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一點點,也是巨大進展!

字數:8945   加入書籤

A+A-


    信息中心找了一大堆專家,並得出了一係列的結論。
    包括‘視頻真實’、‘確定為引力飛行器’、‘推動依靠扇葉帶動’、‘能源係統不確定’。
    最後一點讓信息中心,再包括上級人士都開始擔心了。
    人為製造引力技術,是新物理方向技術研究的重中之重,引力技術也是第一個被爆出來的新技術,而研發的方向是確定的。
    有確定的方向,再加上技術非常吸引人,自然就有很多研究團隊投入其中。
    全世界研究引力技術的團隊i已經有幾十個,包括各個國家的支持團隊,一些高科技企業也同樣投入了大量經費進行研發。
    這方麵的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提升速度是非常可觀的。
    有團隊已經能在實驗室內製造出0.4倍以上地球引力,隻不過製造需求非常的高,包括對於強磁場的需求,也包括對離子態媒介材料的控製需求。
    這麽多的研究團隊,自然出現了很多引力技術方向的專家。
    不管任何一個引力的專家,非常確定的一件事是,引力製造需求極高的電能支持。
    電能的功率需求,比最高水平的重油發動機所能提供的電能,可能還要高上幾十、幾百倍,甚至可能是過千倍。
    所謂的倍率,對比的是國內所掌握的技術。
    如果是其他團隊的技術,就不是幾百、上千倍的需求,最低也是幾千倍以上,就相當於中型以上的發電機組了。
    “電力需求必定是兆瓦級別,常規電池,包括重油發動機根本無法支持。”
    “如果是超大型的重油發動機,也有可能帶動起來,但也隻是理論上的。”
    “視頻上的能源係統規模,顯然不支持這樣的動力……”
    問題在於,視頻上的引力飛行器怎麽支持的運轉?
    什麽樣的能源係統,才能夠為引力飛行器提供足夠多的電能支持?
    有人當即提出,可能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疊加‘核轉電’技術支持的電力能源供給。
    又馬上有人反對,因為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傳導性極高,不可能支持實現‘核轉電’技術。
    然後,有人提出‘會不會是低溫核聚變’?
    一句話讓好多人沉默了。
    ……
    麻省理工大學,托卡馬克核反應堆研究組。
    大型實驗間。
    丹尼斯懷特正站在二樓,俯視著實驗間中心的大型托卡馬克裝置。
    裝置有兩層樓高,龐大的塊頭再包括外圍連接的管道設備,給人帶來很大的震撼。
    丹尼斯懷特心裏則是有一種成就感,因為裝置就是他帶隊完成的製造,每一個部件、每一個設備在包括中心的設計,都可以說是他的心血了。
    當然,其他人也有參與,但他是主要負責人。
    “又可以做實驗了!”
    一樓有工作人員正忙於檢測超導裝置。
    丹尼斯懷特認真看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了興奮的笑容,“又能進行實驗了,我們下一步要精細控製高溫等離子體。”
    “管道新材料裝配好以後,應該能控製超過四百秒,也許要考慮進行新的設計?”
    “泰勒,你怎麽看?”
    泰勒威爾遜就站在一旁,他的臉上沒什麽喜悅,而是有些凝重和擔憂,“丹尼斯,真的要這樣做嗎?我們的經費是用於研究低溫核聚變……”
    “你說過很多次的了,泰勒!”
    丹尼斯懷特把‘泰勒’的名字咬的很重,明顯是有些不滿,“我也解釋過很多次。我們的研究,當然是我們說了算。”
    “可是我覺得……低溫核聚變也有前景。”
    泰勒威爾遜有些猶豫,因為他不確定是否有前景,但感覺總比繼續研究核聚變有意義。
    原子核核力拆分技術,也就是新核能源,已經能夠頂替核聚變,源源不斷的製造清潔能源。
    根據可靠消息,新核能源的控製成本非常低廉,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還有什麽意義?
    哪怕是研究出來,最開始成本肯定非常高,和傳統能源競爭的劣勢都非常大,短期內根本沒有實現應用的價值。
    和新核能源,更是不具可比性。
    丹尼斯懷特可不這麽想,他認為泰勒威爾遜太天真了,總是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
    “新核能源?隻是說有這種技術,你見過嗎?”
    “那些媒體報道再多有什麽用?以前還有過常溫超導材料,不止一次,是很多次,某某團隊研究出常溫超導材料……”
    “結果呢?什麽都沒有,假的,要麽沒有任何意義。”
    “還有,低溫核聚變?不用我再說了吧?我們一直從事核聚變研究,你真的相信低溫核聚變存在嗎?”
    “額~~~”
    威爾遜當然不敢肯定了,正因為如此,他才沒有極力的反對丹尼斯懷特的決定。
    丹尼斯懷特感覺再一次說服了威爾遜,有些得意的繼續道,“而且我們就是在研究低溫核聚變。”
    “研究低溫核聚變,不應該先研究高溫嗎?”
    “我們正在做相關的研究,看看,我們準備的實驗——高溫等離子體控製。”
    “我們設定的溫度是8000萬攝氏度,不高於一億攝氏度,算不算低溫核聚變控製技術?”
    威爾遜沉默許久,弱弱嘟囔了句,“研究低溫核聚變,不應該從確認其存在開始嗎?”
    “當然不是,它本來就是存在的。”丹尼斯懷特諷刺的說道,“能源部是這麽認為的,所以我們才能獲得經費支持。”
    “難道你還有什麽更好的想法?”
    威爾遜小聲說了個建議,“或者,可以從測定低溫核聚變產生‘核轉電’效應開始?”
    “複刻實驗,有什麽意義!”
    丹尼斯懷特根本不在意,“好幾個團隊已經證實‘核轉電’是存在的,再做同樣的實驗,驗證了又怎麽樣呢?”
    威爾遜不知該說什麽了。
    現在他已經明白無法說服丹尼斯懷特,懷特根本不相信低溫核聚變存在,甚至直接否定新核能源技術,堅持繼續研究托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
    再說什麽,也沒意義了。
    “如果項目是我主導……就好了。”
    “唉~~”
    威爾遜長歎一口氣。
    有個研究員快步走了過來,他手裏拿著個平板電腦,指著屏幕說道,“Boss,看看這個!”
    “引力飛行器,底下是能源裝置,信息中心已經確定了,他們發來消息詢問技術情況……”
    “根據他們猜測,下麵很可能是低溫核聚變結合核轉電技術的發電裝置。”
    威爾頓馬上湊了過去。
    丹尼斯懷特也皺著眉頭看了過去。
    按照對核聚變的專業理解進行分析,說飛行器下方是個核聚變裝置……
    真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最少,外形相似!
    至於是否是低溫核聚變結合核轉電製造的裝置,就誰也不敢肯定了。
    “如果隻是外形分析,可能是。”
    丹尼斯懷特開口道,“但是,理智告訴我,不可能……”
    “低溫核聚變,是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那邊說的非常確定。”
    那名研究員說道,“Boss,他們發來信息是問能不能參照這個外形進行研究……”
    “他們還說會派團隊過來參與項目。”
    “換句話說,後續的實驗計劃可能要重新製定了……”
    ……
    信息中心分析出了‘低溫核聚變’以及‘核轉電’技術。
    他們不是百分之百確定。
    信息分析就是這樣,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再匪夷所思也是可能的。
    國際學術界也是如此。
    引力飛行器的畫麵被曝出來後,好多學者進行專業性的分析,就發現常規的解釋都不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低溫核聚變結合核轉電技術,才能支持製造引力場所需的電能。
    當然,也有一大堆反對的聲音。
    好多專業從事核聚變研究的學者,和丹尼斯懷特的想法一樣,他們都認為低溫核聚變的存在荒謬可笑。
    “要麽就是視頻有問題,要麽就是有其他新的技術。”
    “又或者,根本不是引力飛行器。”
    同時,也有一大堆相信的聲音。
    國內外輿論頓時從‘引力飛行器再度出現’,轉到了‘低溫核聚變’技術上。
    大型新聞發布會也受到了影響。
    有國外記者直接問及引力飛行器的問題,問及到輿論中心的視頻問題,甚至直接問是否掌握了低溫核聚變控製技術。
    新聞官的說法是,“我們也希望能掌握你們所說的高端技術,低溫核聚變結合核轉電,完美的能源技術……”
    “但是,我們暫時沒有收到相關技術突破的信息。”
    一項技術研究出來以後,當然不能直接曝出去,外界討論歸討論,但沒有人能確定下來。
    實際上,老師們已經針對曝光問題做過討論了。
    孟誌林團隊的研究不能停,後續還會進行飛行測試。
    航空、航天以及軍事領域的研究人員,要設計全新的飛行器,也需要大量基礎數據支持,飛行測試也是必須的。
    隻要不斷進行飛行測試,完全保密根本無從談起。
    一次測試畫麵爆出去,就被猜到是引力飛行器,猜到是低溫核聚變結合核轉電作為能源裝置。
    多次?
    那就不是猜測,而是確定下來了。
    現在就是能拖就拖,拖不了再公布消息也沒什麽。
    輿論並沒有影響到張碩。
    張碩依舊安穩的待在源點論研究中心,每天都很耐心的在做理論研究。
    伴隨著混亂力場的實驗次數增多,基礎數據積累量也變得龐大,也給了理論研究很多支持。
    有數據,就是進行分析;有分析就能支持理論的展開。
    張碩研究的重心是‘弱力對實驗結果的幹擾’,而伴隨著S級任務進度不斷提升,他再次實現了理論上的跨越。
    有一點,已經被肯定了。
    “弱力,能夠對其他三大類的作用進行幹擾。”
    “不隻是幹擾,也可能有促進作用,並會大大影響實驗結果。”
    “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負麵的……”
    “如何控製影響,或者說,弱化弱力在實驗中的作用呢?”
    其研究基礎就要構建數學體係,解析弱力和其他三大力產生關聯的特性了。
    如果能完成弱力和其他力之間關聯特性的解析,就可以著手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首先,當然是混亂力場實驗,並研究弱力關聯的基礎力——強力。
    弱力和強力的關聯,研究相對最容易,隻需要按部就班的提升S級任務進度,就能有很大的收獲。
    S級任務,研究的是‘混亂力場實驗波動偏差原理’。
    波動偏差,大部分都是弱力帶來的影響。
    研究自然和弱力相關。
    弱力和強力數學關聯的構建工作非常複雜。
    張碩花費了大量科研幣,再加上理解性的研究、解析,才終於弄懂了一點點。
    一點點,進展也是很大的。
    以基礎數學關聯,聯係到了特定區間混亂力場實驗,就知道該怎麽去著手設計實驗,去驗證弱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終於有收獲了!”
    做完了一部分解析,看著草紙上一行行的列式,他的臉上不由得露出了興奮。
    弱力研究太複雜了,複雜到花費這麽多時間,才終於有了明確的進展。
    現在可以根據稿紙上的東西,去著手修正混亂力場實驗,到時候,就可以對於理論進行驗證。
    這對於後續的研究至關重要。
    ……
    高能所對撞機實驗基地,混亂力場研究組。
    自混亂力場實驗重啟以後,混亂力場研究組一直都是國際物理界的焦點。
    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研究組產出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包括高能物理方向,包括混亂力場方向,甚至還有強力的理論研究。
    實驗結果偏差問題的分析,也有很多相關的理論出台,好多理論內容看起來很驚豔,隻可惜,再驚豔依舊隻是理論,不能給實驗帶來什麽支持。
    國際合作組辦公室,於飛、廖振宇都在,還有幾個國際學者,他們正針對新一次實驗進行討論。
    “我們是不是應該增加強度?可以試著增加一些,也許就會有新的發現。”
    “實驗也應該有變化,大量基礎數據隻能支持常規的分析。”
    “但是,變化是有風險的,即便沒有風險,又有什麽理論支持呢?”
    大量的討論也讓於飛感到頭疼。
    他同樣的希望實驗有變化,但該怎麽變化呢?
    會不會有新發現放在一邊?但風險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也讓他根本無法做出決定。
    “我們可以討論增加強度,也可以討論其他的變化方式,但最終還是要開會決定……”
    於飛說道。
    實際上,他心裏想的是,“必須要問問張碩院士。”
    助理忽然把電話交給於飛,提醒了句,“是張碩院士。”
    於飛馬上拿起電話,就聽對麵說道,“於教授?”
    “張院士!”
    “我打電話過來是說,下一次實驗先不著急確定。實驗需要一些變化!”
    “我明天就過去談一下實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