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謝承
字數:3085 加入書籤
三國之掙紮求活!
漓渚鄉西,謝莊。莊子占地極廣,各處零落點綴著一些亭台樓閣。再遠處大屋層疊,眾多奴仆消無聲息的往來不絕,各自忙碌。
再往深處,有一翠竹環繞、青磚紅瓦的二層小樓,乃是家主謝承居所。一樓廳堂是謝承會客飲宴之所,沿木梯上二樓,整個樓麵整齊的擺放著一座座書架,書架之上堆滿了各類竹簡書籍,隻有東麵樓層隔出兩丈見方的空間,擺著床榻書案作為主人的起居、著作之處。
此時主人謝承伏在案上,一手拿著一卷竹簡,一首執筆,正在奮筆疾書。
謝承字偉平,時年五十四歲,花白相見的頭發挽成整齊的發髻,用一根青玉發簪固定,一張清矍的臉龐由於長期思考而布滿深深的皺紋。
東漢時講究門第,有世家大族和豪強寒門之分。這跟東漢建國的基礎有關,當年光武帝劉秀憑著河北世家豪門的支持平定天下建立了東漢政府。所以東漢的統治基礎是世家豪們,而這些世家豪門都以儒家經書為家學。
立國之後,光武帝為了穩固統治,以儒家五經《詩經》、《尚書》、《易》、《禮》、《春秋》為官方法定晉升學問。並仿戰國舊例設立五家五經博士,章帝時分為十四家法。分別為《易經》四家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尚書》三家歐陽高、夏侯勝(大)、夏侯建(小),《詩經》三家齊詩轅固生、魯詩申公培、韓詩、韓嬰,《禮》有兩家戴德(大戴)、戴勝(小戴),《春秋·公羊傳》兩家嚴彭祖、顏安樂。這些家族構成了東漢統治除皇家之外的第一階層,他們家族子弟或嫡傳門生才能入朝擔任三公等高官顯貴。此外還有一批以《律》、《農》《史》等書為家法的二流士人階層,可擔任司寇、司農、太史等專業官僚。
這些大大小小以家學經書為紐帶集合起來的士人家族構成了整個東漢時期的官僚階層,至於魏晉三國的《九品中正製》就是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選官體製。除此之外,如果既沒有家學傳承,也非五經十四家法學派弟子,即便是你家財萬貫、光有田地、學富五車,也隻能稱寒門。而寒門隻能為吏,不能為官。
謝氏家傳《司馬史》,在當時整個三國屬於二流士族,但東吳與中原不同,相對比較偏遠,跟文化中心洛陽、鄴城相差甚大,以謝氏的文化傳承雖然在洛陽趕不上趟,但在東吳確實處於一流士族,要不然當初孫策初定江東時也不會為其嫡親兄弟孫權求娶謝氏長女為妻。可見謝家在江東地位甚高,更不要說在會稽郡,絕對是處於龐然大物的存在。
良久,謝承長舒一口氣,把手中狼毫擱在筆架之上,身邊青衣小童適時端上溫熱的酪漿給主人飲用。謝承隨手接過飲了一口,輕咦一聲,再度飲了一口問道“今日酪漿怎得與往日不同?居然有鮮鹹之感,卻是何物?”
小童躬身答道“稟告主人,這是莊內管事謝忠遣人送來的新飲品,聽說是石峽裏村有個叫馬淳的少年郎據淮南舊聞所製的王家私飲,名喚豆漿,隨之一起送來的還有名喚豆腐的王家美食,已讓廚下整治,稍後送上來進獻主人。”
“哦?有點意思,你去喚謝忠過來見我。”
一炷香後謝忠來到書房,躬身行禮道“見過郎君。”
“聽聞你在市集遇到一有趣少年,不知是何情形”
謝忠將市集所見詳細稟告了主人謝承,又呈上少年們所唱詩句,就連唱的曲調也模仿著唱了幾句。
謝承聽完,提起筆來,在竹簡上寫下那幾句詠豆腐詩
種豆南山下,
霜風老莢鮮。
磨礱流,
蒸煮結清泉。
色比土酥淨,
香逾石髓堅。
味之有餘美,
五食勿與傳。
感歎道“味美詩好,此少年郎不簡單。”正自細品詩中意味,門外傳來一男子聲音“大兄可在?”“進來吧。”
隨即門外進來一中年男子,峨冠素袍,麵容與謝承有些相似,正是謝承從弟謝讚謝偉慶。謝讚也是會稽名士,與同郡鍾離珚、顧譚齊名,因隻喜山水不願出仕,與其弟謝譚呼朋引伴,往來酬酢於會稽山水之間,和從兄謝承穩重著書的性格不太相似,極少回家,今日卻回家來見兄長,讓謝承有些意外。
謝承溫聲問道“今日二郎早早回莊不在外間飲宴,卻是何事?”
“聽坊間傳聞,有一少年郎君製得美味奇物,又作得好詩奇曲,特來告知大兄。”謝讚笑道。
“為兄這裏正好有此奇物。”謝承指了指案上童仆新端來的豆腐、豆漿,還有自己抄錄的詠豆腐詩。
謝讚大喜,端坐案前,拿起豆腐用竹筷夾了一小塊送入口中細細品嚐,又喝了幾口豆漿,讚道“果然美味無比,傳言不虛,如此美味隻應王家大族所用,平常百姓如何能做的出來。”
又拿起竹簡吟詠其詩,良久道“觀此詩句,初看是為其豆腐揚名,用詞平白,細品卻又有返璞歸真脫塵離俗之感。曲調琅琅上口,詩句有建安之風,此人不凡,莫非其家為中原士家後裔?”
“二郎所言極是,為兄也覺得江東偏僻,如此美食佳詩絕非江東偏僻士家所能培養。隻是幾十年來戰亂頻頻,士家子弟多流離失所,卻不知這少年馬淳出自哪個馬氏?洛陽馬氏?亦或是荊州馬氏?”
“大兄不用多猜,著人請來相見便是。”
“管事謝忠已於市集之上邀請與他,不過那馬淳婉言謝絕了。聽聞他也拒絕了賀氏的邀請。看來這少年有些風骨傲氣,不願與我等世家大族多有交集。”謝承有些惋惜。
“大兄莫急,此人雖有才,然其年幼名聲不顯,其他家族未必會招攬此人,石峽裏距此不遠,久聞石峽裏風景優美,待過些時日,弟欲協友前往登高飲宴,順便與他結識一番,果真若有才學,再與之結交便是。”謝讚勸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