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並非幸至

字數:5212   加入書籤

A+A-


    遠在兩側的遼軍營地,收到情報後,立刻集結隊伍,從兩側往中間集中。

    等他們趕到正麵營地時,宋騎已經殺透了大營,正掉頭往西殺過來。

    陳兵的一千鐵騎在前,五萬大軍分成四個箭矢狀衝鋒陣型,卷起漫天的塵煙,滿耳朵都是振聾發聵的馬蹄轟鳴聲。

    西側的遼軍頓時陷入慌亂,在將領的竭力嘶吼聲中,勉強形成防禦陣型,撐起長矛,等待宋軍的衝擊。

    可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宋軍騎兵從三麵兜過來,跑在最前麵的卻是亡命奔逃的遼軍騎兵。

    兩千多遼軍騎兵,被追著屁股殺,根本顧不上方向,也躲不開自己的陣營,蒙著頭衝進了自家陣營。

    防禦陣型被瞬間衝得亂七八糟,還沒等重新集結陣型,宋軍騎兵已然衝到了跟前。

    陳兵左前方是手持大槍的卞喜兒,右前方是掄著大刀的蝶兒。

    兩個小姑娘比遼卒壯漢都猛了數倍,縱馬衝入地陣,片刻間就梨開了兩道溝壑,隨後一千夜襲隊鐵騎橫衝直撞了進來。

    兩翼的宋騎也隨後紮入遼軍陣地,雙方未經纏鬥,遼軍便敗下陣來。

    兵敗如山倒,哭爹喊娘的遼軍四散逃命,根本無視了遼將的嘶吼。

    而那幾個揮刀吆喝著,組織抵抗的遼將,被李花羽用弓箭射翻。

    從大同府城東門過來救援的遼軍,眼見大勢已去,領頭的遼將急令全軍掉頭,前隊做後隊,後隊做前隊,迅速往析津府方向撤退。

    臨陣撤軍,乃兵家大忌,遼將亂中出錯,出此昏招。

    這個命令帶給遼軍軍卒的是一場災難。

    宋軍鐵騎分出兩萬騎,調轉方向銜尾急追。

    遼軍步卒瞬間淹沒進宋騎的海洋裏。

    遼騎亡命奔逃中,掉隊的被馬踏如泥,成軍的騎兵根本無視身後的慘叫,埋頭逃命要緊。

    這一路追逃,一直奔了近二百裏地,宋軍才鳴金收兵,止住了追擊的腳步。

    這一仗盡殲遼軍七萬餘人,逃回不足兩萬,其餘重傷逃散的不計其數。

    遼國皇帝耶律延禧,收到信報,遼兵大敗不說,還痛失一子,讓他差點從龍椅上跌下來。

    “這個陳兵是從何而來?”

    喘息半晌才顫顫巍巍地問。

    有大臣出列回道:“此人是宋國議和使團的監察使,後來不知如何,成了領兵統帥。”

    耶律延禧茫然地看著群臣。

    “議和使團?誰能告訴朕,這議和使團為何崩潰於道中?”

    沒人說話。

    “還有和親一說,朕與宋國皇帝已經達成共識,如何半道變成了如此局麵,是什麽原因?”

    依然無人接茬。

    耶律延禧用力一拍龍案。

    “一個議和使團的監察使,如何領兵五萬人,擊潰了朕的十二萬大軍?”

    大殿內的空氣仿佛被凍結,呼吸都困難起來。

    耶律延禧暴怒過後,感到一陣虛弱。

    他失魂落魄地看著殿內群臣,期待有人出列,說出一個讓人振奮的計劃。

    可惜,一眾文武大臣都低垂著腦袋,大殿內落針可聞。

    析津府敗勢已成,加上逃回去的近兩萬騎遼軍,一共不足七萬人馬,如何抵擋大宋二十五萬邊軍?

    況且還有凶如猛虎的陳兵部,盤踞在大同府虎視眈眈。

    正當殿內眾人沉默時,又有邊軍急報傳入大殿。

    遼陽府告急,完顏宗望部十萬人馬,攻擊甚急,遼陽府城搖搖欲墜。

    而擋在臨潢府最後一道關口的龍化州,集結了遼國十五萬大軍,抵擋著完顏宗翰的十萬軍隊。

    也是節節敗退,敗相已成。

    耶律延禧眼中流下淚來,堂堂大遼怎麽會到了如此地步?

    他全身哆嗦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絕望的眼神,看著整整齊齊,垂首而立的文武群臣。

    完顏宗望坐在大帳內,安靜地聽完軍卒的報告。

    過了良久,他的眼珠才轉動了一下。

    “嗬嗬嗬,果然厲害,能吃掉本王的五千鐵騎,並非幸至。”

    站在他座位一側的一個老者,捋著花白的胡須。

    “此人確有雄才大略,當初王爺的注下得有些薄了。”

    完顏宗望搖頭:“裂土封王啊,不是注下的薄,是此人並未將咱大金國放在眼裏。”

    “王爺下一步該如何走呢?”

    “全力拿下遼陽府,滅了遼國,然後本王好好與他碰一碰。”

    “嗯嗯,讓他看看咱大金的實力。”

    完顏宗望轉而望向大帳外,眼神十分堅定。

    陳兵將遼國十二萬邊軍擊敗,收獲了無數糧草器械,用馬車運了兩天,才清理完畢。

    大軍在大同府城修整了兩個月,聞訊從各地趕來的宋人,充斥了整個府城。

    五萬軍隊再次擴張了兩萬人。

    焦廣海此時身為總教頭,已經不用親自下場,他手下也算能人無數。

    依著陳兵的想法,軍隊訓練完成後,趁勢拿下析津府,完成整個大宋北部的防線。

    但是,自己孤軍作戰,到現在兩年有餘,也不知道朝廷是怎麽想的。

    趙哥又是個什麽想法?

    李花羽和蝶兒已經給他分析了當前大宋朝廷的形勢。

    皇帝趙佶隻顧吃喝玩樂,根本不理朝政,大權已經落在以蔡京為首的一夥人手裏。

    這夥人跟陳兵都不對付,包括太尉高俅,元帥童貫,皇宮內還有一個對陳兵恨之入骨的韋皇後。

    雖然陳兵在遼國大放異彩,做下了豐功偉績,卻得不到朝廷的認可。

    甚至,邊關元帥童貫再而三的給陳兵使絆子,置陳兵於危險中而不顧,顯然是不想讓他回到大宋。

    陳兵還在猶豫中,最後讓李花羽一句話安定了心思。

    “哥,你管別人怎麽想幹嘛?”

    “關鍵是你自己怎麽想的。”

    蝶兒補充了一句。

    陳兵笑了:“你倆這話說的,讓我無法反駁。”

    阿三在旁也堅定地說:“你往哪走我們都跟著就是。”

    陳兵舉起右手:“明日集結隊伍,留一萬人守住大同府城,其餘兵發析津府。”

    有傳令兵立刻轉身衝了出去。

    本來安靜平和的大同府城內,頓時緊張起來,各自準備著出發的物資。

    最忙碌的要數後勤保障部,四處調集糧草馬匹還有民夫工兵等等。

    焦廣海、李文國、易重建、趙普寧四大將領,各領一萬五千人馬。

    卞喜兒和蝶兒率領的一千夜襲隊,平時算作陳兵的護衛親兵營,跟隨陳兵列在中軍。

    到了第三天一大早,六萬隊伍開拔,由李文國部做先鋒,徑往析津府方向行進。

    析津府遼國邊軍留守上將軍耶律棟梁,四十多歲的年紀,駐守邊軍已經五年多,屬於老牌行伍。

    這次冒險抽調邊軍去征剿陳兵部,他是極力反對的。

    雖然宋國邊軍不可慮,但是畢竟在邊境擺了二十五萬人啊,怎能無視?

    可架不住邊軍主帥是皇子,還是主帥,一句話便定了方向。

    耶律棟梁沉穩老練,聽到征剿兵敗後,收編了逃回的殘餘部隊,便緊守孤城,閉門不出。

    隻是,你不找事,事情卻偏偏找上了你。(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