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求教

字數:3087   加入書籤

A+A-




    三國之掙紮求活!
    馬淳對陸凱很是感激,畢竟自己和他並不熟悉,能夠出言指點等於抱住了主公甘瑰的仕途,甚至還救了自己的命。再次下拜道“多謝都尉指教,淳與主公感激不盡,將來若有用到馬淳之處,馬淳定然全力以報。”
    陸凱擺擺手道“吾出言指點並非圖子厚的報答,而是為了那些受苦的百姓,為了你能夠善待百姓。汝要謹記本心,我等皆為一地官長,百姓父母,切記要施之以仁,立之以道。道在我手,也要運用手段,切莫莽撞行事。”
    馬淳知道陸凱這是在指導他為官之道。確實,冶縣這夥領導團隊,甘瑰武將家庭出身,就看他為啥獲罪流放就知道這貨並不擅長官場爭鬥。
    隻是來到山陰後收斂了很多,不再肆意行事,給人感覺有了很多城府。但本質上還是武將,一門心思上戰場立功,說實話可能不是一個好的主公。但馬淳沒有選擇,如果不跟隨甘瑰離開山陰,將來自己的歸宿或許更差。
    其他的那些人,不是甘氏部曲,就是跟著自己一起出來的農家子弟,就算加上冶縣本地招募的那些所謂的讀書人,也都是些認識幾個字的底層士人,官場經驗幾乎為零。這就是為何馬淳在冶縣出台了那麽多和朝廷南轅北轍的政策卻沒有一個人反對的根本原因。
    他們不是馬淳的學生,就是底層出身,對馬淳平等思想極為推崇,根本就不可能反對他。還有一些感覺不妥的本地士人,因為得到了縣寺任用,獲得了生存的保證和地位的提升,就算沒有甘瑰武力的壓製,這些人也不敢提出異議。
    這些因素的綜合,催生出了冶縣怪異的政治模式,而所有人卻習以為常。如果沒有陸凱的提醒,真的可能有朝一日朝廷緹騎和校事府校事雷霆天降,冶縣上下一體鎖拿入京,以抗旨的罪名砍頭示眾。
    歸根到底就是沒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官僚來指點自己啊。馬淳心中感歎不已,轉而向陸凱虛心請教官場之道。
    陸凱對馬淳頗為欣賞,這個十八歲的少年,不僅詩才了得,少年成名卻也不驕不縱。為了賑濟受雪災的山陰災民,不惜獻出增產之法,要知道那可是年產能增長三四倍的無上妙法,他就那麽不求回報的獻了出來。
    陸凱知道,如果馬淳直接獻給至尊孫權,一個六百石郎中的官絕對跑不掉的。在朝中混個幾年,下放當個大縣的縣令也毫無問題。可他又隨手把功勞讓給了甘瑰,雖然郡府沒說是馬淳讓出來的,但陸凱是何等樣人?幾年前在諸暨當縣長又不是白當的,稍微打聽一下就知道了。(可他卻不知道,就算馬淳不想讓功,他的老師謝讚還有那些與甘氏息息相關的豪族能讓自己順利把功勞領到手嗎?)
    這個十八歲的少年不僅讓功給甘瑰,還心甘情願的拜入甘氏門下,成了甘氏家臣。就為了甘瑰信任他,把冶縣的政務都交給他。而他也不負甘瑰之托,短短一年就把冶縣治理的蒸蒸日上,絲毫沒有一年前兵禍後的亂象。更何況他聽說就連智擒隨春之策都是出自這個少年之手。
    這少年雖然治理手段稍顯粗糙,不懂變通之術,但明顯是因為受出身所累,沒有諳熟官場的老手指導他。如果經過老手指導,陸凱相信不出十年,這少年必將脫穎而出,成為東吳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而陸凱也相信,憑著這少年仁厚待民,忠義侍主的秉性,將來收益的必將是東吳的百姓和整個吳國。基於這些原因,陸凱真心誠意的教導馬淳為官之道。
    接下來幾天裏,馬淳一邊向陸凱請教為官之道,一邊又和他討論自己民生百業皆為道的世界觀和知行合一的人生準則,還有愛民的為官座右銘。
    陸凱家學深厚,尤其擅長《太玄經》,甚至為其作注。《太玄經》,先漢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撰《太玄》,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不過陸凱有些奇葩,他不僅僅接受玄學思想,還推衍該書的含意,用蓍草卜筮,所作的注簡直就是一本算命卜卦的相書。馬淳心想揚雄費盡心力寫的這部號稱道家思想集大成者的哲學書居然能轉化成一本相書,不知道躺在棺材裏幾百年的揚雄揚子知道了會不會跳出來千裏追殺這個胡說八道亂寫注解的家夥。
    兩人的學術方向有些不太一樣,不過不妨礙陸凱對馬淳觀念的興趣。他本身就比較同情底層百姓,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並不太歧視,所以馬淳提出的民生百業皆為道的世界觀雖然表示不太認同,但對於道的理解還是跟馬淳探討了許久。
    他深厚的知識底蘊讓馬淳大為受益,許多自己學說中的漏洞缺點都被陸凱一一指出,並加以指點。馬淳和他相處,比和老師謝讚相處自然多了,也放鬆多了。許多以前不敢問也不敢說的言論,在陸凱這裏盡可以暢所欲言。
    陸凱對馬淳的知行合一表示讚同,對於格物致知又提出不同意見,不過馬淳知道,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以不礙民而治民,隻要百姓不違法,官府對百姓盡量少去打擾,這樣才能讓百姓安心生產積累財富。但馬淳的思想是要格萬物而知其理,治理百姓也是一樣,官府隻有深入百姓之中,研究透徹治理之道,積極帶領百姓生產生活,才能讓百姓獲得更好的生活。
    就這樣,馬淳既跟陸凱學習為官之道,又忍不住和他辯論治政的方法,一路下來竟然連原先想要釣些海魚嚐嚐無汙染刺身味道的想法都給拋之腦後了。而柳榮和彭誌在一邊也聽得入神,時不時記錄二人言論,一副好學生的模樣。
    幸好毛大對這些討論沒有多少興趣,在暈船症狀過去後沒過多久就跟那幾個甘氏部曲混在一起用漁民特有的漁網下網捕魚,每日裏也能捕到不少大魚。
    漢時的廚藝當中,膾和炙可是兩種最受歡迎的做法,後世熟知的成語膾炙人口就是出自這兩種美食的做法。炙是指烤肉,膾就是指切成細細薄薄的生魚片。
    新鮮的海魚切成薄片之後,蘸上豆豉醬料,美味的簡直連舌頭都要吞進去了。馬淳好多年沒有吃到這麽新鮮美味的生魚片,終於再次吃到後淚流滿麵不能自已。心道難怪當年陳登寧願英年早逝也不肯戒掉吃生魚片的嗜好,即便是吃寄生蟲眾多的生膾河魚,原來兩千年前的生魚片真的比後世好吃幾百倍。
    馬淳的異樣引得陸凱奇怪的看著他,以為馬淳出身貧寒從未吃過如此美味,所以才激動不已,還好生安慰了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