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胡主任誠不欺我

字數:5684   加入書籤

A+A-




    專項公關組的會議進行到第二周。
    胡建明覺得昨天和鄭宇村聊得挺開心的。
    於是今天進入會場時特意尋常鄭宇村,想跟他坐一起。
    隻是在人群中沒有找到他的身影。
    鄭宇村沒有來,但參會的人員再一次增加了。
    有兩個來自成飛的專家列席會議,全程不苟言笑,並不關心科研的困難,隻想知道碳纖維工程化的具體時間表。
    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說自己從事的是什麽項目。
    但所有材料學專家都能猜出來,來自成飛,項目保密,還大量需要碳纖維……
    具體是什麽項目也無需多言了。
    胡建明覺得這二位的加入,並不能給項目帶來具體的幫助,甚至還有些弊大於利的意思。
    因為他們隻能給大家帶來壓力,沒有其他助力。
    可第二天。
    胡建明就被打臉了。
    會議上一位組長宣布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了兩個重點專項,全都是基礎材料學的研究。
    和之前的吆喝不同。
    這一次是有真金白銀的投入,而且看規模似乎有些不計成本的意思。
    第二周的第四天。
    碳纖維又被批準為國家重點項目,六部委聯合推進。
    一周之內兩次巨變,胡建明不得不佩服這兩位來自成飛專家的分量。
    但歸根結底。
    胡建明還是覺得這一切是亡羊補牢。
    重視是好事,重視的晚了,現階段也沒有現實的意義。
    第五天。
    胡建明依然沒有看到鄭宇村。
    因此他心裏有些犯嘀咕,找到了和鄭宇村同一單位的人打聽。
    “你們研究院的小鄭幾天沒來了,生病了嗎?”
    “請假去西京了。”
    “啊?這麽關鍵的會議請假。”
    “我也不清楚啊,估計是有私事?”
    模棱兩可的回答讓胡建明摸不到頭腦。
    在這個節骨眼上請假,還是因為私事,隻有可能是人生大事。
    幾分鍾後。
    會議開始。
    胡建明拖著疲憊的身姿步入會場。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三個人快速的朝著梯形禮堂移動。
    走在最前麵的正是鄭宇村。
    他風塵仆仆但滿麵紅光,像是有什麽喜事一樣。
    沒等胡建明打招呼,鄭宇村率先揮手致意。
    “胡主任你好!快入座吧!”
    “怎麽了這是?風風火火的。”
    “您老一點都沒說錯。”開心的眼神在鄭宇村的臉上根本藏不住。
    “什麽?”
    “顏如玉和黃金屋,誠不欺我,您先入座,容後再解釋。”
    說完。
    鄭宇村風風火火去了,隻留下胡建明一頭霧水。
    年輕人雲山霧罩的。
    胡建明回想著那天情形,好不容易才想起來這話的出處。
    這話的性質其實是半開玩笑的。
    看著這小子的樣子,好像很認真的樣子。
    “我說那麽多,敢情你就隻記住一個顏如玉?”
    “壞了!”
    “不會真讓這小子找到顏如玉了吧?”
    幾分鍾後。
    梯形會議室裏起滿坐滿。
    前幾天一些請假回原單位的專家都再度返回。
    而且現場還多出了幾個之前沒見過的麵孔,和鄭宇村坐在一起。
    這幾個人甚至都沒來得及自我介紹。
    負責主持會議的組長和鄭宇村四目相對,相互點頭之後便急促開腔。
    “諸位,今天會議的議題臨時更改一下。”
    “眼下我手裏有個報告,拷貝份已經都在大家的桌麵上了。”
    “先看完再說。”
    所有人齊刷刷的低頭,紙張翻頁的聲音在會議室裏形成了共振。
    報告的扉頁寫的很清楚。
    這份文件來自於西研所高分子材料實驗室。
    標題是【關於某單位送檢的3種碳纖維材料的初步檢測報告】。
    檢測報告之類的東西算是老生常談了。
    沒吃過豬肉,誰還沒見過豬跑?
    碳纖維量產不了,但是拿個幾克的樣本送檢還是有能力的。
    沒什麽稀奇的。
    前幾天各單位都拿出過相應的報告,有東麗的,有東邦的也有三菱的。
    做不出來,檢有什麽用?
    “拉伸強度6千多?強度很高了。”
    “可說,看這個數據表現,像是東麗的產品。”
    “t1000g,這個等級的數據我都刻在骨子裏了。”
    “……”
    窸窸窣窣的交流聲中,酸味滿滿。
    組長也在大家的眼神中捕捉到了純羨慕。
    他突然發聲道“各位,以報告的材料為主,我要個結論,這個強度夠不夠軍用?”
    話音落下。
    人群沉寂了大約半秒鍾。
    隨後便是統一的口徑。
    “軍用?啥用都夠了。”
    “這個數據表現算是國際一流了。”
    “咱有一說一,這個材料給我千八百噸的,我能申請今年的科技進步獎。”
    “我代表成飛說句話,報告的紙麵強度完全符合我們項目的要求。”
    “可組長您說的簡單,這玩意我們能軍用嗎?”
    角落裏一位清醒的專家的發言有些掃興。
    但事實就是如此。
    檢測報告他們見得多了,都不能用。
    你別說軍用了。
    就這個級別的碳布,想民用都被卡的死死的。
    就在這時,胡建明突然眯著眼睛開腔。
    “看這個報告,測試材料不是碳板,也不是原絲,這是成品吧?”
    提醒之下,所有人再次低頭看。
    “還真是。”
    “這是個什麽玩意?”
    “三層碳布的複合中空圓柱體吧……”
    送檢材料的形狀很特殊,大致上是一根錐形管。
    “我猜這個結構的設計意圖是為了兼顧強度和彈性。”
    “這就很奇怪了,工程學上很少用到這種結構的。”
    “這是個成品,隻是我們看不出到底是用來幹什麽的。”
    “我懂了,保密戰線出成果了!”
    最後一位專家的猜測讓大家茅塞頓開。
    成品。
    奇怪的形狀。
    強度很高。
    聽起來像極了保密戰線的戰果。
    之前也有過其他領域也有過類似的情況。
    因為是保密戰線的成果,拿到的東西往往都很神秘,大家也隻能逆向科研。
    有幾位搞應用化學的專家都已經開始猜測用途了。
    “這個形狀很詭異啊。”
    “幹啥用的?”
    “發動機?”
    “不想,我感覺像是什麽超級跑車的構件。”
    組長和鄭宇村看著大家無頭蒼蠅的樣子,心裏別提有多美了。
    他倆憋了好一陣,才由組長叫停了交頭接耳。
    “我給大家透個底。”
    “這份檢測報告室西研所做出來的。”
    “所檢測材料來自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