡管條件艱苦,但邊軍士氣高昂,裝備整齊,十分滿意。
    這時,熊章走到一名小兵的麵前,親自上手檢查了一番這名小兵的穿著,看到此人皮甲之下還有一件棉衣的時候,臉上也是露出了高興的模樣。
    棉花引入楚國已經有幾年了,大規模的種植在呂州島(呂宋)等海外之地,產量很不錯。
    北線的邊軍基本上已經開始供應棉衣和棉被了,而且棉製品也開始進入楚國的市場,很多百姓在過冬之時也有了棉衣保暖。
    之後,守將又帶著熊章查看了邊軍自墾的田地上,金黃的麥浪在風中起伏。
    “這是將士們閑暇時開墾的”,蒙驁解釋道“既能補充軍糧,也能在戰時自給自足。”
    然而,幽州也並非沒有問題。
    在漁陽郡,熊章發現當地官員利用邊境貿易之便,與東胡部落私下交易,中飽私囊。
    更嚴重的是,有證據表明,部分官員和商人直接或者間接向胡人泄露邊軍布防情況。
    皇帝熊章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涉案官員和商人全部緝拿,就地正法,同時,他重新調整了幽州的邊境貿易政策,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規範了貿易流程,使邊境貿易更加公開透明。
    “邊者,國之大事也”,熊章在給太子的信中寫道“守邊之將,當如李驁,忠勇可嘉;治邊之吏,若生異心,必嚴懲不貸。”
    初夏時節,熊章的車駕進入青州。
    作為楚國非常富裕的地區之一,青州的富庶當真令人驚歎。
    運河上商船如織,城市中店鋪林立,百姓衣著光鮮,麵帶紅光。
    在臨淄,熊章參觀了聞名已久的稷下學宮。
    數百名學子在學宮中研讀經典,辯論時政,學術氛圍濃厚,學宮祭酒荀況已是耄耋之年,卻仍精神矍鑠。
    “陛下”,荀況拄著拐杖向熊章說道“青州文教之盛,冠絕天下,然老臣擔憂,學子們過於注重辭章華麗,而忽視了經世致用之學。”
    熊章對此也深以為然。
    在隨後的考察中,他確實發現青州官員多有文采飛揚卻實務不足者,一篇賑災奏章可以寫得感人肺腑,實際執行卻漏洞百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更嚴重的問題出現在徐州。
    這個以冶鐵和鹽業聞名的富庶之地,官員與商人勾結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彭城外的鹽場,熊章親眼目睹了鹽工們艱苦的工作環境,而鹽官卻住在豪華的宅邸中。
    “鹽鐵之利,國之根本”,熊章對隨行官員說,“若任由貪官汙吏中飽私囊,不僅損害朝廷利益,更會逼反百姓。”
    熊章當即罷免了徐州刺史,並下令重新審計徐州鹽鐵稅收,這一舉措在青徐官場引發震動,不少官員連夜自首,主動退還贓款。
    除此之外,熊章還給少府令予以申飭,斥責其管理鹽場不利,嚇得少府令連夜趕往徐州,督促整改。
    仲夏,熊章的車駕渡過淮河,進入揚州地界。
    這裏水網密布,舟楫往來,是楚國漕運的重要樞紐。
    在廣陵,熊章登上了官船,沿運河南下,運河上,運送稅糧的漕船絡繹不絕,場麵壯觀。
    然而,在繁華的背後,熊章也發現了問題。
    由於漕運任務繁重,沿途州縣不得不征調大量民夫拉纖,嚴重影響了農時。
    在吳郡的一個小村莊,老村長跪在熊章麵前哭訴道“陛下,去年漕運征夫,村裏壯勞力都被調去拉纖,秋收時人手不足,三成糧食爛在了地裏。”
    更嚴重的是,漕運官員為了完成任務,往往超額征調船隻和民夫,使得運河沿岸百姓苦不堪言。
    熊章當即對身邊的理政大臣端木賜說道“漕運固然重要,但豈能竭澤而漁?若逼反了百姓,要這漕運何用?”
    在深入了解情況後,熊章對漕運製度進行了改革設立漕運總督,全權負責整個內陸漕運的管理和疏通,嚴格限定征夫比例,確保不影響農時;提高漕工待遇,減少強製征調;同時在漕運沿線建立補給站,提高運輸效率。
    這些措施雖然短期內可能增加漕運成本,但從長遠看,卻有利於漕運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內陸漕運之外,還需要繼續完善和擴大海運線路,孤立海運。
    在熊章看來,漕運的效率還是比不上海運,而且漕運容易滋生腐敗和禍端。
    秋高氣爽之時,熊章的車駕進入荊州,隨後西行至益州。
    荊州市楚國的基本盤,百姓都是真心擁護皇帝和熊氏,楚國之法在荊州也是執行得最為徹底的地方。
    荊州這些年,人口增長極快,南郡、江夏郡、豫章郡、長沙郡等地都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
    耕地和人口基本上增長了數倍。
    為了加強對百濮之地的控製,在端木賜的建議下,熊章下令在長沙郡以南設立零陵、貴陽、蒼梧三郡。
    這也是曆史上的荊南。
    益州因為現在的吏部尚書黃永當初在益州根治水患之故,益州失去了水患的威脅,益州盆地開辟出良田無數,益州每年的產糧已經不比荊州差上多少了。
    是楚國的第二大糧倉。
    楚國的一大糧倉是荊州,第二大糧倉是益州,第三大糧倉是揚州。
    第四大糧草恐怕就需要關中和晉東南之地競爭了。
    喜歡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