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老師的老友

字數:3456   加入書籤

A+A-




    燕王妃太強悍敵人隻有被碾壓的份!
    梅園。
    顧昭跟隨薑延儒學習也已經有將近四個年頭了,顧昭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舉一反三,都是薑延儒生平僅見。
    站在超級巨人的肩膀上,顧昭的眼界太廣,很多知識別人聽了難以理解,可如果聽在顧昭耳朵裏,卻形同小兒科,當然張嘴便舉一反三,說得提出問題的人啞口無言。
    薑延儒便不知道多少次在顧昭的舉一反三下啞口無言。
    前段時間薑延儒去了一趟江寧府,回到京城時,帶了兩個同為天下聞名的大儒老友。
    顧昭得到消息,興衝衝前往梅園。
    她到的時候,薑延儒正與兩位老友在園中喝茶。
    “這位是孔老,這位是葛老。”薑延儒為顧昭介紹他的兩位老友,其中葛老在前帝時期便是三朝元老,玄始帝靖難之前告老還鄉,玄始帝靖難成功後,曾想請葛老出山,委以要職。
    總得老說,眼前這三位大儒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影響力加在一起,不亞於半個朝堂。
    “這便是我的那位學生,潁川郡主。”薑延儒也介紹顧昭給兩位老友。
    “英氣勃發,眸有銳芒,若是一位男子,朝廷可多一位棟梁。”孔老撫著胡子讚揚道。
    “聽說上次大災,你拿出數萬石糧食賑濟災民?”葛老也開口詢問,其實孔老更想問的是,玄始帝下派到災區的糧食也摻了不少麩糠甚至泥沙,是不是顧昭出的餿主意。
    此舉雖然讓朝廷以有限的糧食成功讓災民熬到春耕,但卻也著實遭到許多病垢,有損朝廷的名聲。
    顧昭表示,隻是小事,能為百姓做點貢獻,是她的福分。
    顧昭不想繼續說上次賑災的事情,便說道“學生最近在練習點茶,便為老師和兩位先生點一盞,品嚐一下學生的手藝。”
    顧昭說著,坐到碳爐前,動作優雅的拿起石桌上的茶具,開始操作。
    薑延儒、孔老、葛老都靜靜的看著。
    顧昭練習的是七湯點茶法,燒水的同時,取茶葉微火炙幹,用石臼初步搗碎,再用石碾碾成細焚。
    用熱水溫盞,少量入湯,將茶粉調成膏狀。
    接下來便是七次入湯,顧昭牢記要點,一湯沿著盞壁邊緣注水,持筅先攪動茶膏,擊拂時腕部放鬆,筅觸碰茶湯要有力度,看到有類似稀疏的星星,皎潔的圓月似的泡沫從茶麵上生發出來。
    立刻注入二湯,環繞注水於茶湯麵上,茶筅用力擊拂,使之出現不同大小的泡沫堆積成為珠璣磊落的形象。
    三湯繼續環繞注水,擊拂輕盈均勻,以環繞的方式旋轉擊打,直到茶湯裏外通透,栗紋蟹眼錯落生起。
    四湯注水少一些,下筅幅度變大,速度減慢,湯花如白色雲霧般升起,隨著擊打,湯花湧向盞緣。
    五湯注水多一些,運筅的手法盡量輕盈,但動作要充分,若湯表麵的沫餑尚不充分,則需加重點擊至湯花細密。
    六湯主要是觀察沫餑的效果與變化,若有細密的白色小泡沫與表麵凸起破滅,則緩慢運筅,輕拂湯麵。
    七湯注水要看湯花的厚薄,凝固程度,用茶筅沿同一方向旋點,攪拌均勻,減少水痕,使之咬盞。
    成湯之後,顧昭又額外調膏在泡沫上作畫,寫了一個‘茶’字,使之看上去更顯高端典雅。
    薑延儒與孔老、葛老品嚐過後,點評道“湯色、香氣、味道均為上等,你以這般年紀做到如此,已是極為難得。”
    “為師離去月餘,看來你並沒有偷懶,不過為師仍要考較你的課業,便由孔老、葛老問,你來答。”薑延儒笑著說道。
    在江寧的時候,薑延儒可沒有少和孔老、葛老吹顧昭這個學生,如果不是想親眼看一看這個被薑延儒誇得像文曲星下凡的女學生,孔老、葛老未必會跟著一起來京城走一遭。
    孔老、葛老相視一眼,一點都沒有客氣,直把顧昭當做他們那些已經成年的學生來出題。
    論史、論策、論儒學……顧昭都能回答得頭頭是道,把孔老、葛老都驚得差點捶胸頓足,連連惋惜顧昭為何是女子之身,不是男子。
    “顧昭,以你的觀點,我等讀書人讀書為何?”孔老最後問道。
    顧昭想了想,想起一段名言,張嘴便說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一句話,說得三位天下聞名的大儒熱血沸騰。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就是他們研究一輩子學術想做到的事情,天下所有讀書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
    然而以前從未有人將這個目標具體的喊出來過,今日卻被顧昭一個女子喊了出來,這一句話必將震動天下所有學子。
    震撼過後,薑延儒、孔老、葛老又不禁滿臉複雜。
    如果顧昭是男子,如果顧昭已經成年,就憑這一句話,便能成為聞名天下的大儒,成為無數學子的崇拜的對象,可偏偏顧昭是女子,而且隻有九歲,慧極必傷啊!
    顧昭此時完全沒有想到,這短短的一句話,能給她帶來多大的名聲。
    做為聞名天下的大儒,無論是薑延儒,還是孔老、葛老,回去之後他們都忍不住把顧昭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寫下來。
    而三位大儒都教過很多學生,尤其是孔老、葛老,特別是曾為三朝元老的葛老,他到京城的當日,便有許多以前教過的學生不斷來拜訪他。
    有學堂夫子,有朝中官員,有還在國子監的學生。
    當他們看到葛老寫出來的這句話,震撼的同時,恭維葛老。
    然而,葛老的身份地位,豈會占別人所說的話為己說,便隻能解釋這句話並不是他所說,而是顧昭所說。
    無論這些人是什麽心情,願不願意承認顧昭的學術地位,顧昭說的這句話,都是天下所有讀書人完美到無可挑剔的座右銘,他們無法不認可,不能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