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朝堂與宮廷的忠奸之爭2
字數:4537 加入書籤
幾日過後,朝堂之上的氣氛愈發緊張起來,仿佛暴風雨來臨前那壓抑沉悶的天空,烏雲密布,一觸即發。自上次從禦書房退下後,李尚書便深知,若想讓皇帝下定決心徹查太師府,非得掌握鐵證如山的證據不可,否則,那如龐然大物般的太師府,僅憑他的一番言詞,是絕難撼動分毫的。於是,他一頭紮進了這艱難的證據查探之旅,猶如一位孤膽的勇士,在黑暗中摸索著通往光明的道路。
李尚書先是精心喬裝改扮,刻意隱去了自己朝堂重臣的身份,換上一身樸素的布衣,將麵容也稍作修飾,扮作一位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普通百姓模樣。他悄然踏上了走訪諸多曾與太師府有過往來的軍營之路,心中清楚,太師府若真有貪汙軍餉之舉,那些身處底層、每日為軍需用度發愁的將士們,必定能察覺到些許蛛絲馬跡。
每到一處軍營,李尚書皆會尋個恰當的時機,混入那些正在休息或是閑聊的將士中間,佯裝好奇地與他們攀談起來。起初,將士們一聽到有關太師府的話題,皆是麵露懼色,噤若寒蟬,畢竟太師府在朝堂上權勢滔天,他們不過是些微末小兵,哪敢隨意議論。李尚書看在眼裏,心中既憤慨又無奈,但他並未氣餒,反而更加誠懇耐心地與他們交流,言辭間滿是對將士們辛苦戍邊、保家衛國的敬佩,又向他們表明自己隻是一介關心國事的百姓,一心隻為還朝堂清明,讓真正為江山社稷付出的將士們能得到應有的待遇,且再三保證絕不會讓他們因吐露實情而受到任何牽連。
或許是被李尚書的真誠所打動,漸漸地,有幾位耿直豪爽的老兵,眼中閃過一絲決然,開始向他吐露那些平日裏深埋心底的實情。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軍中的種種怪象,講到軍中糧草時常短缺,士兵們有時連飽腹都成問題,可上頭撥下來的軍餉數目卻頗為可觀,按理說不該如此。而且,一些本該及時修繕更新的軍備,總是被各種理由拖延,導致在操練時,不少兵器都是破舊不堪,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而太師府的人卻時常如走馬燈般在軍中耀武揚威,強行插手軍需采買之事,那些負責采買的軍需官對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諸多跡象串聯起來,都表明軍餉很可能被太師府暗中克扣了去。
李尚書一邊聽著,一邊在心中默默梳理線索,將這些零散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信息一一仔細記錄下來,不敢有絲毫疏漏。隨後,他又通過多方打聽,費了好大一番周折,終於設法找到了軍中負責軍需賬目的一位小吏。這位小吏身形消瘦,麵容透著幾分憔悴,眼中滿是對現狀的無奈與憤懣。李尚書與他在軍營的偏僻角落相見,幾句交談下來,便知曉他也是個心懷正義之人,隻是一直被太師府的淫威所壓製,敢怒不敢言。
小吏看著李尚書那堅定且充滿信任的眼神,心中的正義感被徹底點燃,他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極大的決心,偷偷從懷中拿出了自己私下裏冒著巨大風險記下的另一本賬目。那賬目紙張已然有些破舊,看得出是時常被翻閱查看,上麵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太師府的人每次前來索要錢財的具體數目、日期,以及他們篡改軍需開支的詳細記錄。李尚書接過賬目,雙手都不禁微微顫抖,他知道,這一本小小的賬目,承載著的是扳倒太師府的巨大希望。與正規的軍餉賬目仔細一對比,貪汙軍餉的證據便清晰明了地呈現了出來,每一筆數字的出入,都像是一記重錘,敲打著太師府那看似不可撼動的權勢根基。
而在探尋太師府賣官鬻爵的罪證時,李尚書更是遭遇了重重困難,卻也憑借著過人的智慧與毅力,一步步抽絲剝繭。他先是從自己親信中精心挑選出了幾位最機靈、辦事最穩妥的下屬,讓他們分散前往各地,暗訪那些新近上任的官員。這些下屬們喬裝成各式各樣的人物,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遊學士子,巧妙地與當地百姓、師爺、衙役等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四處打聽消息。
經過一番細致入微的打探,他們得知有幾位原本並無真才實學,也未曾經過正規考核舉薦的人,卻在短時間內平步青雲,謀得了高位,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少私下的議論。李尚書順著這條線索,鎖定了其中一位官員所在的府邸,決定從其身邊人入手尋找突破口。他找到了這位官員的師爺,那師爺是個文質彬彬卻又透著幾分精明的中年人,起初對李尚書的詢問也是守口如瓶,畢竟此事關係重大,一旦泄露,後果不堪設想。
李尚書深知其顧慮,便與他在一處靜謐的茶館內長談,先是談論些詩詞文章、世間百態,慢慢拉近與師爺的距離,而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他訴說朝堂如今被太師府的惡行攪得烏煙瘴氣,若不將真相揭露,天下百姓都將受苦,國家也難長治久安。師爺聽著李尚書的一番肺腑之言,心中的天平漸漸傾斜,終於,他長歎了一口氣,道出了實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來,他家老爺本是個胸無點墨的富家子弟,一心貪圖權勢,曾花費重金,通過中間人搭橋,將錢財送進了太師府,沒過多久便收到了任職的文書。師爺還提供了當時往來的書信,那書信上的話語雖隱晦,可仔細琢磨,便能看出其中權錢交易的端倪。李尚書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收好這些信件,又馬不停蹄地根據線索,輾轉找到了其他幾位買官之人,經過一番艱難的勸說與查證,收集了更多類似的證據,一樁樁一件件,皆是能證明太師府暗中貪汙軍餉、賣官鬻爵的實據,如同拚圖的碎片,逐漸拚湊出了太師府那不可告人的罪惡全貌。
他懷揣著這些來之不易的證據,再次踏入了那威嚴莊重卻又承載著諸多紛爭的禦書房,眼神中滿是堅定與決然,仿佛帶著千軍萬馬,要與那黑暗的勢力決一死戰。
皇帝看著李尚書,心中知曉他此次前來定是有所收獲,待李尚書行完禮後,便示意他起身說話。李尚書將證據一一呈上,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此次微臣所呈之物,皆是千真萬確,那太師府的惡行已昭然若揭,若再姑息,恐朝堂人心離散,還望陛下即刻下令徹查啊!”皇帝接過證據,仔細翻閱,臉色越發陰沉,那眉頭也越皺越緊,他深知此事已到了不得不處理的地步,這些證據就如同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向了太師府那看似穩固的權勢外衣。
然而,就在皇帝準備下令之時,太師卻率領著一眾官員前來求見。太師滿臉委屈,那平日裏總是透著幾分威嚴的臉上此刻涕淚橫流,聲淚俱下地說道:“陛下,微臣對陛下忠心耿耿,這些年來為朝堂鞠躬盡瘁,不想卻遭李尚書這般汙蔑,他所呈證據皆是偽造,隻為扳倒微臣好獨攬大權呐!還請陛下明察!”說罷,身後那些官員也紛紛附和,朝堂之上頓時吵成一片,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有憤怒的指責,有急切的辯解,互不相讓,那場麵宛如一鍋煮沸的熱粥,混亂不堪。
皇帝眉頭緊皺,看著眼前這混亂嘈雜的局麵,一時也難以決斷,心中猶如一團亂麻。他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旦處理不慎,朝堂必將陷入更深的動蕩之中。無奈之下,隻得先讓眾人退下,自己再於這重重迷霧中細細思量,試圖尋出一條既能懲治罪惡,又能穩住朝堂局勢的萬全之策。
李尚書心中憤懣不已,自己費盡心血尋來的證據,卻被太師如此輕易地全盤否定,而皇帝又未當場表態,他雖滿心不甘,卻也明白此刻多說無益,隻能強壓下心頭的怒火,帶著滿心的無奈與憂慮,緩緩地退了出去,那離去的背影,透著幾分落寞與蕭瑟,仿佛在這權力的博弈中,他雖手握真理,卻依舊顯得如此無力。
而西宮娘娘這邊,得知朝堂上的情況後,心急如焚。她深知太師這次處境危急,若不能化解危機,太師府怕是真的要倒台了。太師府於她而言,可不單單是朝堂上的一股勢力,更是她娘家的依靠,她在後宮中的地位、家族的榮耀,皆與太師府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於是,她暗中施展手段,聯絡了幾位與太師府交好的朝中重臣之妻,邀她們入宮相聚。
在那華麗卻又透著幾分隱秘氛圍的宮殿內,西宮娘娘先是與她們敘了些家常,而後話鋒一轉,滿臉憂心地說起了朝堂上的紛爭,言說李尚書此舉乃是為了排除異己,擴充自身勢力,那些所謂的證據不過是他蓄意捏造出來的,切不可輕信。這些重臣之妻平日裏與自家夫君朝夕相處,枕邊風的威力自是不容小覷。她們聽了西宮娘娘的話後,紛紛點頭稱是,各自回去後,便在自家夫君耳邊吹風,添油加醋地將西宮娘娘的意思傳達了一番。
這些重臣受了枕邊風的影響,在朝堂上對李尚書的彈劾之詞越發抵觸,甚至開始反過來彈劾李尚書結黨營私,意圖不軌。一時間,李尚書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境地,朝堂上的輿論風向仿佛瞬間倒向了太師府那一邊。可李尚書依舊不肯放棄,他堅信真相終會大白,就如同黑夜過後必有黎明,隻要自己堅守正義,定能撥開這重重迷霧,讓太師府的惡行暴露在陽光之下。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京城郊外卻突發了一起離奇的命案,死者乃是太師府的一名親信,屍體被發現時,現場一片狼藉,而種種跡象竟都指向了李尚書府中的幕僚。太師得知此事後,如獲至寶,覺得這是天賜良機,可借此機會徹底扳倒李尚書。於是,他在朝堂上大肆宣揚李尚書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竟敢派人暗殺,其言辭之激烈,表情之憤慨,仿佛親眼目睹了那殘忍的一幕。
皇帝聽聞此事,龍顏大怒,當即下令將那名幕僚緝拿歸案,要親自審問。在皇帝心中,本就因朝堂上的紛爭而煩悶不已,如今又出了這等命案,且矛頭直指李尚書,他自是無法容忍朝堂上出現如此不擇手段的爭鬥。
李尚書深知這是太師府的陰謀陷害,趕忙進宮向皇帝求情,表明此事定有蹊蹺,懇請皇帝徹查真相。他心急如焚,一路疾行,額頭上都冒出了細密的汗珠,進宮見到皇帝後,“撲通”一聲便跪下,言辭急切地訴說著幕僚的品性正直,絕不可能做出這等惡事,懇請皇帝莫要被表象所迷惑,一定要還無辜之人一個清白。皇帝看著李尚書焦急的模樣,心中也有些動搖,可朝堂上如今已亂成一鍋粥,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較勁,想要查明真相又談何容易,皇帝隻覺頭疼欲裂,這場朝堂之爭,仿佛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旋渦之中,越攪越亂,而那隱藏在背後的真相,也似乎被這重重迷霧掩蓋得更深了……
喜歡三界爭鬥之地府討公道請大家收藏:()三界爭鬥之地府討公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