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裏馳援(6)攻城(中)

字數:5857   加入書籤

A+A-




    1659我在滇緬成為亞洲之王!
    現實是很殘酷的。
    對於雙方都是。
    一整個牛錄的索倫兵在這城門與石階盡頭的街道上撲倒在地,他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死亡,但絕大多數都被炸傷了。
    而對於明軍來說,當蒯方親自帶著一百人衝到那裏時,見到滿地的清兵也隻是高興了一刹,然後城牆上又飛來了漫天的箭枝!
    這就是川東山城的普遍特點了,既然是山城,周圍就沒有太多開闊地,白帝城那裏更是一寸開闊地都沒有,巫山縣城能有三十米的開闊地就相當不錯了。
    一個牛錄的索倫兵被炸倒在地讓城上的富喀禪、杜敏大驚失色,如果這索倫兵都被炸死了也就算了,但那些人大部分隻是被炸倒在地,一個個還躺在地上哀嚎著,這讓城上的八旗兵怎麽想?
    要知道,此時索倫兵的勇猛已經超過入關近二十年的八旗兵了,連索倫兵一個照麵就紛紛撲倒在地,換成他們恐怕更慘。
    當然了,索倫兵若是被弓箭射中,鉛子打中,刀劍砍中他們也能忍耐著不叫,但一個重約五斤的原始開花彈裏堆滿了碎石子、碎鐵渣,當其炸響後能夠覆蓋十米左右的範圍,區區三十米長、十米寬的街道上在經過兩輪、三門火炮的轟擊後顯然很少能有幸免的。
    但見
    索倫兵也都是滿身鎧甲,不過驟然遇敵,加上他們雖然勇猛蓋過巴牙喇,但實際待遇卻並沒有蓋過,他們也隻有一件棉甲而已。
    於是,絕大多數人的麵部、小腿部、手部都被炸傷了,有相當一部分人還被炸瞎了,棉甲保護了他們的軀幹,但露在外麵的部分卻照顧不到,何況距離炮彈近一些的連軀幹也保護不了。
    雖然張七使用的是最差的火藥,但在他嚴苛的管理下,最差的也趕上了此時明清兩軍的火藥了,當其炸響時造成的威力還是相當驚人的。
    實際上,此時中國與歐洲的火器差距並不大,或者說沒有根本的差距,無非是精度不夠而已,小到鉛子的重量,大到火炮的重量、口徑、長度,以及火藥的配方,不過在實戰中卻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這才是最關鍵的。
    有了精確性思維,才有後來的質變和突破,可惜此時的中國人並不懂得這些道理。
    作為最先衝上來的一百人,蒯方等顯然也穿了鎧甲,頭上戴著的還是寬簷鐵盔,但依舊又有好幾人被八旗兵的重箭射中。
    不過他們也不能往後退了。
    在張七的隊伍裏雖然很是重視人命,但接戰後依舊鼓勵勇往直前。
    “上盾牌!”
    蒯方一聲大喝,五麵一人高的大盾立即傳了上來,最前麵五個士兵立即舉著盾牌繼續往前走,後麵的士兵則挎上了燧發槍,每人舉著一麵小盾。
    既然都是燧發槍時代了,張七顯然不會給所有士兵配備盾牌,但隊伍裏還有刀盾兵,自然就有相當數量的盾牌存在。
    “叮叮當當”
    霎時,箭枝落在盾牌上的聲響不絕於耳!
    “撲!”
    很快,他們已經在距離石階出口約莫十米的地方站住腳跟了!
    一人高的大盾也狠狠地插在地上,並用盾牌下方的支架固定在地上,霎時就鋪滿了十米寬的街道!
    如果此時城上的八旗兵有火炮的話蒯方他們這一次肯定要交代在這裏了,但很可惜,他們手裏大量的都是弓箭,連火銃也隻有少數。
    大盾上沿有著放置燧發槍的小垛口,在大盾、寬簷鐵盔的遮護下,後麵的火銃兵開始與城上的八旗兵對射。
    就在此時,三門五十斤重的短管火炮冒死運了上來!
    然後就是剛才一些環節的重複了,張維明依舊跟著火銃兵上來了,剛才從城牆上飛下來的一枚重箭狠狠地撞擊在他的寬簷鐵盔上,頓時將其撞出了一個凹坑,如果裏麵沒有藤網做緩衝的話,此時的他應該暈厥在地了。
    這也是精確性思維的一種,也就是有張七做他們頭領,換作此時的任何人都做不到,對於明清兩軍來說,有一頂鐵盔就不錯了,哪裏還會考慮到緩衝裝置?
    清軍沒準還能想到,但對於日益困窘的明軍來說顯然不會想到。
    如法炮製的新一輪仰射開始了。
    沒有懸念,沒多久,火炮就將正對街道的一段城牆上的敵人清空了,在此之前,富喀禪、杜敏兩人早就躲到城下去了。
    對於張七來說,之所以選擇短管火炮而不是管徑比在十以上的加農炮,也是原因的。
    除了考慮到雲南多山、機動性的問題,短管火炮炸膛率較低也是因素之一。
    還有,在兩百斤重的短管火炮中,兩百斤、一百斤、五十斤的管徑都是一樣的,都是二十厘米左右,不同的隻有長度、管壁厚度,進而導致裝填的發射藥份量不同而已,這樣的話他就無須還要針對不同的火炮製作不同的炮彈。
    當然了,如果使用這樣的火炮來轟炸城牆顯然是不行,二十厘米的管徑,實心彈得有多重?
    大量的火炮上來了,雖然敵人依舊可以從這一段城牆的兩側進行射擊,還依舊對明軍帶來了傷亡,但與之前相比顯然就差多了。
    不過這樣的炮火覆蓋對於彈藥的消耗顯然是很大的,這也是張七最終舍棄了陸路而孤注一擲選用水路的唯一原因。
    水運,才是這個時代最有效、最省事的方式啊。
    當兩百斤重的短管火炮上來後,敵人的弓箭再想準確地射到明軍就不大可能了,此時,明軍的雲梯上來了。
    一輪針對麵對大江這一段城牆牆頭大約一百米的距離進行炮火覆蓋後,八架雲梯靠了上去!
    由於經過了多輪調試,此時火炮的位置、仰角、偏角完全固定下來了,一輪炮火齊射後,大批士兵沿著雲梯爬了上去!
    若是放在以前,先登們就要出現了,但在張七的隊伍裏又有不同。
    在炮火、燧發槍的掩護下,隻見第一個攀上雲梯的士兵果然是軍中的佼佼者,其一手扶著雲梯,嘴裏叼著份量沉重的單刀,一手則握著盾牌,以極快的速度向上爬。
    這就是張七依舊保留了刀盾兵的原因,唯一的原因,若是在燧發槍已經研製出來的情形下還大量保留刀盾兵那簡直是一個笑話。
    隨後兩名刀盾兵同樣如此,都是軍中的佼佼者,有些事情張七沒有說明,他們,實際上也是最有可能的犧牲者。
    不過無論是馮雙禮部還是郝承裔部,都給他留下來了大量以勇武見長的士兵,有些年紀也很大了,但他依舊不得不用。
    其後則是兩名挎著燧發槍的士兵。
    之所以挎著,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在城下將彈藥裝填好了,然後將火槍的背帶吊在脖子上,槍身還有兩個連接甲胄的暗扣,這樣的話隻要他爬梯子時身體大致端平,已經裝填好的彈藥是不會掉出來的。
    為了避免漏氣,鉛彈都需要用搠杆敲擊進去,彈藥倒是不用擔心,主要擔心的是擊發裝置裏的引藥池。
    燧發槍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與火繩槍相比隻有兩個不同。
    一個是不用火繩了,以前夾著已經點燃火繩的龍頭換成了夾著燧石的,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
    若是夾著火繩,隻要輕輕放下龍頭便能讓火繩落入引藥池,但若是燧石,那就需要燧石與引藥池的池壁產生劇烈的摩擦才能產生火花,進而引燃引藥。
    於是第二個不同又來了,燧發槍的激發裝置必須有一個耐用的彈簧來帶動。
    其它方麵幾乎沒有不同。
    不過,張七在甄別了清軍、明軍所用火繩槍後,立時就發現了不同,仿造葡萄牙人的清軍火繩槍的管徑比、重量顯然更為合適,當然了,以他們目前對於火器質量的嚴苛態度,質量顯然也強一些。
    張七沒有見過時下歐洲最先進的火繩槍,比如英國人、法國人的火繩槍,但也知道要像仿造火炮那樣將發射藥、管徑比、重量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
    加上並不亞於歐洲人的鐵料質量,實際上他的燧發槍的射程、威力已經稍微領先歐洲人一步了,而且還是在鉛彈重量差不多的情形下達到的。
    還有,此時歐洲人的火藥配方隻是接近後世認為最科學的程度,他顯然是完全按照最佳比例來製作的,自然又更進一步。
    再加上刺刀,如果他能大量裝備部隊,依舊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勁旅,當然了,也依舊沒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話不多說,八旗兵果然悍勇,雖然城牆上不時傳來爆炸聲,他們依舊毫無懼地撲到了雲梯附近,此時就是考慮刀盾兵的悍勇和武藝了。
    如果還是剛剛入關的八旗兵,張七絕對不敢這樣攻城,他的刀盾兵再是勇悍,也不可能比那時的八旗兵還厲害,但現在是1662年,大清正式入關已經差不多十八年了,鐵杆莊稼已經讓相當一部分八旗兵的戰鬥力急劇下降。
    可以說此時他們的戰鬥力已經不如漢軍旗了,更不如綠營兵了。
    果然,雖然蒯方挑選的都是極為勇悍,平時在軍中比武也是名利前茅的刀盾兵,但八架雲梯中隻有一半的刀盾兵衝上了城頭,大多還是犧牲了兩名刀盾兵後才讓最後一名刀盾兵尋到了機會。
    另外四架雲梯則是十二名刀盾兵全部被八旗兵擊倒,不是被擊殺在城牆上,便是被砍下城牆。
    幸運的是,終究還是有四名刀盾兵衝了上去,這裏又有講究。
    按照張七的性格,此時站在後麵的刀盾兵手裏肯定配備一兩枚自己製作的輕便手榴彈才行,他確實也是這麽做的,不過八旗兵雖然戰鬥力下降了,但在悍不畏死這一項上依舊保留著。
    或許是滿清的規製讓他們不得不這麽做,加上輕便輕便手榴彈的威力很小,終究還是造成了一個照麵就有十多名刀盾兵傷亡!
    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是衝上去了!
    隻要牢牢占住一段城牆,後麵的燧發槍手上來後就能用火槍進行射擊,這個場景八旗兵哪裏見過,什麽時候蟻附攻城時還帶著火槍上來的?
    此時不正是展現雙方武勇的時候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燧發槍手上到城牆,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後明軍就已經完全占據了這一百米的城牆!
    後來隨著五十斤重的短管火炮被人背著上了城牆,裏麵裝填好的散彈形成散彈風暴後,麵對大江的這一段大約一裏的城牆就完全控製在明軍手裏了。
    此時,明軍也隻犧牲了不到一百人!
    而八旗兵則是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