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看似鐵板一塊,實則虛張聲勢,欺軟怕硬,一盤散沙
字數:4866 加入書籤
沒有人想得到,劉邦竟然一言不合便直接動手殺人。
甚至那顆人頭在地上滾了好幾圈之後,才逐漸有人反應過來。
“你,你怎麽敢殺人?”
最先從震驚中回過神來的,指著劉邦結結巴巴的質問。
對於他的問題,給予回答的依舊是劍。
劍光閃過,他指著劉邦的那隻手應聲掉落。
“少用你那髒手指著乃公,你算個什麽東西,也配質問乃公?”
“剩下的人,爾等既然不珍惜最後的機會,那往後便走著瞧吧,看看你們跟著一幫畜生,能跟出個什麽結果來!”
說罷,劉邦轉身就走。
一步,兩步,三步……
七步不到,他便聽到身後有動靜傳出。
“小人願意追隨大人,抵抗韃子!”
“末將也願!”
“我們的家人都在關內,隻要有機會,又如何會願意眼睜睜看著韃子入關呢。”
“從前無望,我等隻能隨波逐流,今大人既然這般篤定,我等自然願意盡綿薄之力!”
“若有的選,我們又怎會做這般怯懦的選擇呢。”
“隻要能阻止韃子破關而入主中原,任憑大人差遣!”
目的達成。
從一開始劉邦就想過,一味的懷柔,感動不了這些人中的畜生,也取信不了那部分願意鎮守邊關之人。
畢竟古往今來能夠鎮守邊關的,無一不是絕對的強硬派。
唯有先懷柔,再展現雷霆手段,才能真正的取信於那些人,讓他們相信自己。
“在不久的將來,諸位應該會很慶幸今日站了出來。”
“這是爾等建功立業,封侯拜將的最好機會!”
“做出這個選擇,你們不會後悔。”
“隨我來,讓那些韃子知道,犯我中原者,雖遠必誅!”
“至於剩下的人,你們好自為之。”
哪怕眼下站出來的人隻有不到五千,他也不再有絲毫的拖泥帶水。
仿佛來這真的就不是被逼無奈,而是來主動賜予他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現在選擇的機會已經結束,便不再多做哪怕半分無用的勸說。
這般的果決,也讓不少人有了片刻的愣神。
在他們眼中,劉邦今日就是來勸降的,而方才站出來的那些人,則就是投降者。
可這般短短的幾句話之後,便轉身就走。
又好像跟尋常人的勸降方式不盡相同。
難道不該許以重利,耐心勸說,然後他們再反複拉扯嗎?
怎麽連拉扯的機會都沒有。
拔劍,殺人,轉身就走。
看上去不像是來勸降的,反而更像是來挑釁的!
“你怎敢如此!”
“怎敢這般的嘲諷我等,還敢殺我們的兄弟!”
“你未免也太不將我等放在眼中了!”
眼見劉邦走的頭也不回,並且數千人就要跟著他離去,終於又有人坐不住了。
他不知道劉邦的話究竟有幾分是真,究竟有幾分的把握能擋住滿清。
但無論如何,他也不希望劉邦就這麽走了。
至少也要將這條件給談的明白,隻要條件足夠豐厚,他也未必不能願意!
畢竟吳三桂都已經落入了劉邦的手裏,想要選擇兩頭下注的聰明人不多,卻也不少!
可惜他們不了解現在的狀況,也不懂劉邦。
說出這番話的本意,是想讓劉邦留下來,與他們好生談談條件。
可劉邦給出的回應,卻隻是默默的抬了抬手,手掌並做鍘刀狀,後又狠狠斬下。
大部分人都還沒看明白這手勢的意思之時,一支箭矢早已經洞穿方才說話之人的咽喉。
“方才乃公都已經說過了,那就已經是最後通牒。”
“在那之後的現在,挑釁者死,挑撥者死,密謀掀起動亂者死,但凡有絲毫讓乃公看著不順眼的舉動者,死!”
“不想死,想多活一段時間,那就給乃公乖乖的在這站著,不要有絲毫其他多餘的動作。”
“明白嗎?”
一瞬間,又是一陣的騷亂。
眼見場麵就要失控,甚至方才倒戈的人,以及負責看守此處的兵馬都不由得心驚膽戰之時,劉邦卻滿臉的毫不在意。
他是真的不在意。
因為他篤定,自己對這些人沒有看錯。
看似鐵板一塊,實則虛張聲勢,欺軟怕硬,一盤散沙。
失控?
他們最大的失控,就是方才的那一陣騷亂!
對此,他甚至連頭都懶得回。
又走了幾步,等身後的動靜平息下來,劉邦忽然轉頭不屑的笑笑。
“你們之中若是真有人敢衝乃公舉刀,乃公興許還能高看一眼。”
“這般的怯懦,僅剩的些許勇氣都用以欺負自己人,殺良冒功了是吧?”
“一幫窩囊廢,若朱元璋他九泉之下看到大明王朝最後鎮守邊關的竟然是你們這樣的廢物,真不知他該是如何的暴怒。”
……
天幕外。
老朱:“……”
他現在有點想說,自己已經不想過多的糾結這一點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但想了想,這話終究還是沒說出口。
畢竟說出來,就好像是徹底不要臉了一般。
“老朱未必有多暴怒,但能看出來,父皇是真的有些生氣了。”
“若換做尋常時候的他,應該有更加協調的手段來拉攏更多偏向中立的人,可不知為何,他並沒有那麽做。”
“也可能是在他看來,在鎮守邊關這件事上,中立就等同於背叛!”
抗敵不堅決,就等於堅決不抗敵!
劉恒了解自己的父皇。
不管是性格,還是能力。
並非盲目自信,而是基於從前劉邦的表現來看,就應該有更多,更合適的手段,去拉攏更多的人。
可他沒有這麽做。
由此可見他對這些不作為的邊軍,是真的十分不滿。
作為平西伯的吳三桂,為什麽有投降清軍的底氣,並且能夠以邊軍作為籌碼去跟多爾袞談條件?
他至少試探了數次,確定了絕大部分人都願意追隨他投降,這才敢真正的做出決定。
至少在那個時候,這些人之中的絕大部分,應該都是表達過自己願意當滿清走狗的意思。
而對於那些錯失了最後一次機會的人,劉邦默默的在心中給他們定了死罪。
無論關內群雄逐鹿如何爭霸,無論關內兵馬如何倒戈,他都覺得理所應當。
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但是唯獨邊軍的立場,絕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他們所代表的不僅是王朝,還有整個中原的底線!
喜歡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請大家收藏:()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