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父子問答
字數:5371 加入書籤
朱慈煊並不清楚自己父親內心的想法,他帶著孩童的直率與純真,毫無做作地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父皇您身為皇帝,卻不得不四處躲藏,宛如無家可歸之人,這是否意味著您在仁愛上有所欠缺呢?”
此言一出,王少姬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如雪,她急忙伸手捂住了朱慈煊的嘴,聲音顫抖著帶著驚慌:“皇上恕罪,這孩子年幼無知,口無遮攔!”
朱由榔此刻仍沉浸在一家三口溫馨和睦的畫麵中,對兒子的提問並未過多在意。然而,當他看到王少姬拉著朱慈煊跪在自己麵前時,心中不免感到意外。
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朱由榔並沒有表現出憤怒。首先,他明白自己隻是一個玩家,沒有必要因為遊戲中Npc的話而動怒。其次,即便自己真的是皇帝,孩子的話語也並非沒有道理。他是個講道理的人,不喜歡以力壓人。
朱由榔輕輕歎息,溫和地對王少姬說:“無妨,皇後不必驚慌。煊兒隻是個孩子,他的疑問也是出於對知識的好奇和對父皇的關心。”
他輕輕撥開王少姬的手,把“自己”的大兒子抱起來,目光柔和地看著他,“煊兒的問題提得很好,這正是我們學習與思考的意義所在。”
他一邊安慰王少姬,一邊思考對策。這小孩年紀不大,問題夠刁鑽的,該怎麽回答才能顯得自己很厲害呢?朱由榔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
朱由榔轉向朱慈煊,目光中充滿了慈愛:“煊兒,孟子所言甚是,仁愛確實是一個君主的重要品質。但天下之事,並非僅憑仁愛二字就能簡單概括。一個皇帝,除了仁愛,還需具備智慧、勇氣和決斷力。如今的局勢複雜,父皇的種種作為,也是為了保全我們的家國天下,為了將來能夠東山再起,複興大明。”
說完這通沒有營養的話,他又思考了一陣,決定采用迂回戰術,避開這個問題,而是提出新的問題。
“煊兒,你覺得什麽是得天下,什麽是失天下?”朱由榔以的語氣問道。
朱慈煊眨了眨眼,小臉上露出了沉思的神情。片刻之後,他抬起頭,看著父皇的眼睛,認真地回答:“得天下,是不是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大家都很快樂?失天下,是不是就是百姓流離失所,大家都很悲傷?”
朱由榔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讚賞神色,點了點頭:“煊兒說得對。得天下,確實意味著讓百姓安居樂業,大家都很快樂。而失天下,往往伴隨著戰亂和苦難。”
接著,朱由榔又提出了新的問題:“那煊兒認為始皇帝是否仁義?”這個問題讓旁邊的王少姬也開始思索起來。
朱慈煊微微皺起了眉頭,他知道始皇帝是曆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但關於他的爭議也很多。他沉思了一會兒,然後緩緩開口:“始皇帝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舉措對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但從我讀到的書中,也知道他施行暴政,焚書坑儒,使得許多無辜的人受苦。”
朱由榔點了點頭,鼓勵朱慈煊繼續說下去。
朱慈煊接著說:“所以我認為,始皇帝在統一國家、推動發展方麵是有功的,但在對待百姓和文化的態度上,似乎並不能算是仁義。”
朱由榔微微一笑,對朱慈煊的回答表示認可:“煊兒的看法很中肯。”
他繼續問道:“我兒認為宋襄公仁乎?”
朱慈煊聽到這個問題後,眼中閃過一絲困惑,顯然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有些難度。宋襄公,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其事跡並不像始皇帝那樣廣為人知。他思索片刻,然後謹慎地回答:“宋襄公在位時,曾有仁義之舉,他對待百姓寬厚,減輕賦稅,努力使民安居樂業。但他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因固守古禮,錯失戰機,導致宋軍大敗,這也讓後人對他的評價頗有爭議。”
朱由榔認真聽著兒子的回答,微微頷首,然後說道:“煊兒所言極是。宋襄公在某些方麵的確體現了仁義,他關心民生,力圖減輕百姓的負擔。然而,作為君主,仁義不僅僅是對內的寬厚,還包括對外的明智和果斷。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過於拘泥於‘不鼓不成列’的古禮,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最終導致了失敗。”
朱由榔決定以曆史為鏡,啟迪朱慈煊的思考,於是他細述了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李唐後主的往事,希望借此揭示仁義與治國之間錯綜複雜的紐帶。但這些往昔的複雜糾葛,似乎隻是讓朱慈煊的眼中增添了幾分迷茫。
“隋文帝楊堅取代自己的外孫登基為帝,這能否稱得上仁義?”朱由榔以提問的方式,引導朱慈煊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害自己的兄弟,軟禁自己的父親,這樣的行為,又能否算作仁義?”他的聲音中帶著嚴肅,繼續引領著對話。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柴氏,這樣的舉措,是否合乎仁義?”朱由榔的每一個問題,都像是一記重錘,敲打著朱慈煊的思緒。
“然而,這些人物最終都得到了天下,並且贏得了民心。”朱由榔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玩味,似乎在享受這思維的挑戰。
“再看李唐後主,他對待百姓仁愛寬厚,對鄰國采取忍讓政策,這應該是仁義的體現吧?”朱由榔提出了最後一個例子,他的目光深邃,仿佛在探索曆史的深淵。
“但即便如此,他最終還是失去了天下,這又是為何呢?”這些問題如同黃鍾大呂,回蕩在朱慈煊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看著朱慈煊滿臉的困惑與思索,朱由榔心中湧起一股成就感。
“沒想到差點被一個四歲的小孩問倒了。”他決定主動出擊,不讓朱慈煊有繼續發問的機會。
“得天下者聚勢而成也,非仁也。失天下者去勢而亡也,非不仁也。”朱由榔煞有介事地說道。
看到自己好大兒仍不解,朱由榔便繼續耐心地解釋:“得天下者,非獨仁也,聚勢而成也。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就偉業,乃因能洞悉時勢,把握良機,贏得人心,非僅憑仁德之力。始皇之得天下,乃承六世之遺烈,奮勇爭先爾。”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失天下者,非獨不仁也,去勢而亡也。失天下者,其敗落並非全因個人品德上的缺失,更多是因為失去了掌控時勢的能力,無法維持民心和支持,導致勢力的瓦解和政權的崩潰。北周宇文氏、後周柴氏、南唐李氏之失天下,非不仁也,獨勢去也。”
“煊兒,治國猶如對弈,每一步棋都需深思熟慮,既要具備遠見卓識,亦需具備應對突發的機智。”朱由榔以溫和而充滿智慧的語調說道。
朱由榔原本期待朱慈煊會以崇拜的目光注視自己,然而,朱慈煊卻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成熟,他一臉嚴肅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既然父皇您通曉如此多治國之道,為何大明如今卻陷入了這般境地呢?”
這個問題讓朱由榔微微一怔。是啊,為什麽大明會變成這樣?
他沉思著,聲音低沉而有力:“內有權臣相爭,外有強虜環伺,帝皇昏庸無能,土地兼並嚴重,天災**不斷……?”這些話語如同一串串沉重的砝碼,壓在了大明王朝的天平上,讓它逐漸失去了平衡。
真是這樣麽?他沉聲自問,似乎在曆史的長河中尋找著答案。曆代王朝的興衰更迭,似乎總伴隨著這些因素的影子,難道這些就是導致大明江山風雨飄搖的罪魁禍首嗎?
朱由榔的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他深知,大明的困境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諸多因素交織的結果。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圖景。
權臣相爭,使得朝政混亂,國家失去了明確的方向;強虜環伺,邊疆不安,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帝皇昏庸無能,無法有效治理國家,導致政令不達;土地兼並嚴重,耕者無其田,導致民不聊生;天災**不斷,更是讓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雪上加霜。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朱由榔以一種深沉而平靜的語調,道出了曆史的鐵律。這不僅是對過往興衰的總結,也是對未來變化的預見。
他繼續說道:“這似乎成了曆史的循環,每個王朝在初期都如同初升的朝陽,充滿活力與希望,然而到了末期,卻難免遭遇風雨飄搖的困境。”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看似無情,但在這些循環往複中,卻也蘊藏著變革與重生的可能。
光武帝劉秀、唐肅宗李亨、宋仁宗趙禎這些中興之君,他們接手國家時,也不見得處境比他更好。
他語氣堅定:“然而,煊兒,你要記住,曆史是由人來書寫的。我們不能被這所謂的‘規律’所束縛,而應該勇敢地去創造新的曆史。”
朱由榔站起身,目光遠眺,仿佛穿透了時空,看到了那個更加光明的未來:“我們要以史為鑒,汲取教訓,打破這‘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宿命。”
他望著夜色中的江山,聲音中帶著一絲悵然:“曆史是由人創造的,但也是時勢造英雄。”
“那我們還有機會嗎?”朱慈煊緊張地看著父親,眼中閃爍著一絲不安,“我聽說外麵的清虜很厲害,都是食人的妖獸。”
朱由榔沒有立即回答,他靜靜地站著,目光穿透窗欞,凝視著遠方。他的心中也在回響著同樣的問題:是啊,我們還有機會嗎?
片刻之後,朱由榔轉過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我們一定有機會!”他的聲音中充滿了信心。
朱慈煊望著父親,那堅定的語氣仿佛一股暖流,溫暖了他心中的不安:“父皇,為何您如此肯定?”
朱由榔走到兒子麵前,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因為曆史總是由勇敢者書寫。清虜雖強,但他們並非不可戰勝。我們有大明的子民,有忠誠的將士,有堅韌不拔的意誌。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他繼續說道:“那些所謂的‘食人妖獸’,不過是恐懼的產物。我大名晉王李定國正是這些‘食人妖獸’的克星,清虜兩名親王接連折戟於他手中。我大明還有那麽多仁人義士,一定能夠驅除韃虜,光複故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