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談殿的陰霾

字數:3645   加入書籤

A+A-




    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長孫無忌從來都不是一個拖遝的人,在和馮智彧確定了事情的始末以及解決方案之後他就馬不停蹄的進了宮。
    李世民最開始想的是和長孫無忌是差不多的,這不是他不夠敏銳,而是因為這高向玄理一直以來都不是什麽引人注目的人。
    當年跟著遣隋使來到中原學習佛理的共計八人,也就是說和高向玄理這樣差不多的人還有七個,而且他們也都沒有什麽特殊的身份和官職,誰會閑著沒事而去關心這個?
    而且最主要的是這些人後來就沒有鬧出什麽動靜,仿佛是真的來中原學習佛理似的,再加上後來的隋末亂世也讓人沒有那個閑心思去管這些。
    現在再次被提及,李世民怎麽能不惱怒?
    而且不僅是他,他老子李淵也得氣得不輕。
    這父子倆一個在位九年,一個在位五年多了,但對於在自己的國家中隱藏著包藏禍心的他國人,他們卻一點兒都不知情。
    別說這倆一個是開國皇帝一個是目前在位的皇帝了,換了誰都得氣得不輕。
    所以,一怒之下的李世民差點直接讓讓人把那高向玄理給剮了,但最後卻被長孫無忌給攔下來了。
    長孫無忌說服李世民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當初和高向玄理一樣的人還有七個,誰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是否還在中原,亦或是跟著前一批的使臣一起葬身大海了?
    相比之下馮智彧就輕鬆多了。
    這事兒在交給李世民之後他就沒有再管過,如果這次不是長孫無忌的話他還是連理會的心思都不會有。
    到現在,馮智彧已經大抵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當初他帶著李恪去草原轉了一圈,因此被那一批自稱後隋的人給盯上了,還給李恪送了一封信。
    不過李恪很上道,直接把信交給了馮智彧,那些後隋人自然也就沒有得到回信。
    但是能做出光複這種決定的人信心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堅定,所以他們著最大的風險偷偷地越過了黃河,循著馮智彧和李恪的腳步進了長安。
    然後,他們正巧趕上因為收地一事而被訓責的侯君集,而侯君集因為對馮智彧的怨恨與後隋人幾乎一樣,所以雙方就一拍即合了。
    至於他們聯合的過程馮智彧不清楚,他也無從得知,但這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現在他們已經聯合在一起了。
    至於高向玄理是怎麽摻和進去的這事兒馮智彧還沒有想通,不過他也沒有在這事兒上糾結,因為翻來覆去地也不過就那麽幾種可能。
    第一種就是他們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裏發展起了一些勢力,通過這些勢力得知了侯君集的怨念,然後與之聯合。
    第二種則是他們以各種代價作為敲門磚敲開了侯君集的大門。
    至於第三種這就是他們隱藏自己歸化人的身份,以漢人的身份在大唐行走,侯君集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他們接觸了,而高向玄理在確定了侯君集的想法之後再攤牌自己的身份。
    不過現在去探尋這個已經沒有必要了,因為就算是他讓高向玄理開口了也沒有什麽意義,倭國到時候肯定會把事情全都推到高向玄理一個人身上。
    犧牲一點點來換取兩個國家之間的安定,這種事情根本就不缺少。
    不管他去不去追根溯源,反正結果都差不多,也就沒有什麽必要去了。
    隻不過和馮智彧的悠閑相比,嶺南的談殿可就沒有這麽舒坦了。
    柴紹南下的事情是瞞不住人的,所以談殿也是一早就收到了消息,他雖然不知道柴紹此行南下到底是為了什麽,但直覺告訴他這並不是什麽好事兒。
    盡管柴紹直接去了嶺南東部的高州,似乎一心就想要去找那個現在和他一樣是李唐皇室外戚的馮家。
    有句話說得好,當官的沒有多少幹淨的,談殿也是如此。
    倒也不是針對談殿,而是大唐的官員幾乎都差不多,哪怕是馮盎也是收過地方官員的禮物的,隻不過區別就在於多少而已。
    在朝廷裏混,出淤泥而不染並不是什麽好事兒,很容易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所以談殿擔心的並不是這個,畢竟真要查起來的話那就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他擔心的是柴紹此行南下就獨獨針對他自己,那才是最可怕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柴紹他們現在到哪兒了?”在自己的府中,談殿有些心緒不寧。
    “回酋帥,已經到了高州城了。”下首一個身著鎧甲的人開口回答。
    “高州……”談殿敲著桌子,腦筋飛快的轉動著。
    其實現在的談殿也和馮盎差不多了,沒有什麽起兵作亂的心思,至於擁兵自立就更是無稽之談了,但人總會有點兒毛病,有些時候明明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也會認為是針對自己。
    草木皆兵就是這麽個理兒。
    柴紹此行下來也並非是針對他的,嶺南現在一片安定,朝廷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麽可能激起談殿的反抗?
    但正如開始的時候說的一樣,峰州乃至交趾一代的糧食收不上來也是事實,這才是柴紹這次來嶺南的真實目的。
    其實隻要談殿不亂搞,在柴紹清理地方上的酋長時幫點兒忙,朝廷是不會動他的,哪怕是他跟地方的酋長有很多的聯係,甚至是沒少收取他們的好處。
    但隻要談殿沒有犯根本性的錯誤,別說是柴紹了,就算是馮智彧都懶得針對他。
    不是說馮智彧就那麽大度,能夠放過可以說是他們馮家世仇的談殿,而是因為現在的嶺南根本就沒有辦法真正的治理。
    預期換個不認識的上來掌權,那還不如讓談殿這個馮智彧知根知底的人繼續呆著呢。
    至於馮盎?那是真的想多了。
    馮盎今年已經六十了(有記載說開皇十年,也就是590年的時候馮盎十八歲),就算是他再怎麽出色年紀也到了,不管是精力還是集中力都大不如前了。
    讓自家人統管整個嶺南馮智彧固然願意,但那也得看現實情況不是?
    再者說了,嶺南可不是個什麽小地方,而是整個嶺南道,更是包含著交趾這些地方的。
    這麽大的地方讓一個人治理,哪怕是以現在馮家的勢力來說還是會遭到反對的。
    魏徵和孔穎達這些人就是首當其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