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削了之後呢?

字數:4352   加入書籤

A+A-


    “可恨,怎麽看怎麽可恨!”
    “這般品性,這般的懦弱,也配坐擁江山?”
    真正在天幕上看到清軍坐擁天下之後,依舊毫不猶豫對百姓揮動屠刀的畫麵,李二出離的憤怒。
    自他往前,哪個王朝末路之時沒有英雄現身?
    即便是魏晉南北朝,那長達百年的五胡亂華之下,中原也依舊英雄輩出。
    怎麽到了明末的時候,就成了一幫扶不上牆的爛泥,反而被滿清給撿了這江山呢?
    但凡李自成能多扛個月餘時間,哪怕吳三桂投降,滿清都不可能生出入主中原的心思!
    他們的心態從始至終都是自卑與自負變換不停。
    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歸降,隻要李自成展現出推翻大明朝時的力量,他們入關頂多劫掠一番也就走了。
    最壞的情況,強占山海關,雙方於邊關內外對峙。
    但最終的結果李自成一定會是最後的贏家。
    隻要能多撐上哪怕月餘時間,能坐穩京師。
    可也不知這之中到底經曆了怎樣的變故。
    先前劉邦的挑戰中,是他引清軍入關,接納了清軍的同時還任憑他們在關內劫掠。
    先一步弄丟了自己的民心,這才導致輕而易舉的潰敗。
    可原本的曆史之上,沒有劉邦這樣的對手,他不可能做出這種混賬決斷。
    就這樣,他依舊連月餘的時間都撐不住,連戰連敗,直接將從老朱家手上搶來的江山丟給了滿清。
    “的確,按理來說,能從亂世群雄中殺出來的梟雄,不該如此。”
    曹老板眉頭直皺。
    李自成被滿清撿了便宜的結果,簡直就是在抽他這種人的臉。
    他對自己的認知很明確,明麵上是大漢丞相,實則後世的史書之上所記載的,一定會是亂世梟雄。
    對於這樣的記載,他也並不覺得有什麽問題。
    梟雄這兩個字,他很喜歡。
    可若是李自成這樣的人也是梟雄,那他會覺得,自己被拉低了檔次。
    外敵?
    亂世之中,誰還沒有外敵了?
    秦末漢初之際有匈奴,大漢末年也有烏桓、南蠻等等強敵。
    隋末唐初有突厥,甚至連李二都被迫簽下了渭水之盟。
    大宋之時就更不必說了,從遼、金再到蒙元,哪怕以趙大之勇,在原本的曆史上都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曆朝曆代,什麽時候缺少過外敵?
    可他們誰又能做到被外敵摘去自己勝利的果實呢?
    最凶險的,莫過於隋末唐初之際,突厥趁著大唐虛弱發動的那一場攻勢。
    數十萬突厥大軍甚至肉眼都已經能夠看到大唐都城了。
    那時的長安之內有什麽?不過寥寥萬餘兵馬。
    隻差一步,剛剛坐上皇位的李二,就不得不麵臨遷都或者死戰的抉擇。
    事實上,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對李二而言都是死路。
    兄弟是被他殺幹淨了,可還有個太上皇在宮中虎視眈眈。
    平日裏沒有機會,自然是隻負責給李二創造兄弟姐妹。
    可一旦有了機會,沒人懷疑他是否會反戈一擊!
    李自成再凶險,還能有李二那次凶險嗎?
    吳三桂投降滿清,的確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但這絕不該是李自成潰敗的理由!
    “或許情況與我們這些王朝末年有些不同吧?”
    “也或許是老朱針對文臣武將壓製的都很到位,以至於到了明末之時,能夠起兵對抗大明朝廷的,就隻有出身微末者。”
    出身微末的人,或許會像老朱一般,擁有氣吞山河之魄力,但更多的則是短視。
    隻能看到眼前的敵人與眼前的利益,對於遠在將來的威脅卻是沒有絲毫警惕。
    自以為在推翻了大明王朝之後,便能夠安心享受自己得來的果實。
    對於吳三桂投降與滿清入關沒有做任何準備,反而因權力爭奪以及封賞的問題致使身邊將領與自己離心離德。
    種種緣由疊加之下,就導致了一敗塗地,清軍入主中原。
    “很簡單的道理,百姓覺得朝廷沒給他們活路,而李自成喊出的口號讓他們信服,讓他們堅信跟著闖王能過上好日子。”
    “同仇敵愾一心想要推翻大明朝廷之時,那自然是不需要費太多的心思,隻要朝著這個目標前行,身後自然會有助力。”
    “乃至於李自成即便是失敗了,隻要他沒身死,他身後的將士以及百姓都願意一次次的再給他機會。”
    “可成功的推翻了大明王朝之後,所需要考慮的事情就太多了。”
    “對下麵的封賞都得仔細思量著,不能賞賜太過,也不能令人寒心。”
    “這平衡各方的學問,對於尋常出身的李自成而言,是要學很久的。”
    如果有時間給他學,那自然是沒什麽問題。
    頂多短時間內混亂些許,等他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能去處理得當。
    可清軍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所以他敗了。
    “所以朕的做法,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趙匡胤迷茫了。
    這一刻,甚至天幕上的畫麵都不再重要。
    他開始在反思自己登基以來的所作所為。
    杯酒釋兵權。
    在天幕出現之前,他隻會覺得這是自己所做出最為明智的決定之一。
    將兵權死死的握在天子之手,從根源上直接斷絕了武將禍亂江山的可能。
    隨後他又定下了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國之法,徹底讓武將抬不起頭來。
    本以為這樣做,便能夠避免再出現五代十國那兵強馬壯者為王的時代。
    可現在看來,隨著一代代改善下去,到了明末之時好像還不如兵強馬壯者為王的時代。
    至少在漢末之時,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時,在那群雄並起的時代,可從未有過關外之敵入主中原的時候!
    “如果隻考慮王朝延續的話,削弱武將自然沒什麽問題。”
    “若要考慮更多,那就真的說不好了。”
    在得知了大唐末年的下場,以及五代十國的亂世之後,李二也曾想過是否要效仿趙匡胤。
    不說杯酒釋兵權,至少削弱些那些武將手中的權勢是沒問題的。
    且以他的聲望,想削誰就削誰,絕不會有人敢說個不字。
    問題是,削了之後呢?
    喜歡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請大家收藏:()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