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加急
字數:4152 加入書籤
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舅舅,這次可能要麻煩您了。”
看著一臉嚴肅的馮智彧,長孫無忌本想推脫的話語都到了嘴邊了,但終究還是沒有說出來。
在他的印象中,馮智彧大多是一種吊兒郎當的樣子,極少極少會出現這種嚴肅的表情。
“不知道則以,知道了就成了我的一個心結了。”
“現在有解開這個心結的機會,更何況那個小島上還有著讓我們大唐都為之眼紅的礦山,我需要您幫個忙。”
“無論如何,這群倭國使臣都不能夠回去複命,我們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得到了什麽消息。”
“或許是無關緊要的,但是我不想橫生枝節。”
說到了石見銀山,長孫無忌的表情也嚴肅了起來。
他是很不想參與到這件事情中的,雖然他還不知道馮智彧想讓他幫什麽忙,但想來想去也就那麽點兒東西。
如果以後東窗事發了,那麽他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會落人口實的。
“你說吧,舅舅盡力。”事到如今,長孫無忌也知道他不能退縮了。
即便是他推脫過去了,馮智彧也還是會找到其他人的。
“您放心,不用您多做什麽,隻需要您和那些倭國使臣們接觸一下就行了,最多給他們空畫幾張大餅,不需要許諾任何實質性的東西。”
“他們遞交請辭折子的原因我大概知道,因為我的緣故,現在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都不太願意接觸這些人,他們得不到實際性的消息和好處,留下來也就沒有太多作用了。”
“所以您隻要拖住他們就行了,如今這火炮已經造出來了,隻要給我一個月……不!半個月!”
“半個月的時間,這火炮足以到達歆島並且投入使用。”
這也算是馮智彧第一次在明麵上毫不忌諱的說出歆島的事情,之前哪怕是李世民知道了他也都是含糊過去的,因為這是屬於心照不宣的事情。
李世民不在於這些倭國使臣的生死,他自然願意讓給馮智彧出出火氣。
“就這些嗎?”長孫無忌有些意外,在他本來的預想中馮智彧應該是會有更多要求的。
“就這些了。”馮智彧搖了搖頭。
“歆島的人已經駐紮很久了,早就為這件事做好了準備,現在又有了火炮,一切就都不是問題了。”
“不過朝臣隨便接觸他國使臣是很容易惹人猜忌的事情,雖然現在父皇知道了,但是您依舊要麵對其他朝臣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彈劾。”
讓老一輩的人出來頂缸,馮智彧是很不好意思的,但是他沒有辦法。
按理來說要由他出麵才是最好的,因為倭國使臣在大唐走到如今境地的主要原因還是他,但是他不能站出來。
大唐對倭國的態度和他對倭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一旦他站出來了,百姓和官員們也都會放鬆下來,因為他們對倭國使臣的成見全都是來源於馮智彧的。
不管是敬仰還是畏懼。
到那時就不是暫時拖住了,那會極大地延後倭國使臣返回的時間,這並不是馮智彧想要看到的。
而且,他對倭國人的仇恨太深了,他害怕自己會露出馬腳,這可能會導致結果和他的初心背道而馳。
“我知道了。”長孫無忌擺了擺手,示意他知道了,同時也在告訴馮智彧他不在意這些。
“好了,事情你們自己解決吧,朕先回宮了。”李世民拍了拍馮智彧的肩膀,語重心長。
“朕不了解你為什麽會對倭國人有這麽大的成見,也不想去了解。”
“一個小國使臣罷了,而且還不會死在長安,再加上你說的那座礦山,所以朕也不會介意。”
“但是你要知道,這事兒不是什麽好事兒,有這一次就夠了,以後你還是要收斂一些。”
這事兒說開了不是什麽好事兒,如果放在後世的話可以說是喜大普奔的事情,但放在現在卻完全不同。
畢竟少了一段經曆。
因為實力太弱,再加上有重利在前,所以李世民也就對馮智彧聽之任之了,但這並不代表著他一直都會放縱馮智彧這麽做。
如果總是這樣,那大唐的外交還要不要了?
“您放心吧,兒臣沒有那麽多的閑工夫,這次如果不是這群人實在是太卑劣了而且還惹到我的話,正常情況下我都是懶得和他們掰扯這些。”
“嗯,這朕倒是信。”馮智彧的話音剛落,李世民就點了點頭。
但是這語氣怎麽感覺是在刺撓人呢?
隻是沒等到馮智彧反駁,李世民就帶著人轉頭離開了。
這種明明有異議但是沒辦法反駁的感覺是真的難受!
“好了,你就先好好準備你這火炮的事情吧,記得手腳利索點兒,畢竟我可是在前麵給你頂著呢,至於能頂多長時間我也說不好。”
“那些倭國使臣也不是傻子,遲早會看出來我就是在吊著他們,等他們醒悟過來之後還是會離開的,到時候就算是陛下也不好攔著了。”
說罷,長孫無忌也掉頭離開了。
事到如今,要說承受壓力最大的恐怕還得算他了。
保皇派,重臣,皇親國戚,但卻要接觸他國使臣,這的確算不上是什麽好事兒。
看著一前一後離開的背影,馮智彧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馮大!”
“在!”
從懷中掏出了一張宣紙,將其放在了馮大的手中,馮智彧的臉上滿是嚴肅。
“去西渭橋軍營,那裏有貞觀元年進京馳援徑州的人,他們之中有幾個人是老頭子的舊部,把他們叫過來。”
說這些的時候馮智彧一點兒懂沒避諱,似乎是對旁邊的千牛衛視若無睹一般。
“諾!”
馮大低著頭拱著手,慢慢的退了幾步後才轉身快步離開。
不要當傻子,也不要把別人當傻子,這是馮智彧在長安混了幾年之後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
貞觀元年由二哥馮智戴領著進京的那些人的確是參與到徑州平叛的戰事中去了,不過後來卻有很多被留了下來,因為他們都被賞賜了官職。
千裏馳援,李世民不可能不做點兒表示。
底細都知道,賞賜也是自己親自定下的,李世民沒道理不了解這些人。
心照不宣歸心照不宣,但是底還是要有的,這也是馮智彧為什麽毫無避諱的原因。
因為沒必要,這事兒老丈人心裏肯定是有芥蒂的,但是不會太大。
畢竟,當初的賞賜就是做做樣子罷了,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東西,留下來的人也不多。
在當時尚未完全確定嶺南馮氏的意思之前,李世民又怎麽會把不穩定的炸彈放在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