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定黎城
字數:3142 加入書籤
三國之掙紮求活!
曆史的腳步緩慢而又沉重的向前移動,公元241年悄然過去。
這一年,魏正始二年,吳赤烏三年,蜀延熙四年。三國都發生了不少大事。繼年初魏吳兩國在芍陂大戰一場,各有損傷之後。吳國隨即發生太子孫登病亡,皇三子孫和繼任太子,皇四子魯王孫霸心中不服,開啟了“南魯之爭”的序幕。
魏國在擊退了吳國入侵以後,下定決心再次加強邊境防守力度,在江淮一線布置重兵嚴防死守。為了保證前線大軍所需,放棄堅壁清野的政策,大力開發江淮平原,遷移軍民百姓進行軍屯。使得東吳一時之間難以再度北伐。
而蜀國也沒有停止動作,自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以後,蜀國暫時停止了北伐中原的國策,把目光轉向國內。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薑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幾年下來,初步平定了羌人。
在蜀國南疆,當初諸葛亮七擒孟獲,暫時平定南方。但是隨著他的去世,南疆各族又開始蠢蠢欲動,於是劉禪令馬忠、張嶷再度出兵南下。
數年以來,馬忠平定汶山郡,又令張嶷平定越巂郡、漢嘉郡。張嶷不但平定夷人,還大力開發當地經濟,夷人紛紛歸服,蜀國國力大漲。
蜀國自丞相諸葛亮主政之後就開始秉承軍國思想為主的國家,國力大漲之後,基本都投入到軍事建設之中,大將軍蔣琬開始將重點轉向北伐,積極備戰。
三國之間波詭雲譎,吳國朝堂烏雲密布。不過這一切馬淳卻完全感受不到,忠義縣這個邊境小縣還完全不可能得到天下群雄的關注。
但這對於忠義縣和馬淳來說卻是件好事情,這段時間是忠義縣發展的最好時機,把自己建設的馬力開到最大。
在源源不斷的流民加入下,忠義縣人口悄然達到五十萬的大關,開墾的荒地也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畝,到年底,縣裏糧倉儲備的糧食也接近百萬石。
隨著崖洲島西南黎人的平定,位於島西側的石碌鐵礦,和西南的田獨鐵礦相繼被發現。田獨鐵礦儲量還不算多,但是石碌鐵礦就算放在後世也是鼎鼎大名的大型露天赤鐵礦,它的儲量占到全國富鐵礦的七成以上,品味據全國第一。
它不僅有豐富的鐵、鈷、銅資源,還有鎳、硫、銀、金等多種礦產資源。石碌鐵礦的發現,使得崖洲島進入工業社會成為了可能,為崖洲島全麵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為此,馬淳決定,將工作中心轉到西南的定黎城。留下柳榮、周良等人駐守忠義縣瓊山城,作為整個崖洲島的糧食主產地,未來幾年在安南將軍陸胤的庇護下,主要作用就是發展農業以及手工業等奢侈品行業。
幾年來的發展,瓊山城不僅是朱崖郡,更是交州最重要的商貿集聚地。馬淳將朝廷五百水師和甘義的五百步卒留駐瓊山城,一是讓朝廷以及陸胤知道,崖洲島隻有一千常規部隊,對朝廷不可能產生威脅;二來這一千人也足夠保衛瓊山城,就算東吳真的大舉進攻,也足夠可以堅持到援軍回來。
至於這五百水師,早就在這幾年的時間裏對馬淳忠心耿耿,心向崖洲島了。畢竟他們原先在侯官陸凱麾下時,過的都是超不保夕的日子,有時候連軍餉都不一定能按時發放。就算發放了餉錢,就拿幾個當五百,當千錢,能買到多少東西?一年當中誰家不餓死一兩個人都算是幸運的了。
可是在崖洲島就不一樣,自從來到馬淳麾下,這些水師士卒就從來沒受過饑挨過餓。不但家家有飯吃,人人有衣穿,要想天天吃肉也不是難事。這樣的日子是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雖然訓練艱苦一點,還時常要出海捕鯨,有時候會遇到危險。
但當兵吃糧不就是把腦袋夾在褲襠裏的營生嗎?怕死就回去過那種豬狗不如的生活,跟著縣君來荒島作甚?
況且縣君對自己是真心不錯,除了操練之時板著臉很嚴格,但下了操卻完全沒有架子,和自己這些大頭兵說說笑笑,對自己就像家人一樣噓寒問暖。這樣的縣君,誰不願意為他賣命?
皇帝?皇帝是誰?老子隻知道在忠義縣全家人都過著像天堂一樣的生活,其它地方能吃飽飯嗎?誰要是想打忠義縣的主意,老子就算豁出這一百多斤,也要跟他拚了。不為了啥,就為了縣君能把老子當人看,就為了縣君厚待老子家人,讓家裏的小子讀書識字,將來能夠有機會出人頭地,不再隻能過刀頭舔血的生活。
水師的心理變化馬淳當然心知肚明,不過他還是將這五百水師留在瓊山城,另外在定黎城附近新建一支水師船隊。因為老水師是朝廷注冊登記過的,如果一下子消失不見,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還不如索性新建來的方便。
再說了,還有三四千熟悉水性的疍家青壯,這些人天然就是水師兵員,對自己更加忠心,彪悍更勝吳軍。隻要稍微訓練一下,就能形成一支戰力強悍的水師部隊。
所以這一年來,他除了留下足夠的墾荒百姓,將大部分的流民都遷移到西南定黎城附近。定黎城附近也有一部分衝積平原,墾荒之後出產的糧食足夠城裏二十幾萬軍民食用。
最主要的是兩大鐵礦距離定黎城不遠,大大縮短了礦物運輸距離。而且包括黎母山在內的群山盛產建造船隻的大木,定黎城南邊不到十裏,有個叫榆林的海邊漁村兩邊都是天然良港,正好分開建立軍民兩處港口。
馬淳投入大量勞力開始了建設定黎城的工作,一年時間,定黎城附近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大工地,一個宏偉的城市港口群漸漸成形了。
還有就是火炮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原先馬淳的想法裏,按照火炮研究史,先開始建造青銅大炮。可是隨著優質鐵礦的發現,鋼的產量遠遠超出了馬淳的預計。
到了年底,崖洲島生鐵冶煉創曆史的達到四百萬斤,雖然按照後世算法也不過一千噸,連個小規模鐵廠都算不上。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可以與魏國全國的產量相比了,甚至超過吳蜀兩國的總和。
崖洲島的鋼產量也達到了百萬斤,鑄造大炮完全可以跳過青銅,直接使用鋼製的大炮了。
不過為了發展崖洲島的工業和軍事實力,還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東南亞的橡膠,還有就是林邑的硝石。為了這兩樣物資,馬淳攻略林邑以及更南方的群島頓遜和諸薄兩國就提上了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