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可能是天賦吧
字數:3895 加入書籤
那天,薑初夏像往常一樣去公司上班,卻發現辦公室裏有個陌生的女人。女人長得很漂亮,氣質優雅,正在和秦赫嵐親密地交談。
“赫嵐,這次的合作我很期待。”女人嬌聲說道,“我們可以經常見麵討論。”
秦赫嵐點點頭:“當然,林小姐。”
薑初夏敲了敲門:“秦總,您找我?”
“初夏,來,我介紹一下。”秦赫嵐站起身,“這是林雅,我們的新合作夥伴。林小姐,這是薑初夏,我的翻譯。”
林雅打量著薑初夏,眼中閃過一絲嫉妒。這個女孩太美了,而且氣質出眾,很容易讓男人動心。
“你好。”林雅勉強笑道。
“你好,林小姐。”薑初夏禮貌回應。
接下來的日子裏,林雅經常出現在公司。她總是找各種理由和秦赫嵐見麵,態度曖昧。薑初夏看在眼裏,心中暗自冷笑。
這個女人,想要搶她的位置?第二十四章璀璨新星
賣掉遊戲賬號的那天,薑初夏站在落地窗前,看著銀行卡裏多出的幾十萬,心情複雜。
“小姐,您真的要進娛樂圈嗎?”助理小李有些擔心,“您父親知道了會…”
“他管不著。”薑初夏淡淡道,“我已經成年了。”
三天後,她出現在星輝娛樂的試鏡現場。一身簡單的白色連衣裙,長發披肩,素顏朝天,卻依然美得讓人移不開眼。
“喲,這不是薑家大小姐嗎?”一個濃妝豔抹的女孩陰陽怪氣道,“怎麽,家裏的錢花完了,要來娛樂圈撈金?”
“就是,富二代玩票而已,能有什麽演技。”
“估計就是想紅想瘋了。”
薑初夏充耳不聞,安靜地等待著。輪到她時,導演看了她一眼,眼中閃過驚豔。
“你準備了什麽?”
“一段哭戲。”
薑初夏閉上眼睛,想起了那些世界裏的痛苦與絕望。眼淚瞬間湧出,那種發自內心的悲傷讓在場所有人都愣住了。
“好!”導演拍手,“就是你了!”
現場一片嘩然。
第一部戲是個小配角,隻有幾場戲。但薑初夏的表現卻讓所有人刮目相看。她飾演的是一個為了弟弟醫藥費而被迫賣身的女孩,那種絕望中的堅強,被她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演技,絕了。”
“天生的演員。”
“之前還說她是花瓶,現在打臉了吧。”
網上的風向也開始轉變。從最初的群嘲到漸漸認可,薑初夏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接下來的幾年,她接了各種類型的角色。古裝劇裏的狐狸精,現代劇裏的霸道總裁,甚至還演過喪屍片裏的生化專家。每一個角色都被她演得活靈活現。
“初夏,你怎麽什麽都會演?”合作的男演員好奇地問。
薑初夏笑笑:“可能是天賦吧。”
她沒說的是,那些不同的世界給了她太多的人生體驗。每一種痛苦,每一種快樂,都成了她表演的素材。
二十五歲的薑初夏已經是娛樂圈的頂流。她的感情生活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薑初夏看著他真誠的眼神,心中卻毫無波瀾:“對不起,我還沒準備好。”
半年後,她和一個導演在一起了。這個男人成熟穩重,給了她很多事業上的幫助。但當他提起結婚時,薑初夏還是拒絕了。
“為什麽?”導演不解,“我們不是很合適嗎?”
“合適不代表要結婚。”薑初夏輕撫著他的臉頰,“我們就這樣不好嗎?”
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每一段感情都轟轟烈烈,但都以分手告終。媒體給她起了個外號——“不婚主義女王”。
“薑初夏又分手了,這是第幾個了?”
“人家有錢有貌,為什麽要結婚?”
“現代女性的典範啊。”
薑初夏對這些評論一笑置之。她知道自己在等什麽,或者說,在等誰。隻是那個人,似乎永遠不會出現。
二十八歲那年,她開始涉足商業。憑借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和豐富的人脈,她的投資屢屢成功。娛樂公司、科技公司、房地產…她的商業版圖越來越大。
“初夏,你真的不考慮結婚生子嗎?”閨蜜擔心地問,“女人的青春有限。”
“誰說女人一定要結婚生子?”薑初夏反問,“我現在不是活得很好嗎?”
確實,她活得很好。事業有成,財務自由,身邊從不缺少追求者。但夜深人靜時,她還是會想起那個在無數個世界裏陪伴她的身影。
三十歲生日那天,薑初夏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她的身價已經超過了父親,成為本市最年輕的女企業家。
生日宴會上,商界政界的名流雲集。觥籌交錯間,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人群中。
秦赫嵐。
他還是那麽英俊,隻是眼中多了幾分滄桑。他靜靜地站在角落,看著光芒萬丈的她。
“你來了。”薑初夏走向他,心跳莫名加速。
“生日快樂。”他遞給她一束白玫瑰,“還記得嗎?你最喜歡的花。”
薑初夏接過花,眼中閃過一絲複雜:“你一直都在?”
“一直都在。”秦赫嵐點頭,“隻是不敢打擾你。”
從那天起,秦赫嵐成了她身邊最忠實的追求者。他不像其他男人那樣急於求成,而是默默地陪伴著。她生病了,他會送藥;她工作累了,他會準備夜宵;她心情不好,他會靜靜地陪她坐著。
“為什麽?”薑初夏終於忍不住問,“為什麽對我這麽好?”
“因為我愛你。”秦赫嵐的回答簡單直接,“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愛你。”
薑初夏心中一顫。她想起了那些世界裏的點點滴滴,想起了他為她做的一切。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薑初夏已經五十歲了。她的事業達到了巔峰,慈善事業也做得有聲有色。全國各地都有她捐建的學校和醫院。
“初夏,你看。”秦赫嵐指著新聞裏的畫麵,“你幫助過的那些孩子都長大了,有的成了醫生,有的成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