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官場初揚名

字數:7679   加入書籤

A+A-




    新宋傳!
    “某有辦法!”陳知昱看著李周淡淡的道。
    “哦?”李周好奇的望著陳知昱,一副願聞其詳的樣子。
    “某家姐見災民可憐,想放糧施粥。”
    “放糧施粥?哪怕陳家家大業大,放糧施粥也不是長久之計啊。”李周聞言後,頓時失望了,他本來以為陳知昱有什麽好辦法,結果卻是放糧施粥。
    “是啊,某也覺得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與家姐商議出來一個辦法。以工賑災!”陳知昱看到這個李縣尉失望的表情,也沒在意,再次開口道。
    “以工賑災?何為以工賑災?”李周秉承這不懂就問的精神。
    “縣尉莫急,聽我道來,皇佑二年,範文正於杭州時,兩浙地區發生饑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的首領道:‘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杭州諸寺工作鼎興。文正公又命令當地官府翻新倉庫吏舍,日役千夫。通過以工代賑幫助災民度過了災荒。這一年兩浙地區唯有杭州沒有出現流民。不勞而得是最可怕的,所以帶動百姓通過勞作來獲取糧食則是最好不過的方法。”陳知昱解釋道。
    “可縣裏沒有那麽多的錢財糧食給予這些災民,並且長安沒那麽多的寺院啊。”李周思索了一會道。
    “長安寺院雖不多,但商人卻是不少。寺院做的,商人如何做不得。”
    “君澤有何妙計?”李周並不輕看陳知昱,畢竟萬鮮樓的手段還曆曆在目。
    “某記得城西二十裏處有一大片荒地,何不讓災民在哪裏建村,建村後周邊的也有許多能運作的地方,比如商人可以買地,在當地建造作坊招收工人。若來年開春,百姓想留可留,不想留商人也必須放人回去!”陳知昱說到。
    “君澤也說到那一片是荒地,那會有商人來購買。”李周還是覺得行不通。
    “若無商人購買,陳李兩家願當人先。”陳知昱說的很真誠。
    “如此甚好,那某就替知縣多謝陳家主和李家主了,此事若成,本官自當上奏官家,替君澤表功。”李周自然就同意了,這個結局是最好的,不成的話他沒損失,還得了買地的錢,成的話那就是政績了,這一點他還是看得出來的,所以前麵喊陳家主以示尊重,後麵喊君澤以示親近。
    “不過有一事需要縣尉幫忙。”
    “君澤但說無妨。”
    “無論是施粥還是招收民工,前期陳李兩家人手不夠,需要人手。”陳知昱也開出了條件,而且是縣衙必須答應的條件。
    “此乃小事,君澤盡可放心。”
    當天下午購地的事就辦成了,陳李兩家開始放糧布粥,同時放出消息將會招收災民做工,保證他們不會能度過這個冬天。
    陳知昱先是采購了長安城裏的所有帳篷和廉價的被褥,當天就讓衙役和陳李兩家的人與災民配合在換地上搭建了一個個簡單的避風避寒居所,供災民居住。
    晚上陳家家中,陳知昱書桌上左邊擺著荒地的地圖,右邊他在畫著一張張圖紙。
    “昱哥,這是房子?”陳喬兒走到陳知昱身後看著他正專心畫著一張張圖。
    “是的,給災民住的。別看這些房子小,但是每個房子卻是能住八個人。而且房子連在一起,即堅固有防寒還能剩下不少物料。”陳知昱解釋道。
    “這麽小的房子如何能住得了八個人。”陳喬兒目瞪口呆。
    “因為還有這個東西,此紙上之物乃是上下鋪,即上下兩張床,可住兩人。”陳知昱拿出了一張畫著簡易上下鋪的圖紙給陳喬兒看。
    “昱哥的想法真是巧奪天工,此物對於賑災作用太大了。”陳喬兒一下就想通了其中的關鍵。
    第二天一早,陳知昱就讓羅晉宋卓雲等人拿著圖紙找城中的木匠,並告訴他們,這個東西有多少造多少,而他則和陳喬兒來到了災民待的聚集地施粥。
    有了簡易的居住點以及吃了東西,災民們看起來好多了。不過陳知昱還是發現了問題,災民所住之地可謂是髒亂差,隨地大小便的人大有人在,經過一番思索,陳知昱深知衛生的重要性,連忙讓人去建造茅廁和洗漱的地方。隨即他頒布了一係列的要求
    第一條、不準隨地大小解,必須到指定的地方去。
    第二條、不準哄搶賑災及建築物資,會有專人負責發放。
    第三條、每七天最少洗一次澡。
    三個要求若違反其中任意一條,將逐出新村,新村取自於萬象更新的意思,是陳知昱和李周共同商議的名字。
    災民可互相舉報,被舉報人沒做到以上三條的,一經核實,舉報人可得十文錢。
    隨著大量的錢財的投入,僅僅十天,也就是臘月十六的時候,新村就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兩巷配備一口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間,每五間配備一個茅廁、廚房和洗浴間。
    此時的新村村民已經在開始開渠修路以及修建陳家工坊李家工坊了。接近六千的災民,其實真正的勞動力隻有四千五不到,不過也是一股很強的勞動力了。
    “君澤好本事啊!僅僅十天,就幫助朝廷解決了一大麻煩啊。”新村內李周,李應賢,陳知昱正在視察成果,對於這個成果李周自然是滿意的不能在滿意了。
    “萬事都有源頭,找到源頭,事情自然解決了。”陳知昱笑了笑道。
    “是啊,理清事就順了。”李應賢也感慨道。“此處的災民倒是安置了,大宋百姓萬萬人,別處的災民卻沒能遇到李縣尉及君澤之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君澤此事卻是大功德。”李周頗有感慨。
    “哪來的什麽大功德,人生一世,但求心安罷了。”陳知昱望著遠處正勞動的百姓輕輕說道。
    “好,好一句但求心安。君澤可為我輩楷模。”李周這下是真佩服陳知昱了,小小年紀,心思,手段,最重要是有一顆為民之心。
    當天晚上,李周回去就寫了一篇長長的奏表,將長安城這段時間的事讓人快馬加鞭送進了京都。
    臘月二十四,交年節,祭灶神。
    北宋時期是沒有小年這一說法的,隻有交年節和祭灶神。交年節著名思議意思是泛指新舊歲交替之際。
    不過作為後世很注重傳統節日的陳知昱來說,祭灶神之後他還是很隆重的對這個小年,陳家的家丁仆役們在陳知昱的帶領下開始準備年貨、掃塵、剪窗花等等,準備幹幹淨淨過個好年。
    這一天宋都汴梁城中百姓多在家中祭灶神,焚錢紙,送故迎新。
    位於宮城的政事堂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執中和參知政事程戡等人正在議事。
    此時的宋朝保留了唐朝時三省六部製,但雖然保留這些機構和職位,卻並不給它們實權,基本屬於沒有實權的閑散部門。
    大宋相職多為三人。當然政事堂中也有其他人,不過以此三人為主。說白了就是話語權在兩人手裏。
    中書門下,作為代替三省的機構政事堂,成為了處理政務的最高行政機關。中書門下的老大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此時事實上的宰相,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又設置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統稱為宰執。
    此時大宋朝中陳執中拜同平章事陳執中任昭文館大學士,劉沆拜同平章事任集賢殿大學士。程戡出任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位列執政。
    “勝之,這幾天那些隴右的災民估計就到汴京了。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陳執中本以為有個好年過,沒想到有消息傳來,隴右那邊情況並不好,據地方報還有災民往汴梁城來。
    “是啊,某以為當在城外設置安置點,陳相,要不讓三司去處理這個事吧。”勝之是程戡的字,程戡以字行。作為首相可以喊次相的字,而次相隻能喊首相官職,除非關係特別好。
    “可,如此便下令”陳執中沒說完,就被下麵人就送來了長安的急報打斷。
    “報,長安急奏!”
    陳執中接急奏看了起來,越看越開心,此時的他已經沒有剛才的那種憂心忡忡了。
    “陳相,何事讓你歡喜啊?”程戡看到陳執中臉色喜色問道。
    “勝之,好事,大好事,你自己看看。”說著把奏表給他遞了過去。
    宋朝延隋唐多以表和狀上書,另增劄子又稱劄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簡單的呈遞文種。一般情況下,大臣日用的話是劄子居多,而各地匯集過來的奏章則會正規一些以表呈。
    程戡拿過奏章看了起來。
    ‘臣長安縣尉李周,前段時間有災民過境,於是就讓人去打聽,得知是隴右災民欲前往京都,作為朝廷命官,食君之祿,分君之憂。於是讓人開倉救災,本意是給予災民足夠的路糧,好讓他們抵達京都。
    地方官員當有責任照顧好任何大宋百姓,於是臣苦思良計想安置災民,在焦頭爛額之時,康肅公之孫陳知昱尋到,道陳家大娘子宅心仁厚,菩薩心腸,姐弟兩獻良計與某言可學範文正以工賑災,範文正於杭州時,兩浙饑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言:‘饑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後又命令當地官府翻新倉庫吏舍,日役千夫。通過以工代賑幫助災民度過了災荒。那年兩浙地區唯有杭州沒有出現流民。
    臣亦認為此法大妙,苦於長安寺佛不多,陳知昱再次獻計,文正公可用寺佛,長安商業繁榮可用商替佛。長安城西有荒地千餘畝,作市價賣與商人,商人雇用災民在此開荒建村作坊,經十日,起新村,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兩巷配一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間,每五間配備一個茅廁、廚房和洗浴間。
    此時隴右六千災民已生活安定,豐衣足食,臣以為此事陳家姐弟當有大功。另臣以為,此後若有例,可考慮以此以工代賑行事。’
    “好,此事李周有大功,陳康肅之孫大才。”雖然奏章是古文寫的,程戡看在眼裏自動將其翻譯成了現代文“陳相,劉相,此事當報於官家知道。”
    “善!”劉沆也應道。
    隨後兩人就去見了宋仁宗,仁宗也是大為高興,隨即說了李周可為縣令,隨即想讓陳知昱進京表功,細說以工賑災之事。陳執中勸阻了仁宗,認為馬上過年了,可以過年之後再說。
    第二天災民解決的事就在朝堂上說了出來,而且仁宗還在朝堂上誇了陳知昱,原話是“陳康肅之孫可為楷模。”
    陳知昱的名字終於在官場上第一次傳開了。
    京城陳家此時也熱鬧了,畢竟有著兩朝宰相及一員大將作為家底,主家多多少少還有許多在為官的人。於是陳家的老人商量了一下,覺得陳知昱姐弟兩可以回主家,於是由陳家的族叔寫了封信讓人年後給陳知昱他們送過去。
    京城熱鬧可沒那麽快傳到長安,安排完家裏的事情,當天下午陳知昱和陳喬兒又來到了新村溜達。
    “小郎君好,大娘子安好!”一路走來,但凡有遇到新村村民,大夥都會停下手中的工作熱情的和陳知昱姐弟兩打著招呼。
    “昱哥,那邊的小女孩好可憐。”陳喬兒指著不遠處,一個穿的很破爛的小女孩說到,說完就走了過去,把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了小女孩身上。
    “這是那家的女兒,怎麽會穿的這般破爛和單薄。”陳知昱不悅的問著新村的管事,說完也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給了自家姐姐披上。
    身邊的羅晉要將自己的外套脫給陳知昱被拒絕了。
    “回小郎君,應該是鐵牛家的,估計是大人都去工作了,小女孩在家裏呆不住就跑了出來。”新村的管事說到。
    “羅晉,統計下新村有多少老人幼小,統計好後,讓管家去采購厚一點的服襖送來一人一件。”
    “是,小郎君。”
    看著新村的百姓沒能穿暖,陳知昱心中五味雜然,呆呆的望著遠處正在修作坊的人想著若不是此次的以工代賑,這些人不知道走到汴梁去得死多少。
    “這隻是千萬災民裏的九牛一毛啊!我該如何救這些百姓,衣食住行,衣食當先,如何能解決衣食的問題呢?”陳知昱囔囔道。
    陳知昱回到陳家就開始想辦法解決大宋百姓吃飽穿暖的問題。
    回憶著後現代人們對於飽的解決辦法有兩種,第一就是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的水稻,按照目前來說,雜交水稻是不可能的,隻能是通過地域來解決這個辦法。
    陳知昱拿著大宋的地圖研究了起來,按照他的記憶,江蘇南部即江寧府一帶,以及福州、泉州、潮州、循州、廣州、梧州等六州都是可以一年兩熟的。一年三熟的自西南的宜州起往西到羈縻州,往南到瓊州都是一年三熟的。
    可是應該怎麽做才能讓人會這些呢,這個問題陳知昱考慮了很久都沒有很好的辦法,最後想到了一個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陸琦,陳知昱認為術業有專攻,作為大宋的糧食大王陸琦可能會有辦法。
    解決飽的第二種辦法就是養豬,後世不都說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養豬嗎,但是養豬可就講究了,還好陳知昱前世在爺爺那邊看了不少書,醫書中自然有豬的養法,不單單是豬的,雞鴨鵝都有。
    而解決溫的方法,陳知昱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棉花,後世很多人認為棉花是從印度進入中國的,其實還真不是,關於記載,我們最早能找到的記載是在《尚書》裏,在《尚書·夏書·禹貢》裏寫那些東南沿海各地上貢的物品時是這樣說的‘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意思就是說東南沿海各島的人穿著草編衣服,把貝錦放在筐子裏,把橘柚包起來作為貢品。貢品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
    貝錦其實指的就是木棉花織成的布,隻不過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棉這個字,多以錦寫。
    而此時宋朝出現的也是木棉花,而不是草生棉。不過陳知昱是知道大宋肯定有草生棉的了。木生棉其實產量也不錯,不過培育麻煩,時間也長,遠遠比不上草生棉,而他的要做的就是找到草生棉,唐宋愛花,所以大有人收集了各種花以及花的種子。
    將棉花的草本樣子畫了出來,第二天他就交代人去各大花市以及商人手裏尋找這種花。
    接下來的日子,陳知昱每天除了和十二人訓練之外就是寫書,寫各種家畜家禽的培養方法,重點是豬,因為豬還要閹割,而長安新村也弄起了一個豬圈,一個雞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