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場地
字數:3398 加入書籤
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當天晚上,馮智彧算是被迫吃了一頓家禽宴。
沒辦法,馮代玉抓的那隻鴨子已經死透了,那隻雞雖然還能撲騰兩下但顯然也是沒有多少活頭了。
不過好在這些都是王順的妻子養的不會產生什麽糾紛,雖然即便是普通百姓的也很好擺平,但實際上馮智彧還是不希望茶園和當地人有什麽糾紛。
茶園在當地的名聲很好,因為馮智彧每年都會給到王順足夠的預算,因此不管是采茶工還是打理茶園的農民拿到的工資都不會少,最起碼是遠超這個時代的水平的。
但是隻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茶園太大了,雖然現在茶樹還很少,但是以後肯定是還要擴建的。
這茶園就是一隻回升金蛋的雞,能夠源源不斷的生錢,但是想要毀掉也是很簡單的,說是情況事宜的話基本上一把火就夠了。
後世有消防體係都對山火很是忌憚,更何況現在這個落後的時代了。
茶樹倒還好說,即便是燒了也還會發芽的,最不濟也可以從別的地方移栽或者是扡插,但這水土才是最重要的。
一場大火足以讓這裏水土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發生變化,到時候茶園怕是沒有幾個幾年根本就緩不過來。
因此早在茶園建立之初馮智彧就曾經叮囑過王順,一定要在這些方麵提前預防好,不僅是預防,還要提前做好相對應的措施。
吃了筍幹老鴨湯,馮代玉也算是滿足了,再加上連續三天的趕路讓她的精力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削弱,因此早早地就睡了。
接下來的兩天馮智彧帶著李麗婉走遍了那三十三棵茶樹的位置,也去看了看那靈隱寺。
隻是馮智彧沒想到,因為這附近的土地現在都歸在了他的名下,對靈隱寺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個時代的階級思想很重,甚至完全可以說是主流,而馮智彧一開始就是國公之子,因此在這周圍的土地被他收購之後百姓們就對他的身份頗為忌憚,去靈隱寺的人流量因此少了不少。
後來茶園建立,雖然對招收的本地工人待遇是相當的優厚,但因為采茶製茶工藝都要保密的緣故所以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這樣一來無形中再次對靈隱寺的香客產生了影響。
而最後則是李世民了。
李世民把原本馮智彧購買的萬畝山林周圍的不少地方賞給了他,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名頭卻很重,這樣以來這靈隱寺基本上就沒有香客來了。
馮智彧也沒想到自己會對靈隱寺產生這麽大的影響,而靈隱寺怕是也想不到自己沒能等到會昌年間的武宗滅佛,反倒是讓一個駙馬給困死了。
現在的靈隱寺內依舊有僧人的存在,但是就連馮智彧都能看出來已經少了很多,最起碼和他當初來到這裏求取茶樹的時候是完全沒法比的。
微微歎了口氣,但是馮智彧並沒有產生幫助靈隱寺的想法。
他不可能放棄這茶園,因此這種影響會一直存在,他能做的也就隻有在這裏的僧人離開之時一些盤纏,除此之外他也沒什麽能做的。
在茶園呆了兩天,基本上隻是讓李麗婉對茶園裏的茶樹以及生產之類的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之後馮智彧就準備離開了。
十一月都快要過去一旬了,雖然時間還很充裕,但是他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最起碼在這餘杭附近還是要給老丈人李世民找個合適的地兒準備製鹽。
要說製鹽,餘杭附近其實是最合適的。
在後世其實餘杭附近並沒有什麽出名的海灘,能稱得上是旅遊景點或者值得一去的海灘很少很少,而且還有一部分是在舟山之類的島上。
這是以那位地理位置的原因,長江的泥沙含量雖然和黃河沒得比,但作為世界第三長河,長江的泥沙含量也是不容小覷的,隻是不像黃河那麽明顯就是了。
因為長江的緣故,入海口周圍很大一部分區域都是泥沙堆積形成的灘塗而非砂質的海灘,在後世這對旅遊業很不友好,但這卻正是馮智彧想找的地方。
鹽場是不能建在砂質海灘上的,沙質海灘孔隙太大海水會隨著漲潮退潮而流失,留不住海水還製個錘子的鹽?
“這些地方都要留下來,回京之後我會一一和父皇報告,不要想著耍什麽小心思。”
“這事兒我並不負責,負責的是朝廷,我要做的就是選址而已,你自己考慮清楚了。”
對著餘杭縣丞馮智彧的話可是一點兒都不客氣。
他不會把私人感情和公事給混為一談,因為餘杭縣丞當初在他買地以及前兩年派人修整西湖的事情他的確是對這個縣官兒有點兒好感,但好感歸好感,在這種事兒上是派不上用場的。
這是朝廷的事兒,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更何況他這番出言提醒已經算是提醒了這個縣丞了。
朝廷現在的確是不想和五姓七望正麵硬剛,但這並不代表著以後不會,而在這之前站對隊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多謝少傅提醒,下官會注意的,待下官回去之後也會和刺史說的。”縣丞很是上道,最起碼知道在表麵上他應該怎麽做。
而至於旁邊的蘇州故縣的縣丞馮智彧根本就沒有怎麽搭理。
蘇州和餘杭都在這之前都是隸屬於李泰名下的,隻不過餘杭的縣丞和馮智彧的交集比較多所以他才會提醒兩句,而那個蘇州故縣的縣丞他今天還是第一次見。
馮智彧隻是單純的想讓自己的茶園穩固一些而已,最起碼別有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在那些事情上縣丞這個不大的官兒但卻能起到極大地作用。
不過馮智彧也隻是把這些地方指了出來而已,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們這些地方是要用來做什麽的。
鹽是世家把控的一大命脈,現在他們隻知道馮氏在高州製鹽,但卻並不知道製鹽的方式已經經過了革新,最起碼從表象上來說他們還以為製鹽這種事情還停留在蒸煮的階段。
餘杭這邊畢竟是因為運河的緣故交通比較發達,信息通訊也比高州強上很多,等到鹽場建立的時候還能瞞一瞞,但是等到開始產鹽的時候估計就不行了。
到時候還是要想一個能夠遏製世家的辦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