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還是議和吧

字數:3629   加入書籤

A+A-




    三國之掙紮求活!
    孫宏的話讓在座眾輔政大臣立時就沉默了下來。
    是啊,此次平叛,原以為七萬大軍南下,平定一個邊疆縣令作亂,即便是聲名遠揚的馬淳,也是手到擒來之事。沒想到舉半國之兵,卻被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東吳畢竟隻是偏安江東的小國,天下十二州,隻占了區區兩州之地。如今交州泰半已落入馬淳之手,揚州再富,又有多少兵力、錢財支撐朝廷平叛?
    更何況國內還有不少隻是表麵臣服朝廷的山越蠻夷,再征發青壯,怎麽能震懾這些蠢蠢欲動的不安定勢力?
    就像孫宏說的,秋收怎麽辦?來年春耕怎麽辦?工程勞役怎麽辦?難道要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稚童修築堤壩,下地種糧?
    輔政大臣們是為了權勢、利益勾心鬥角,但總體來說,大家都在東吳這一條船上。動用了國家根本,那這條船就會沉沒,到時候大夥都藥丸。
    況且大家都明白,各自的奴仆、部曲的確不在籍冊上,若是把這些隱戶翻出來,確實可以增加百萬餘口,可能還會更多一些。但這些都是各自家族私產,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出言要求大夥交出來?
    諸葛氏除了皇族之外實力最強,當年征討山越至少得了一萬多部曲。不過就算他叫囂要再次征召十萬青壯入伍,也沒有大公無私到拿出自己家中部曲來從軍,還不是指著戶籍上的自耕農說話。
    孫宏說的那兩百萬人口還包括交州戶籍那五十餘萬人口,事實上這些人口已經不能算東吳治下了,若是這樣算來,東吳決計不能再征召一個青壯了。
    呂據試探著說道“聽聞曹魏北邊也起了邊患,有消息說司馬仲達率軍北上,能不能再度抽調武昌那邊部隊南下?”
    諸葛恪斷然拒絕道“武昌隻有三萬戰兵,其中兩萬水師必須防備荊州王昶和揚州王淩,再抽出部隊那長江一線就空虛了。建業城以及京口一線也隻剩兩萬戰兵,如何能夠再度調兵?”
    “那就求和。”一直默不作聲的藤胤突然開口道。“馬子厚以忠義聞名,當初即便打出清君側旗號起兵,也沒有出兵北上,可見其人定是心存保全之念。隻要朝廷撤了其罪,派出使者好言勸慰,許以厚爵,或許尚有轉圜之機。”
    藤胤的話讓孫峻眼前一亮,便要開口應和,就連諸葛恪和呂據也意有所動。孫宏卻反對道“這如何能行?若是與馬逆議和,朝廷臉麵何存?將來其他郡縣長吏若是效仿馬逆,則大吳國將不國!”
    孫宏清楚的知道,馬淳之事雖然先帝孫權占有主要責任,但背後自己也出了不少力。
    其他不說,當初馬淳的上司陸胤被定罪下獄,就是自己進的言。而被馬淳重用的流放罪臣顧氏兄弟以及張休這三人,都是因為自己在孫權麵前進讒言才流放交州的。
    如今孫權已死,那麽馬淳最大的政敵其實就是自己。雖然馬淳提出清君側沒有明言就是要清自己,但明眼人誰不知道他的目標就是自己孫宏啊。
    如果求和,若是馬淳提出要交出自己,那朝廷允還是不允?藤胤曾經做過會稽太守,當初提拔過山陰令華覈,算是七拐八拐和馬淳能拉上關係。
    諸葛恪、呂據以及孫峻和馬淳幾乎沒多少交集,他們或許無事,但自己一定逃不過去的。
    眼下朝廷陷入危機之中,若是求和,明顯就要把自己當做籌碼了,這可萬萬不行。
    對於這一點,在場眾人心知肚明。藤胤勸慰道“孫令公休要擔憂,馬子厚自詡忠義,若有一人為使當可無慮。”
    “哦?卻是何人?”孫宏一怔,問道。
    “山陰謝讚謝偉慶。”
    “承嗣公此言甚妙,”孫峻聞言鼓掌讚歎道。“那謝偉慶乃是馬淳授業恩師,若能請得此人出使,馬淳當能罷兵休戰。”
    “不錯,”呂據也是神色一亮。“謝偉慶雖未出仕,但他是顧子默好友,與崖洲島當有來往。孫令公,其侄謝崇、謝勖皆在中書為官,若台公厚施恩義,當能請其出使崖洲島,行魯仲連之事。”
    孫宏大喜,隻要能保住自己性命、權勢,讓他當眾下跪磕頭都可以。何況馬淳老師的兩個侄兒都在自己屬下做官,給他們點好處升個官,讓他們說服謝讚出使崖洲島,這都是可以操作的嘛。
    當即轉變態度,就要令人傳謝崇、謝勖二人。
    “且慢!”諸葛恪出言道。“你等要求和,某家不是不同意,但朝廷總要拿出求和章程,難道要對其予取予求?要知道他可是主張清君側的。”
    諸葛恪囿於形勢,不得不麵對現實答應求和,隻是他心中仍有不甘,總想率兵南下,與馬淳會上一會。見大家連條件都沒商量好,便要找人出使崖洲島,便出言提醒。
    藤胤終究是個精通綱常禮儀的經學大家,聞言眉頭一皺“馬子厚素來守禮,應該不會提出過分條件吧。”
    “嗬嗬,承嗣公儒門君子,卻是有些不通俗務了。”諸葛恪冷笑搖頭。“那馬淳都已經舉旗做反了,還會不趁機要挾朝廷?若是他不願再受朝廷約束,意欲自立,到時我等允是不允?”
    “這個”藤胤一驚,不敢正麵回應諸葛恪。
    確實,如今雖然馬淳實際上已經裂土自立,控製了交州大片東吳國土。但畢竟還是東吳內部矛盾,隻要平叛成功,那就對東吳來說仍然沒有絲毫臉麵損失。
    不過要是朝廷派出使者議和,馬淳趁機提出分裂國土自立為王,那就等於將東吳一分為二,真正成了敵國外交了。到時候在朝堂上這五位輔政大臣有何臉麵輔佐新君,百年之後又有何臉麵去見先帝孫權?
    “大將軍此言差矣。”孫宏有望保住自己性命,立刻就恢複了神誌。什麽國家臉麵,輔政大臣的威望,在個人利益麵前都是小事。見諸葛恪依然有動兵南下的意思,便出言阻止道。“隻要馬淳依然承認崖洲島乃至交州為大吳國土,裂土封侯又有何關係。”
    “當年先帝欲北聯公孫淵,其人遠在遼東,兵不過數萬,尚且冊封其為燕王。何況馬淳兵勢遠勝於公孫淵,且為腹心之患,效法先帝封其為公侯又有何難?若大將軍心有不忿,將來臥薪嚐膽,待兵精糧足一舉覆滅之可也。”
    孫峻身為衛將軍輔政大臣,不過他從未上過戰場,呂岱兵敗陣亡之後,他早已被馬淳軍強大的兵力嚇壞了,生怕讓諸葛恪裹挾著上戰場平叛。聞言連忙點頭道“孫令公說的不錯,些許虛名而已,給他又能如何?還是盡早求和為上。”
    諸葛恪見其他四人都是這個態度,便不再多言,一甩袖子道“既然如此,議和之事你們決定吧,某家軍務纏身,先告辭了。”
    說罷,立起身來,徑自出宮而去。
    藤胤一歎“大將軍素有傲骨,我等就不要勉強他了。”
    孫宏陰陰的看了一眼諸葛恪背影,轉過頭來對其他三人道“那我等就議一議如何前往崖洲島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