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電車的發展脈絡
字數:5365 加入書籤
“話是這麽說,但如何實現呢?
現在電子設備的哪點事兒,我可是清楚的緊。”
曹天偉鼻子一撇,顯然認為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但想實現,卻並不看好。
“所以才需要研究配套的電控係統啊。
不然那個研究院是擺著好看的?”
方想再次給自己麵前的茶盞斟滿了茶。
“那你想過沒,得研究多久才能見到成效?”
曹天偉將煙放在了煙灰缸上,拿起茶盞,剛喝了一口,眼睛瞬間就亮了。
“先研究著唄,總會有撥開迷霧見月明的時候。
就是給電控係統加一些程序的問題罷了。
而且啊,加速階段電機也參與的話,現在百米加速9秒開外的成績,我想著,怎麽也能跑到6、7秒,甚至更短。”
方想抽完最後一口煙,將煙頭按滅在煙灰缸裏。
這話說完,突然就想起了同排量自吸省油,同功率渦輪省油的渦輪增壓。
曾經玩車圈有過這麽一句話,富人玩自吸,窮人玩渦輪,瘋子玩機增。
意思呢,就是有錢人喜歡追求大排量。
大排量發動機除了油耗高,全是優點。
而渦輪增壓就不一樣了, 讓小排量有了超越大排量的可能性。
至於機械增壓。。。方想沒接觸過,了解有限,後世也基本上沒怎麽大規模普及過,略去不談。
現在距離79年石油危機已經過去了9年,後石油危機帶來的高油價已經平息,油價現在又回到了曆史低點。
大排量發動機再一次開始抬頭。
按道理來說,現在寶馬三係還在用2.0自吸發動機,雖然動力已經超過了135匹馬力,但對於已經接近四米七的車長、1.5噸的車重明顯有些小馬拉大車的嫌疑。
即便是寶馬五係的3.0發動機,其實現在對於已經四米八的車身長度,接近1.8噸的車重,以後世的眼光來看,也有些吃力。
提升功率和馬力,似乎已經成為擺在麵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了。
但方想卻知道,90年就要迎來又一次的石油危機。
剛剛開始冒頭的大排量發動機直接被秒了回去,再次被按的死死的。
也是為什麽90年代開始,日係車瘋狂占領全世界份額的重要原因。
隻不過嘛,現在日係車被北美打壓,在東南亞、南美和中東歐又被寶馬、廣汽按在地上摩擦。
早就沒了當初起飛的那般盛況。
如果90年能推出混動車型,剛好看上那波石油危機的行情,說不好還真的能引領一波潮流呢。
“加速到6秒,那豈不是就要接近於f1賽車了?
好家夥,要是咱們的寶馬三係五係能有這麽快的加速,豈不是要賣瘋了?
<3和5的百米加速也不過7秒多點而已啊。。。”
就在方想腦子裏開始胡思亂想的時候。
曹天偉已經喝了兩杯茶了。
他不得不承認,同一款茶,方想泡的就是比他泡的好喝。
“想實現加速度更快,其實還有一個辦法,比如給發動機裝上渦輪增壓。
不過油耗會更高、配件要求高、成本也高了不少,故障率也不會少。”
方想有些猶豫,要不要把渦輪增壓技術拿出來。
其實現在渦輪增壓早就不是什麽高科技了,而是在1905年就被發明了出來。
而這項技術最早其實是應用在飛機和坦克上麵的。
到了六十年代,通用汽車就在自家的車型上開始實驗這項技術。
不過為什麽沒推廣開呢?
其實原因就是剛剛說的。
但這些問題,除了油耗高以外,其他的問題對於方想來說,都是小問題。
畢竟,他有後世很多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技術和圖紙。
材料要求和具體指標他都齊活的很,就看他想不想拿出來了。
什麽?你問材料?
能上天的飛機材料要求不比汽車發動機的材料要求高?
方想可是有著全國最頂級飛機製造的權限,想要什麽材料不都是一個電話的問題?
剩下的,就是成本問題罷了。
畢竟,現在還不是21世紀生產過剩的年代,而是物資匱乏的時代。
環境不一樣,那麽選擇自然不一樣。
相比較起來,方想思索了半天,覺得還是不要讓汽車工業去搶飛機工業的材料蛋糕了。
份額就那麽大,飛機自己都還不怎麽夠用呢,汽車工業。。。還是往後稍稍吧。
“渦輪增壓?那玩意兒技術難度大、材料成本高、故障率還大,我不覺得是個好東西。
還是自吸好。
不過說起來,你什麽時候給發動機更新更新啊?
現在我覺得寶馬的動力已經不太夠看了。”
曹天偉聽到渦輪增壓四個字,當即頭搖的比誰都快。
如果說方想代表了後世的黑科技,那麽曹天偉代表的就是眼下國內的實際技術水平。
他說不行,還真的就是不行。
除非方想出手。
“不著急,現在石油這玩意是用一點少一點。
還不如研究研究電車這一塊。
起步用電,加速電機配合。
如果長時間高速巡航的時候,電機也能參與進去,就更好了。
這不知道能省下多少油。
代價反而是最小的。”
方想考慮了半天,還是將渦輪增壓這件事暫時扔到了腦後。
其實渦輪增壓能做到的事情,電機也能做到,甚至能做的更好。
直接跨越渦輪增壓,進入到電機輔助時代,其實未必不是件好事。
“那增程式呢?
用發動機發電給電瓶充電,然後靠電機驅動。
似乎並沒有你說的混動那麽靠譜啊?”
曹天偉點了點頭,其實現在就已經有了石油是地球的血液,用一點少一點的說法了。
就像方想小時候,就經常聽說石油隻夠用五十年。
等到方想上學了,還是說石油隻夠五十年。
到了方想三十歲,油車都換電車了,還有人說石油隻夠五十年那一套。
現在想想,未必不是西方人的陰謀,跟碳排放、碳中和忽悠人的是一個路數。
“增程式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不過技術要求要比混動上了一個檔次。
雖然說起來更加省油,但是技術要求卻高了不止一籌。
我覺得吧,可以將混動作為短期目標,增程作為中期目標,純電作為遠期目標。
這樣更現實一點。”
方想拿起一張紙,將混動的技術標準列了一份清單。
說起來,混動的要求確實最低,加四個電機、一個大電瓶、再有一套電控係統就可以了。
可增程要求就多了,首先是電瓶就不足以滿足車輛的長續航,起碼要做到後世的大電池。
而有了大電池為基礎,那其實純電技術也達到了門檻。
隻不過對於純電來說,電控係統就更為複雜、要求也更加上了好幾層樓那麽高。
反而是附帶機械的增程式,要簡單一些。
“那你的意思,是以後寶馬下一代就要更換為混動驅動模式了?”
曹天偉摸著下巴,看著方想列出的技術要求清單。
眯著眼睛說了一句。
“不,先讓廣汽出去探探路。”
方想嘿嘿一笑。
下一代寶馬?87年寶馬才剛換過代,若是90年混動技術可以用的話,那肯定是要上幾個新車型吧?
別的不說,先把淩誌ce200h推出來再說。
嘿,走的就是你小日子的路,讓你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