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修史的爭論

字數:3702   加入書籤

A+A-


    修史,對每一個心生王朝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工程。

    一來是對前朝的各種功過進行記錄評判,二來則是為新朝取代前朝的曆史正確性背書,而第二點則是尤為重要的。

    大周相對於前莽,其實沒有專門的必要去抹黑,來樹立自己取代的曆史正確性。

    前莽那些慘無人道的殘忍統製,以至於天下百姓在百年間經曆的無數苦難,這是天下臣民人人盡知的事情。

    太祖皇帝起於微末,在前朝無道統治之下,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帶著無數窮苦百姓打下這偌大的天下。

    縱觀整個曆史長河,太祖皇帝得天下也是正得不能再正了。

    所以從太祖皇帝下旨讓太書院的這些經史官們開始編撰史籍時就明確說了,一切按照事實記錄,不用專門彎曲,也不用特地修飾,事情原原本本是什麽樣就怎麽樣記錄。

    如此一來,林安循著太書院編撰的史籍,也就能真實的知道大周從前朝接過來的天下到底是什麽樣的。

    這對於他日後前往兩江赴任,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才到書典院門口,遠遠的林安就聽見裏麵傳來一陣爭吵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兩撥人對某件事產生了某種極為厲害的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

    於是眉頭一皺,邁步走進了大門裏。

    裏麵的人吵得正是火熱,並沒有注意到外麵有人進來,還是外麵的一個年輕編撰看見了林安,開口發問。

    “你是誰,可知這是什麽地方,來這裏做什麽?”

    說來這年輕編撰的口氣其實是十分不遜的,不過林安卻並未生氣。

    臉上帶著笑意,一拱手道:“林安,來太書院查閱一些經史典籍,學習一下。”

    一開始這年輕編撰聽見林安的名字還沒反應過來,下意識的就想要說什麽,話到嘴邊,才猛的反應過來,詫異的脫口而出。

    “林安,你是東宮太孫,安南王那個林安?”

    林安微笑著點頭道:“正是本王。”

    聽見這話,這年輕編撰哪裏還敢傲慢,當下就要下跪行禮,那邊爭吵的人也聽見了動靜,趕忙停下過來行禮。

    “臣等參見殿下!”

    林安見狀連忙抬手示意眾人無需多禮,笑道:“諸位不必多禮,本王今日來是想要查閱學習經史典籍的,說來還要向諸位先生請教,還請諸位先生不吝賜教才是。”

    一眾編撰官當中一個年級稍大些的連忙上前道:“殿下親自來訪,乃是我等榮幸,殿下想要查閱什麽,告知臣等,臣等立即去找。”

    “不著急,剛剛本王在外麵聽見,諸位似乎有什麽爭議,本王也是閑心,不如說來讓本王學習學習。”林安態度十分謙和道。

    “不敢不敢,殿下請先上坐。”

    這編撰官說著,便先請林安進去坐下,跟著才招手讓人拿來一本正在編撰的史籍呈給林安。

    “殿下請看,這是前莽哀帝七年的記敘。”

    林安接過史籍,翻開看了起來,這編撰官便在旁邊繼續解說。

    “前莽記錄當中提到,哀帝七年三月,命工部尚書鄭通為兩江總督,到兩江增收謝恩稅。”

    “誰料這鄭通還沒赴任,兩江之地便發生了百年一遇的春汛大洪水,導致三府十一縣受災,百萬災民流離失所,淹死、餓死、病死的就有十幾萬人。”

    “前莽朝廷殘暴無道,不顧兩江百姓死活,依舊強行命令鄭通一定要把謝恩稅收上來。”

    “鄭通到了兩江之後,便調用大軍,強行逼迫兩江之地的百姓繳納稅收,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籌齊了前莽哀帝要的謝恩稅。”

    一邊聽著編撰官說,林安自己一邊也在看。

    他正好看到,鄭通把謝恩稅收上來之後,沒有即刻將這些銀錢轉運回前莽京城。

    而是就地開始利用這些錢賑災,招募了大量的災民到兩江各地河渠開工,一方麵疏通河道,修築堤壩,一方麵修繕被洪水衝毀的民房建築。

    在這個過程當中,前莽朝廷多次命令鄭通立刻帶著謝恩稅的銀子回京城複命,鄭通都充耳不聞,繼續他的賑災。

    同時他還借機查抄了大量兩江之地的地主士紳的家產,把他們的存糧用作救濟糧,把他們的銀錢用作災民河道開工的工錢。

    如此,經過鄭通三個月的賑災治理,竟然就把兩江之地的水災給治理好了。

    不僅如此,因為在這期間他已各種最近,查抄了大量地主士紳的家產,收起來了大量的銀錢,前期挪用的謝恩稅非但補充齊全,甚至還有大量的盈餘超出部分。

    治理過後,鄭通才帶著這些銀錢回京複命。

    結果鄭通一道了前莽京城,就被前莽哀帝立刻下旨捉拿,之後更是以“抗旨不尊,殘害地方”的名義抄家滅族。

    看到這裏,林安眉頭緊鎖,心頭大致明白前莽為什麽會覆滅了。

    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國家不垮台才有鬼了,這鄭通能殺的?

    於是林安合起了手上的史籍,抬頭問到:“那麽,諸位的爭議在哪裏呢?”

    這時一個編撰官站了出來道:“殿下,我們的爭議在於,鄭通是否有違聖旨,私自行事,他在兩江之地大肆屠殺士紳,抄沒家產,如此行為,與強盜有何區別?”

    這個編撰官的話音剛剛落下,又有一個年輕一點的編撰官站了出來。

    “鄭通所做之事,全都是為了兩江之地受災的百姓,那些百姓本來就被前莽朝廷的苛捐雜稅壓迫得生活不下去了,又遭逢天災,淹死餓死那麽多人,前莽朝廷非但不救災,反而還要加增什麽‘謝恩稅’,鄭通把稅收了起來,就已經是完成了王命,又怎麽能是抗旨不尊呢?”

    說到這裏,這編撰官停了一下,又繼續道:“至於他殺的那些地主士紳,這些人全部都是利用天災,囤積糧食,哄抬市價,不顧百姓死活守寡民脂民膏的,殺了就殺了,本就是該殺之人,怎麽能算是罪過呢?”

    “鄭通做的事情是為了百姓好沒錯,可是國有國法,他這樣肆意妄為,視國法於無物,又怎麽能算是對的呢?”另外一個編撰官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