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天宮建成,世界航天豐碑【萬更求訂閱】

字數:21161   加入書籤

A+A-




    聽到徐源這句話,金陵大學教授劉文森,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應道:
    “你看我都把這麽要緊的事忘了。”
    “老張知道這個消息鐵定高興,我這就給他打電話。”
    說著立刻從口袋掏出手機,給張光意打了過去,並告知對方氮化镓技術研究有了突破的事,講到這裏時依舊難掩心中激動情緒。
    徐源站在旁邊看著這幕,臉上浮現出笑意,隨即慢慢暈開。
    他盡管沒聽到張光意的回答,但基本能猜的出來。
    肯定是激動的不行。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劉文森掛斷電話後,約摸十幾分鍾時間。
    視野中還沒看到身影,聲音已經傳進耳朵。
    “文森你這家夥確定沒騙我,才這麽短的時間,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張光意一副風風火火的狀態,剛推門進來,便徑直走向劉文森質問,能從眼神中神情看出,他對此是保持著懷疑態度。
    當然有這種情況也不怪他,任誰突然聽到,原本困擾的難題突然被解決。
    心裏麵都會感到打鼓。
    不敢確定。
    畢竟麵對氮化镓襯底材料生長技術,在徐源沒有參與實驗之前,劉文森團隊研究那麽久都沒有進展。
    這才剛過去一個多月,就徹底解決了?
    但他也清楚劉文森的性格,肯定不會在這種重要的事情上開玩笑。
    以至於在這種複雜心態下,他立刻暫時停下了手頭上的工作。
    然後馬不停蹄往實驗室這邊趕。
    主要這件事對他們而言太過重要,關係到氮化镓雷達的研發生產進展。
    無論真實的情況是怎麽樣的,肯定都要弄清楚。
    “我怎麽可能開這種玩笑,當然是真的了,徐院士創新了襯底材料技術。”
    “現在我們已經能成功用低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氮化镓薄膜。”
    “其水平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劉文森麵對張光意的質問,整個人先是怔了下,然後才回過神來開口解釋。
    說完更是想到了什麽,用疑問的語氣又補充了句。
    “不對啊老張。”
    “你先前不是很相信徐院士嗎?”
    還記得當初他對徐源,表示兩個月內解決問題,感到非常擔憂不看好。
    倒是張光意對徐源很信任。
    按理說發生這種事,看到自己的判斷被確認,應該情緒非常激動才對。
    哪像張光意這樣上來就質問的。
    果然。
    張光意聽完這番話,表情頓時流露出些許尷尬。
    “這個……”
    像是話到嘴邊,卻不知道該怎麽開口。
    徐源將張光意的表現看在眼裏,哪裏不知道先前張光意說的那些話,應該是有些場麵話外交辭令意味。
    畢竟他是對方邀請過來的,肯定不能和劉文森持相同的態度。
    不過徐源對此倒覺得很正常,下秒笑著岔開話題為張光意解圍。
    “我們的運氣還算不錯,原本在襯底材料上,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沒想到進行實驗後結果遠遠超過預期。”
    “倒是讓項目縮短了不少時間。”
    “這份是剛出來的檢測報告,老張你先看看吧。”劉文森也沒繼續剛才的話題,嘴角噙著笑容,頗為自豪的把手中文件遞了過去。
    此刻張光意早就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麽好,接過文件後便迫不及待查看。
    伸手翻開視線落在上麵,整個人肉眼可見的激動興奮起來。
    他雖沒具體參與襯底材料研發實驗,但負責氮化镓雷達研究工作,對氮化镓材料相關數據肯定熟悉,所以很清楚上麵的數字意味著什麽。
    很快當他合上文件後,看向徐源的眼神,充斥著兩道精光。
    仿佛在欣賞什麽稀世珍寶。
    “這個數據可太驚人了,徐源你今天可是給了我一個很大的驚喜啊!”
    “我就知道邀請你參與進行肯定沒錯。”
    強壓著心中的興奮,說這話時,右手忍不住搭在徐源的肩膀上麵。
    緊接著則又突然想到什麽,立刻反應過來。
    自顧自說道:
    “既然氮化镓材料,技術難題得到解決,那我這邊也要趕緊加快進度了。”
    “爭取早日讓咱們的國產雷達,全部更換成功率更強的氮化镓雷達,給戰機都提升下綜合性能。”
    “不行。”
    “我現在就要去準備。”
    話音落下,甚至顧不上和徐源他們打招呼,轉眼便又急匆匆離開。
    徐源和劉文森兩人,對此顯然是早已見怪不怪。
    除了對視一眼嘴角浮現笑意,並沒有主動開口去喊什麽。
    誰都知道張光意院士,對氮化镓雷達的癡迷,絲毫不誇的講,儼然都要成了對方的執念。
    先前礙於氮化镓技術在襯底材料上的難點,導致無法生產高質量氮化镓薄膜器件,使得氮化镓雷達項目遲遲無法得到推進。
    不知道什麽時候,國產飛機才能搭載氮化镓雷達。
    如今阻擋在麵前的最大難題,成功被徐源解決,那剩下的事肯定就好辦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浪費一分鍾的時間,都是絕對不應該的。
    徐源望著張光意院士的背影,直到徹底從視野之中消失不見,這才又重新收回了目光忍不住搖搖頭。
    他心裏清楚,當初隱身無人轟炸機首飛測試,因為無人機不輸海外幽靈戰略轟炸機的隱身性能,導致其團隊最新研發的地麵雷達,在飛機進入很近的距離後才成功偵測到。
    這對於地麵雷達模組來說,完全沒有發揮出應該具體性能。
    用比較嚴格的要求講,算是失敗的項目。
    正因如此,張光意才把目標放在氮化镓雷達上,力求研發出能有效針對幽靈的地麵雷達。
    “這下我國的氮化镓雷達,想必很快就能問世。”
    劉文森這時又把注意力放在徐源身上,表情非常期待的主動往下講。
    “並且氮化镓材料在其他領域上,也能夠起到非常好的優化作用,有助於提升我們在半導體領域的實力。”
    徐源將劉文森的話悉數聽進耳中,然後微微點頭表示附和。
    正如劉文森說的那樣,憑借氮化镓材料自身具有的優異性能,除了應用在雷達核心模組器件上,在射頻通信和衛星電源管理,以及汽車電子工業電力上麵,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可替換材料中,屬於非常好的那種。
    之前由於氮化镓技術不成熟,很難生產出高質量氮化镓薄膜,且因為成品率不高導致成本上升。
    麵對這些限製,以至於沒有在各行業中普及。
    但現在不一樣了,等氮化镓雷達出來,其材料在國內商業化是必然。
    屆時各品牌質量水漲船高,將會對國際市場帶來猛烈的衝擊。
    重要程度極高的半導體領域中,國內因無法生產高端芯片,大多數企業隻能選擇海外的晶圓廠代工,使得國內半導體領域發展不是很好。
    盡管目前國內,已經擁有了各種先進戰機,並在航天領域中取得耀眼成績。
    甚至高超音速導彈的研發,也進入到初步試射優化的階段。
    化作一件件護國重器。
    可半導體領域中,在國際上卻屬弱勢一方。
    並且極容易造成重大損失。
    要知道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得芯片者得天下。
    足可見高端芯片的重要性。
    為此這點肯定要徹底把隱患解決掉。
    不過暫時還需要時間。
    畢竟海外掌握的高端極紫外光刻機,可是有著半導體工業皇冠上明珠的美譽,它集世界頂尖技術為一身。
    其難度堪比昔日研發原子彈,可不是單靠某個科學家能手搓出來的。
    眼下氮化镓材料迎來技術突破,或許能給國內半導體領域增加些活力。
    念頭停留在這裏,徐源突然有些感慨,下意識自顧自低喃回應了句。
    “在半導體領域上我們還是學生,還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點我非常認同。”劉文森聞言先是微怔,隨即很是認真的重重點了下頭。
    兩人交談到這裏,接下來倒也沒忘記正事,開始對這次的實驗進行收尾工作。
    有了高質量的氮化镓薄膜,著手研發氮化镓有源相控陣雷達,對於張光意他們團隊來說已經不成問題,因此徐源並未選擇繼續逗留。
    主要目前天宮空間站的最後一個實驗艙,已經通過檢測運送到發射中心。
    接下來將在發射中心的垂直吊裝車間,和火箭完成最後的組裝。
    並於下月正式發射對接。
    屆時國產天宮空間站,也將全麵建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已經是今年第二次發射,對空間站的建設工作進入到最後衝刺階段。
    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國際空間站,多個成員花費十年的工作量。
    足以能稱得上是世界航天領域的奇跡。
    能夠想象當最後一個實驗艙對接成功時,會在全世界範圍帶來怎樣的轟動。
    還記得當初在新聞發布會上,航天辦公室剛宣布空間站項目,決定獨自打造世界上第二個空間站時,受到了很多來自海外的質疑。
    發文稱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就連各國際空間站成員,也都不認為,真有國家能單獨完成這麽大項目。
    甚至還要在,比國際空間站更短的建設時間內。
    對他們而言簡直是聽到了笑話。
    但結果怎樣呢?
    隨著空間技術研究院和魔都航天技術研究院,成功實現兩個飛行器的萬裏穿針對接,宣布徹底掌握空間軌道自主交會對接技術,使得很多媒體一下子閉了嘴。
    尤其在之後的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發射,更是連續取得圓滿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不但海外媒體聲音小了很多,就連甌空局和NASA都少提起這個話題。
    似乎天宮空間站的成功,已然成了板上釘釘的事。
    他們再不想看到也不行。
    而相信在這次夢天實驗艙發射對接,組成空間站的最後一環後,海外會反過來稱讚這航天上的奇跡。
    徐源從最初參與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研發,到加入空間技術研究院擔任研究員。
    攻克軌道自主交會對接技術。
    配合進行空間站艙室的相關設計,能一路走到現在親眼見證天宮見證,那種內心的情感是無法言喻的。
    精神層麵有著強烈的滿足感。
    所以就算不用陳建方特意提醒他,他也肯定會到現場觀看發射。
    本來張光意是希望徐源能多留幾天,這樣就能在氮化镓雷達上多討論交流,進度方麵肯定會快些。
    但得知徐源是去參與航天上的事,便不再強行挽留什麽。
    並提前祝徐源在航天領域參與的工程圓滿成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月底徐源返回燕京時,金陵大學教授劉文森,特意趕了過來相送。
    “徐院士。”
    “我都還沒來得及感謝,沒想到你這就要離開了。”
    車旁邊劉文森看向徐源有些遺憾,這次雖是作為徐源的助手參與實驗,卻不得不說讓他收獲良多。
    本來他還想找機會向徐源表達謝意,但現在顯然是來不及了。
    徐源在和別人共同進行項目研究時,從來不會選擇故意藏私。
    畢竟他也非常希望,能看到國內湧現出,更多更優秀的科學家。
    隻有這樣才能推動科學技術的快速進展。
    單靠他個人的實力,哪怕天賦再強總是有限的。
    各行各業有這麽多研究領域,他肯定不可能麵麵俱到全部擅長。
    就拿匯聚世界頂尖技術的光刻機,交給他自己的話絕對是不可能完成的項目。
    因此聽到劉文森的話,他臉上浮現出笑容,隨即開口回應起來。
    “劉教授你這是說的哪裏話,真要說感謝,還是我應該感謝你願意給我當助手,否則氮化镓襯底材料的技術問題可沒這麽快解決。”
    他這話可沒有說錯,借助劉文森在氮化镓材料領域中的豐富經驗。
    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減少很多試錯成本。
    要不然真花費兩個月的時間,都不見得能夠徹底解決那兩項問題。
    劉文森聽到徐源的話頓時有些受寵若驚,連忙擺手很是謙虛回答:“我對自己的水平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不是有徐院士你在,哪怕到年底恐怕都沒有辦法攻克這兩項技術。”絲毫沒有往自己身上攬功。
    徐源對此倒沒繼續在這個話題上多說,笑嗬嗬接過話茬道:
    “總之以後少不了見麵的機會,到時候我可還要向劉教授你請教呢。”
    “所以千萬不要這麽客氣。”
    “那我可要期待上了。”劉文森順著話往下說。
    接著他又突然想起什麽,話音才剛剛落下,又急忙補充了句。
    “對了,還有一件事。”
    “老張今天沒辦法過來,說讓我替他送送你。”
    徐源聞言絲毫不感覺意外,如今張光意肯定心思全在氮化镓雷達上,自然不可能丟下團隊其他人,跑到這裏來送他。
    於是他立刻笑著回應道:
    “看來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咱們的國產氮化镓雷達服役了。”
    “肯定沒有問題。”劉文森聞言笑著點點頭。
    就這樣兩人又攀談了幾句,劉文森便主動沉默下來結束交流。
    不影響徐源的出發時間。
    對此徐源自然也不再耽擱,隨即坐進了車裏。
    離開第十四研究所。
    ……
    時間進入到五月份,盡管距離實驗艙發射,還有著長達一周的時間。
    但網上的相關話題,已經占據了很高熱度。
    甚至以意想不到的情況衝上熱搜。
    如今還沒發射完成空間站的最後一環,便掀起了這麽高的熱度。
    更不要說發射當天的情況。
    不過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是隨著空間站建成,順利完成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規劃。
    隨之而來的便是載人登月。
    這自然讓大家期待。
    對於國人來說,飛天登月已經是千年的夢想,其中的浪漫是海外所不懂的。
    甚至絲毫不誇張的講,大家對登月的期待,遠遠高於空間站。
    在大多數人看來,所謂的探月衛星月球車,以及空間站工程,全部都是為實現登月所服務。
    眼下距離空間站全麵建成,就隻差最後夢天實驗艙的對接。
    且在天宮空間站項目上,沒有出現過一次發射任務上的問題。
    也就是說空間站建成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空間站的關注,自然也就變得少了很多。
    轉而期待載人登月何時實現?
    伴隨相關熱度在網上擴散,很多網友甚至跑到了徐源的賬號下麵。
    希望徐源能給出時間預測,也好能夠滿足一下大家的期待。
    要知道對於徐源所說的話,大家可都非常相信。
    畢竟先前徐源在開講啦欄目上,所講的何時建成天宮空間站,以及什麽時候完成霍奇猜想證明,最終都準確無誤變成了現實。
    以至於到後麵,選擇給徐源留言的人越來越多。
    且中心思想基本隻有一個。
    “等待了這幾年時間,咱們的空間站終於成功了,所以載人登月什麽時候能夠實現?”
    “誰能想到,我們真的憑借自己的實力,成功搭建出了世界上第二個空間站,這應該是海外方麵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事吧。”
    “真令人期待啊!”
    “隻能說從我們宣布要搞空間站的時候,今天所發生的事情就已經注定了。”
    “請問什麽時候宣布載人登月計劃?”
    “我隻相信徐院士說的話,這個時間我想應該不會太久吧?”
    “證明霍奇猜想讓我們等了兩年,見證國產空間站的建成又等了幾年,那麽載人登月又需要等待多長時間?”
    “海外懂個錘子載人登月,這是獨屬我們的浪漫。”
    “說句比較煞風景的話,目前我們距離實現載人登月還差不少,必須要研發出新一代火箭和載人飛船,以及非常重要的月麵著陸器,恐怕需要等待的時間要比建成空間站更長。”
    “我倒認為這天的到來不會太久,別忘了我們正是創造出一項項航天奇跡,才終於有了今天的航天成就。”
    “隻要有徐院士在,我認為一切都有可能。”
    ……
    徐源平時並不會登錄自己的賬號,所以也不知道有那麽多網友給自己留言評論。
    除非有人主動提醒他。
    所以對他而言,眼下主要關注的事情,依舊是萬眾矚目的空間站。
    像載人登月這麽遠的工程,並沒有現在就去深想。
    轉眼幾天過去。
    夢天實驗艙,也終於來到了發射時間。
    2016年5月17日,周二。
    今天對於國內航天發展曆史來說,絕對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
    下午三點鍾左右,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夢天實驗艙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
    發射中心和燕京飛控中心,同步指揮此次任務。
    徐源並沒有親臨發射現場,而是和陳建方以及魔都航天技術研究院的何魯平,坐鎮燕京飛控中心。
    和發射中心那邊同步進行指揮,確保本次發射對接的圓滿成功。
    畢竟前幾次發射都非常順利,外界也都認為世界上有了第二個在軌運行的空間站。
    這對於航天發展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可要是在這種情況下,夢天實驗艙的發射出現什麽問題變故,那後果絕對沒法輕易承擔。
    對於負責此項目的空間技術研究院,以及魔都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多個係統來說,心裏麵所承擔的壓力要比之前更大。
    “看到這次發射有你在現場,說實話我心裏可就安心的多了。”
    徐源和陳建方剛走進飛控中心指揮大廳,看到何魯平院士還沒來得及打招呼,便聽見對方臉上堆著笑容突然開口說道。
    甚至連旁邊的陳建方對這句話也很是認同,當即笑著點了點頭。
    “誰說不是呢。”
    麵對兩位長輩的話,徐源心裏麵也是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想著這難道敢情是拿自己當吉祥物了。
    當然說歸這麽說,對於兩人的心裏想法,他還是明白些的。
    這次發射大家都承擔著這麽大壓力,有他在遇到某些突發狀況,確實能更好更迅速的排除故障解決。
    起碼在空間軌道自主交會對接上,他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
    不過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基本低到已經能夠忽略不計。
    畢竟眼下他們可不是首次進行交會對接,對這項技術的掌握已然非常成熟。
    因此念頭停留在這裏,他接著還是打了聲招呼。
    “何院士好。”
    盡管如今他們都是院士的身份,但拋開這點,對方更是他的長輩。
    而接下來的時間,徐源則遇到不少熟人,微笑著和他們打了聲招呼。
    期間陳建方也很是熱情,全程臉上表情都堆著的燦爛笑容,絲毫沒有掩飾內的喜悅和欣慰。
    沒辦法。
    誰讓他在當院工程院院士後,自家女婿又成為了兩院院士。
    擱誰身上誰會不高興。
    不知道有多少人對此感到羨慕。
    尤其那些家裏有閨女,並且已經結婚的,怎麽看怎麽覺得自己女婿不行。
    這時徐源和陳建方他們的目光,也投向了前方大屏幕中顯示的火箭畫麵,用不了多長時間,這枚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就會升空,將空間站的最後一個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完成對接。
    徹底組成空間站連接體。
    陳建方不是一個能閑下來的人,下秒扭頭看向何魯平隨口問道:
    “怎麽樣老何,這次發射你們有信心嗎?”
    何魯平聞言扭過頭來,先是瞥了陳建方一眼,然後斬釘截鐵的回答。
    “當然。”
    “夢天實驗艙,可是我們院的最新傑作,並且很多重要組件還有其他部門的協助。”
    “作為空間站的其中一環,絕對能保證係統性能。”
    言語中充滿著自信,顯然對夢天實驗艙的對接,可以說是胸有成竹。
    但話音剛落,他又想到什麽連忙補充:
    “還有在很多外形和熱控係統設計上,徐源也給了我們很大幫助。”
    “我隻是做出了一小部分的貢獻。”徐源聽到何魯平的話下意識附和道。
    他的確在外形和熱控係統上給出了意見,甚至還包括空間站的其他核心艙實驗艙。
    不過夢天實驗艙作為航天員工作的地方,和其他艙存在著較大不同。
    除了沒有睡眠區和衛生區,最具有標誌性的,便是左右兩邊各一排櫃子,正是實驗艙裏的科學實驗機櫃。
    包括超冷原子物理實驗櫃。
    高精度時頻實驗櫃、高溫材料科學實驗櫃、流體物理實驗櫃等。
    未來航天員或載荷專家,會在這裏開展一係列科學實驗。
    整個實驗艙的研製過程中,空間技術研究院也參與了相關組件的研發,陳建方當然清楚其中實力,剛才也就是故意那麽一問。
    也就在他們討論時,伴隨時間一分一秒流逝,距離火箭的預定發射時間越來越近。
    當指令員的播報聲響起,整個指揮調度大廳內的氛圍也瞬間緊張起來。
    “距離發射還有一分鍾。”
    而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天宮空間站最後一環,此次發射過程也進行了全程直播。
    盡管網友們更期待載人登月,但到了這個時候,心情都還是比較激動的。
    在網站平台專門的話題討論區中,以及直播間紛紛發送評論彈幕,擱心裏默念這一分鍾倒計時。
    “見證曆史。”
    “一飛衝天,一帆風順。”
    “激動。”
    “天宮空間站發來賀電,正在等待新成員加入。”
    “啥時候能上月球啊。”
    “能不能把我的願望帶上去,以後上課沒有早八。”
    “起飛。”
    ……
    很快隨著指揮調度大廳指令員念完倒計時,正式下達點火指令。
    能看到畫麵中的火箭,在成功點火後,開始向著天空飛去。
    持續加速下,猶如一柄鋼槍直插雲霄。
    並成功實現零窗口發射。
    因為要執行空間站交會對接任務,火箭的發射必須要實現零窗口發射。
    也就是發射時間精度,要控製在一秒內。
    這要求火箭各係統在點火前提前做好準備,等待點火發射。
    徐源對實現零窗口發射並不意外,畢竟早在進行首次自主交會對接實驗時,就已經做到了這重要一步。
    但這時他卻注意到,旁邊的陳建方像是鬆了口氣。
    似乎剛才對發射非常擔心。
    而或許是看出了徐源的疑惑,陳建方並未賣關子。
    沒等徐源開口詢問,便主動解釋起來。
    “我們這才采用的是液氫液氧等低溫推進劑,要實現零窗口發射,需要綜合權衡發射準備的,提前量和低溫推進劑蒸發的消耗量間的關係。”
    “為此前期可是進行了可靠性分析和實驗,優化提高了各係統對零窗口發射的適應性。”
    “可以說這是開創了我們低溫運載火箭,零窗口發射的先河。”
    將陳建方的話悉數聽進耳中,徐源才知道原來這裏麵還有那麽多插曲。
    隻能講在火箭推進劑這方麵,不是他擅長的領域。
    最終在火箭的高速飛行下,超大整流罩脫離。
    約八分鍾後,實驗艙和火箭成功分離,並精準進入預定軌道。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整流罩上,徐源也給出了很多關鍵性建議。
    比如超大的整流罩,提供了寬敞的空間,是為空間站艙段量身打造。
    並且為了改善氣動特性,整流罩設計采用了流線型特殊卡門曲線外形,可以更好的減輕空氣阻力,以及載荷方麵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采用了旋轉式分離方案,確保超大整流罩能夠安全分離。
    作為自己擅長的領域,這些對於徐源來說,根本算不上多大的任務量。
    與此同時大廳內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慶祝此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至於接下來的時間,實驗艙將在軌道上繼續飛行。
    經過幾次變軌後,靠近空間站組合體,並完成最終的對接任務。
    因為這個時間要在第二天進行,接下來相對精神上不會向先前那麽緊繃。
    至於網友們就更加不用多說,除了一些決定通宵關注的人外,大部分紛紛表示等明天再過來。
    ……
    順利完成火箭發射任務,接下來最重要的,也就隻剩下實驗艙和空間站組合體的對接,這使得徐源的重要性成功凸顯出來。
    畢竟當初正是徐源參與,才順利攻克了搭建空間站最重要的交會對接任務。
    如今再次執行此任務,就算對接過程中出問題,徐源也能及時解決。
    不過實際上他依舊保持著坦然,並未覺得自己身上會有什麽壓力。
    除是對自身實力的信任外,更相信他攻克出的技術不會出現問題。
    要知道經過這麽多次成功對接之後,相關的技術也更加成熟。
    很快來到翌日淩晨。
    徐源等相關工作指揮人員,都聚集在飛控中心指揮調度大廳內。
    通過最新的地麵測控通信係統,指揮實驗艙接近空間站並進行自主交會對接。
    與此同時指揮調度大廳內,也頻繁響起播報聲。
    “夢天實驗艙變軌完成。”
    ……
    “實驗艙與天宮成功建立穩定空空鏈路。”
    ……
    “開始自主導航。”
    不知過去多長時間,指揮調度大廳的屏幕上,顯示的空間站下方攝像機畫麵。
    突然。
    太空中出現了一亮點。
    盡管微小的需要細看才能分辨,卻讓觀看直播的網友瞬間精神大振。
    連帶彈幕數量都突然多了起來。
    “我看到了,那個就是夢天實驗艙吧?”
    “要來了。”
    “感覺好震撼,在茫茫太空中,它們互相預見此次並完成對接。”
    “提前預祝本次對接圓滿成功。”
    “大家盡管放心好了,剛才在畫麵裏看到了徐院,這次對接絕對沒問題。”
    “保佑我今年發大財。”
    此時夢天實驗艙和空間站之間在太空的距離,隻剩下五公裏。
    但卻需要幾十分析激烈追逐,才能接觸到空間站完成最終對接。
    和當初首次進行自主交會對接實驗不同,在積累了那麽多的相關經驗之後,這已經變成了堪稱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情。
    甚至不需要工作人員怎麽操作,實驗艙和空間站便能自主對接。
    而實際情況也確實正如徐源預料的那樣,在實驗艙順利觸碰到空間站時,處於實驗艙尾部的發動機,於對接前最後一次點火,把實驗艙成功推進天宮空間站的懷抱之中。
    隨即對接鎖精確啟動,上千個齒輪和軸承同步進行工作。
    成功完成對接。
    通過屏幕中的各攝像機畫麵,能看到各艙段在太空軌道上,組成了一個非常巨大的T型,加上全部展開能各角度旋轉的太陽能帆板。
    目光很容易便沉浸其中,恨不得能在太空上,以近距離的視角去欣賞。
    而幾乎是當對接成功的播報響起,大廳內頓時響起雷鳴般的鼓掌聲。
    因為就在這一刻,世界上第二個在軌空間站,全麵建設完成。
    標誌著國內的航天事業發展,圓滿完成先前定下的三步走規劃。
    為載人登月打下夯實基礎。
    徐源盡管早就預料到了這一幕,在大廳內氛圍的感染之下,臉上也不由得浮現出了一抹燦爛笑容。
    並自顧自從口中低喃出幾個字。
    “成功了。”
    當然更為激動的,還要屬關注著的廣大網友們。
    可以說沒有任何的停頓,對接成功和空間站全麵建成等相關詞條,便直接衝上了熱搜榜首。
    相關話題評論區中,差不多所有評論總結下來,就簡單匯聚成了兩個字。
    激動。
    讓人不知不覺,情緒便被調動起來,且短時間內根本平複不了。
    “好激動,咱們成功了。”
    “以後航天員們再上去,活動空間可大多了。”
    “短短幾年,我們便建設成了空間站,那麽載人登月還會遠嗎?”
    “之前國際空間站對我們愛答不理,以後他們可就是高攀不起了。”
    “不就是空間站嘛,搞得跟誰沒有似的,何況咱們的還是全新出廠。”
    “我姐問我為什麽要跪在床上看手機。”
    “這是屬於世界航天上一項奇跡,很想知道現在海外媒體會是什麽態度。”
    ……
    像這樣在航天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官方媒體的報道總是最迅速的。
    差不多夢天實驗艙才完成對接,華新社便發布了篇新聞報道,其標題為《天宮空間站全麵建成,屬於世界航天的豐碑》,在很短時間內便獲得大量閱讀播放量。
    其他官方或地方媒體,也都緊隨其後,共同報道這件新的奇跡。
    世界上擁有了第二個空間站,這對整個國際來說都毫無疑問稱得上大新聞。
    盡管海外多數都不希望這件事的發生,可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法沉默。
    何況在網友們的自發宣傳下,海外很多人都已經關注到了這件事。
    並且為此感到高興。
    因為單從個人的視角來說,世界上多一個空間站。
    人類對太空的研究也會越快,當有更多的勢力能夠登上月球後,或許將來隨著對月球的建設改造,還能獲得去月球旅遊的機會。
    甚至是更遙遠的火星,這份誘惑力,相信是很多人都無法拒絕的。
    最終在這種情況下,眼看外網上麵討論的熱度也越來越大,終於有主流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路透社稱天宮空間站的建立,是全世界都沒有預料到的一項航天奇跡。
    紐約日報表示,天宮空間站能夠為華方積累更多的寶貴經驗,為後續載人登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泰晤士報預測未來能再次登上月球的航天員,肯定屬於華方。
    很多媒體都將天宮空間站的建設成功,稱作是一項震驚世界的航天奇跡。
    任何人都沒有想到,這居然是真的可以獲得成功的工程。
    實在是匪夷所思。
    沒有空間站,航天員就隻能短期中期在軌駐留,隻有空間站建成,才能積累航天員長期在軌經驗,滿足進行載人登月的必要條件。
    不過天宮空間站的熱度越高,對國際空間站成員來說打臉越狠。
    尤其是甌空局和NASA方麵,隻能保持起沉默。
    畢竟當初天宮空間站項目剛成立,並進行首次自主交會對接實驗的時候,他們直接公開進行了表態,很是自信的宣布這種實驗不可能成功。
    結果對接實驗不但圓滿成功,並且還是首次便直接攻克了相關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