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阿瓦,阿瓦(2)勢若破竹
字數:5404 加入書籤
1659我在滇緬成為亞洲之王!
主帥不跟著大部隊,而是隻帶著小部隊走陸路,眾將顯然都不同意。
張七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無論是他自身的軍事能力還是那動不動就有人托夢的逆天表現,都讓他們對他敬若神明,雖然平時在一起時十分隨便,但真正到了關鍵場合那還是不一樣的。
此時高得傑站了出來。
“放心吧,就算我死了,也不會讓人傷老七一根毫毛!”
雖然軍中單兵戰力最強的高得傑這樣說了,但大夥兒還是不願意。
張七不得已站了出來。
“怕什麽,此去孟養河穀,為的就是盡快協助楊文軒拿下那裏,然後讓其也派出主力協助我們這一路合圍阿瓦城”
這顯然是謊話,不說在孟養河穀可能遇到的凶險,一旦在野外遭遇莽白的大軍,那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張七又說道“以前克欽人的土地有不少都是被緬甸人占據著,比如因多、梅紮、迪養、坤養等,本王的威名估計也傳到了這裏”
“克欽南部,猶如利劍懸在下遊的阿瓦頭上,平達力用的肯定是自己人,但在眼下這種王城被占,馬上就要改朝換代的局麵下,這些人顯然也是彷徨無措”
“隻有我出麵才會說動他們與我一起前往救援平達力,屆時我估計至少可以聚起三千緬人,楊文軒至少也能出動三千人,再加上我的千餘人馬,若是莽白真的掉頭去攻打阿瓦,我這一路也是一個牽製”
“你等不用擔心,主要的神兵利器都放在我的親衛隊手裏,完全可以以一當十,怕什麽?”
眾將這才勉強同意了。
李忠明吼道“我等隻有盡快拿下阿瓦城,俘獲莽白的家屬,迫使莽白就範,王爺才更安全,還囉嗦個甚?趕緊走!”
張七等人很快抵達了馬裏山。
馬裏山,扼控密支那通往阿瓦的要道,山寨就建在兩座山之間,兩山之上各有一座,就好像大明設在雲南與緬甸邊境的鐵壁關、鐵壁關一樣,在山寨裏就能向道路上射箭,變相控製了道路。
楊文軒作為密支那宣撫司的宣撫使,擁有三千常備軍,兩座山寨各有一千五百人,從這裏開始一直到孟養河穀約莫百裏,他們就在這百裏的兩側密密匝匝布滿了農田。
由於他末代王子的影響力,不少人都從孟養河穀、北麵大山中過來投靠他,加上密支那漢城的每年上繳給他的巨額白銀,這才能養活三千常備軍。
張七抵達這裏時楊文軒已經下來了,他也有一百騎,都是那種雲南、緬北常見的矮馬,肩高隻有一米二左右,而張七麾下的騎兵都騎著標準的蒙古馬,約莫一米三的肩高。
見到張七手下隻有這點人馬楊文軒明顯有些失望。
“安撫使,我的主力已經坐船前往阿瓦了,可以牽製住阿瓦城的緬軍主力”
楊文軒這才恢複了信心。
楊文軒的所謂三千常備軍都穿著與後世差不多的短衣,背著單體弓,大部分人手裏都提著一根長矛,少數人則挎著單刀、背著滕盾——對於此時的克欽人來說,鑄造矛頭還是可以的,但想要打製合用的刀具則不簡單。
楊文軒那一百騎都穿著藤甲,隻有楊文軒一人完全是明軍將領打扮,穿著一身鐵甲,顯然是朱由榔賜給他的。
兩軍匯合後便向孟養河穀奔去,一日後抵達了河穀第一座城鎮莫岡,按照楊文軒之前的介紹,河穀的城池都是木城,緬人的山寨也都是木寨。
莫岡寨出來了一群人,約莫四五百,見到楊文軒後都跪下行禮,很顯然,作為最接近馬裏山的城寨,楊文軒在這裏已經暗中經營許久了。
山寨頓時騷動起來了。
楊文軒向莫岡寨一個頭人模樣的漢子努努嘴,那人一咬牙,便準備帶著自己的人去攻打山寨。
“慢!”
張七叫住了他,暗忖“像這樣攻打,打到河穀最南麵的城寨茂漢起碼要十天時間,楊文軒等得起,我可等不起。密支那走水路前往阿瓦城雖然有八百裏,但都是順水,士兵們也輪流劃槳作為鍛煉”
“時速可以達到二十裏以上,還可以晝夜不停地航行,一晝夜就可航行兩百四十裏,最多五日也就到了”
到了此時,他也不心疼剩餘不多的迫擊炮彈了。
隻見他讓張九在山寨下麵安置了一門兩人抬起來便可走的兩百斤迫擊炮,按照他之前教授的目視測距法確定好迫擊炮的位置、仰角後馬上發了一炮!
炮彈正好在山寨當中爆炸!
此時緬人的技術顯然超過了克欽人,他們能冶鐵,與葡萄牙人的關係也還不錯,手中不但有單刀、盾牌、弓箭,還有部分火繩槍,當然了,麵對著克欽人,他們是無須配備火炮的。
炮彈在山寨炸響後,裏麵的騷動更加劇烈起來!
山寨距離山下隻有百米左右,張七便看向楊文軒。
“向上麵喊話,就說我等是去支援平達力國王的,我是大明永昌王張麒”
楊文軒點點頭,按下剛剛被迫擊炮駭人威力驚到的心情,安排了幾十人開始向上麵喊話。
沒多久,山寨的人便紛紛下來了,山寨的位置雖然隻有百米,但上山的階梯卻十分陡峭,等他們全部下到山下時,張七便清楚那裏麵隻有最多三百人。
緬軍的穿著打扮與克欽人差不多,但他們的武器裝備顯然好一些,領頭的也有鐵甲,當下瞪了楊文軒一眼,恭恭敬敬在張七麵前跪下了。
張七心裏一動,“前麵還有七八座這樣的山寨,若都是這樣我豈不是能匯聚一兩千人?”
這兩年,他顯然沒有閑著,作為一個凡是未雨綢繆者,他也學了一些緬甸話。
“還在等什麽?跟我去援救平達力王!”
那將領絲毫沒有懷疑,也或許是上次張七以區區密支那南城就殺傷殺死近萬緬軍的威勢鎮住了他,他似乎有些眼含熱淚,“多謝大王!”
就這樣,張七等人迅速往南邁進,三日後便抵達了茂漢城!
其間又有大約三千人從北麵大山上下來與楊文軒匯合,每到一處楊文軒便抽調兩三百人鎮守,等抵達茂漢時,原本在馬裏山的三千人就隻剩下一千人了。、不過隨著山中克欽人的到來,他還有四千人馬。
加上臣服於張七的緬軍,加起來也有近六千人。
“平達力王說了,隻要我援救了他,蠻莫以北的土地全部還給克欽人”
那些緬軍一來被迫擊炮嚇到了,二來也確實被張七的話吸引了,紛紛走下山與他匯合。
孟養河穀長約百裏,平均寬度隻有不到二十裏,不過都是孟養河千百年衝刷、泛濫形成的山間壩子,雖然麵積不大,卻是克欽人的聖地,也是楊文軒家族的“龍興之地”。
而茂漢城卻是位於孟養河下遊的狹窄山間峽穀中,城寨也建在大山之上,眾人抵達這裏時不但山穀裏的寨子不理會楊文軒的,山上的緬軍也置若罔聞,山下緬軍的喊話似乎也不起作用。
張七頓時明白了,“難怪楊文軒要將此地讓給我,明明是這裏的克欽人並不聽他的,而這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多半是平達力的親信”
“不理會他們了,繼續往前”
無論是山上的還是山下的,寨子裏的人估計都隻有一兩百,麵對著這幾千大軍,他們顯然不會主動攻擊,而是緊守寨門,大氣也不敢喘一下。
這樣的山寨還有兩三個,他們都不予理會,繼續往南行軍,等抵達因多寨時,眼前頓時再次開闊起來,與孟養河穀的景象差不多。
因多等寨子再見到孟養河穀緬軍將領的喊話後也是不為所動,不過在張七又下令放了幾炮後便都老實了,紛紛下山了。
到了因多他們就不能繼續往南前往孟養河與伊洛瓦底江交匯處的坤養城了,而是要穿過一座寬約二十裏的小山邁向西南,人家緬甸人也有類似於大明的官道,官道就是從這裏走的。
順利越過大山後,眼前的景象又是一變。
這裏便是夾在欽敦江與伊洛瓦底江之間的大平原了,也是緬甸人曆來視為糧倉的地方,平達力在這處平原的中心,一個叫做阿萊貢的地方設置了總督。
在大軍抵達阿萊貢時,不出張七所料,這裏的總督以及守軍在聽到喊話後也是不為所動,按照楊文軒的介紹,這裏至少有兩千緬軍鎮守,還是一座土城,想要攻下來並不容易,便繼續繞道而行。
不過,一旦到了這裏,阿萊貢的總督若是心向莽白,肯定會派人向後者匯報的,此時匯聚在張七手下的克欽人、緬軍加起來也有七八千了,就算陡然遇到莽白的大軍也不怕了。
緬甸王族對於叛變者的手段極其殘酷,這些人既然已經跟了張七,那麽就肯定是站在平達力一邊了,他們隻能與莽白死戰到底,否則一旦戰敗舉族不是死便是成為農奴,這是他們這些平民、小貴族不能承受的。
緬甸現在的政體有些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農戶有一半是平民,一半則是奴隸。
奴隸是不能當兵的,隻有貴族和平民有資格。
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緬甸篤信佛教,緬王既是一國之君,又是護國大法王,實際上也算是政教合一。
平民與奴隸的區別除了能當兵納稅之外,唯一的好處就是能信奉佛教,而奴隸是沒有資格的。
此時緬甸境內有大量的寺廟,寺廟周圍則有大量的隸屬於寺廟的田產,耕作這些田產的就是國王、貴族贈送給寺廟的奴隸,隨著寺廟越來越多,奴隸也越來越多,導致國內正常的納稅服役人口越來越少。
但其國體就是佛教,又不得不這麽做,簡而言之,此時東南亞像緬甸、暹羅這樣的國家已經到了亟需“滅佛”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