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國本之爭

字數:4149   加入書籤

A+A-


    京城裏,有一個秘聞漸漸的在百姓之中口耳相傳。因其涉及宮闈,固然讓人諱莫如深,但越是這樣的事情,反而越是讓人忍不住的想要去探詢其中的真假虛實,以至於其傳播速度及範圍越來越快,越來越廣。而隨著人們的多方討論、印證,這個事兒的真實性,似乎也越來越被實錘了。
    這個傳聞是這樣的:秦王殿下楊勇從西域買了兩名絕色美人,不僅姿容絕頂,而且能歌善舞。秦王殿下雖然對她們很是喜愛,但卻還是忍痛將她們獻給了皇帝陛下。本來秦王也是一片孝心的,哪曾想,皇帝老爺子畢竟年歲大了,在那事兒上難免就有些力不從心了,但又實在舍不得美人,一個不小心,竟然得了“脫症”,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馬上風”,就此暈了過去,據說,至今還是昏迷不醒。
    另,據不知名人士證實:皇宮表麵如常,但如今確實是戒嚴了的,而且皇帝也確實已經多日不曾上朝理政了。對外給的說法是:皇帝陛下,聖體欠安,暫時就不上朝理政了,要好好的靜養一段時間再說。
    皇帝"馬上風"這樣的事兒,對於皇帝本人及皇家來說,顯然是不太好聽更是難以啟齒的。所以朝廷自然是要刻意的隱瞞下來的。至於說,它最終還是流傳出去了,那也隻能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吧!為了這件泄密的事情,朝堂上的大人們倒很是發了一番邪火,然而真要說去追查泄密人,這事兒還真的是不太容易的。人家若隻是口耳相傳的話,那自然也就不會留下什麽證據了,你能怎麽去查證?而且,事情都已經在外麵傳開了,查不查得到,又有什麽意義呢?當然,無論外麵是怎麽傳的,站在朝廷的角度,對此自然是一律不予置評的。甚至於,京城府的官差,若是巡邏時發現有當眾議論宮闈之事的,還會將其逮捕,並以“造謠生事”、“大不敬”等罪名論處,予以嚴厲的處罰。當然,這樣子是不可能阻止得了百姓們的竊竊私語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種事兒堵肯定是堵不住的,朝廷的這些措施,更多的隻是表明一下態度,做做樣子而已。
    而但凡秘聞,在不明就裏下,往往就會伴隨著陰謀論。這其中有一個論點是這樣的:秦王楊勇刻意的獻上兩名美女給皇帝,是不是有什麽險惡的用意呢?本來像“馬上風”這種事兒,雖然少見,但也並不算新鮮,在民間,時不時的也會發生的。然而,這事兒畢竟是發生在皇帝身上的,這個還是比較特別的。這種事兒,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或者隻是個趣聞而已,但發生在皇帝身上,便充滿了陰謀的味道了。
    民間的這種種關於秦王的惡意猜測,很難追查到來源。站在秦王府的角度,這種事兒也沒辦法去解釋太多,因為沒有什麽用,反而有可能越描越黑。隻是,這麽一大頂帽子扣下來,也實在讓人難受。偏偏有一件事,他們還真的沒辦法否認:那兩個西域美女還真的是秦王送進宮的。這種事兒,一查就能查實的,畢竟皇宮可不是隨便進的,能走到皇帝麵前的,也必然是經過嚴格的審查的。總之,不管是巧合,還是運氣不好,或者其它什麽原因,這事兒秦王都肯定是脫不了幹係的。
    因為這事兒,秦王府此後便一直顯得比較低調。在百口難辯的情況下,民間又是物議洶洶,秦王府當此時刻選擇了靜默,想來也是無奈之舉的。這種事兒,別說不好解釋什麽,要真的去解釋了,倒反而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了,還不如冷處理一下,降一降熱度了。而對秦王府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了。由於皇帝的狀況一直不見起色,一天天過去了,朝政便一直被把持在某些大臣的手裏,這種情況已經令有些人心生警惕了。尤其是皇室,他們可不放心大權一直旁落的。而按照規矩,像這種皇帝因故無法理政的情況,本來是應該由太子出來“監國”的,問題是:東宮未立啊。但東宮之主未定,皇帝可還有四個皇子呢,可以從他們之中選一個嘛!隻是,選誰呢?
    本來,秦王是最合適的監國人選的。他是皇長子,名望也還不錯,朝中支持他上位的大臣也不少,由他來監國,也算順理成章。然而,偏偏皇帝此次昏迷,正是因他送進宮裏的那兩名女子而引起的。雖說這個事似乎意外的因素更大一點,但顯然秦王也沒有辦法把責任推脫個一幹二淨的。所以,在此次競爭“監國”一事上,秦王府便多多少少顯得沒那麽有底氣了。而除了秦王之外,那麽剩下的三位皇子中,另外兩位無論是聲望、能力都不足以服眾的,因此寧王便成為另一個有力的競爭人選了。
    然而,這顯然不僅僅隻是要選一個“監國”的人選這麽簡單的。因為若是皇帝最終醒不過來呢?那麽這個“監國”要做多久呢?一年?兩年?五年?再之後呢?此事的重要性,陡然之間已經上升到了“國本之爭”,關係到無數人的利益、未來、命運。在此情況下,秦王楊勇哪怕還身陷輿論的漩渦之中,也不得不站出來,全力去爭取了。而從目前來看,寧王似乎是占據了一定的上風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過,秦王府自然是不可能就這樣認輸的。雖然,那件事情對他們來說,的確是目前擺脫不了的汙點。但這種事兒,顯然也沒辦法在實際層麵上給秦王定任何罪過的。秦王府上下一致認為:這件事情傷害肯定是有的,但並不足以致命;秦王畢竟是嫡長子,朝堂中支持他的官員還是很多的,機會始終是有的。而且,目前來看,退路已經沒有了,因為若是此次“監國”之爭,讓寧王贏下了,那麽秦王一係以後的日子便難過了,甚至於“下場堪虞”。形勢嚴峻,迫在眉睫,這種情況下,還是隻能往前衝了。由此,秦王府上下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必死之心,勠力前行,為了讓秦王成功上位,開始四處活動。
    而在另一邊,寧王府也沒有閑著,雖然他們的確稍稍領先了一步,但隻要事情沒有塵埃落定,變數總是會有的。他們當然也知道,秦王府是絕無可能束手就擒的。不過,到目前為止,形勢對他們還是要更為有利一點的。
    兩位皇子的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反映到民間時,就體現在各種輿論的甚囂塵上了。由於皇帝暫時無法理政,因此需要從四位皇子中選擇一位,代替皇帝理政,是為“監國”。目前最有可能擔起這一重責的是秦王楊勇和寧王楊豪兩人。秦王畢竟占著嫡長子的名份,也一向受到諸多官員的肯定與支持,因此機會不小。不過,最近他因為受到某件事情的影響,聲勢上還是有些受損的。
    而寧王一直深受皇帝的喜愛,朝堂及民間也一直有傳言說:皇帝本人是更加屬意於由寧王來繼承大統的。雖說朝堂上對於寧王個人的評價,一直都褒貶不一,但因為皇帝的“偏心”,還是有不少人選擇了將未來押注到他身上的。因此從種種跡象來看,若是拋除掉秦王向皇帝進獻美女的事,這兩位皇子之間其實還是勢均力敵,難分伯仲的。
    雖然像這樣的大事,民間百姓並沒有什麽發言權,但大家還都是挺喜歡議論這些事情的。畢竟這麽大的事情,怎麽可能不參與進來,過過吃瓜群眾的癮了?
    “要不是陛下一直都不肯早些立儲,哪會有這事兒的?”
    “話是沒錯,可是誰知道陛下會突然間……,唉,也是命啊!”
    “嘿嘿,說什麽命不命的,誰知道這裏麵有什麽隱情呢?”
    “噓,這事兒可不敢胡說。前幾天,俺家隔壁的那個吳老二,才被官差抓進去了,到現在都還沒出來呢!”
    “話說回來,要是陛下……,那這個監國還真的是要早點定下來的,否則人心不穩啊!”
    “嗯,這話說到點子上了。不過,這一回誰要是成了監國,那基本上就定了大勢了。聽說如今朝堂上每天都吵得不可開交呢?”
    “這也難怪,這樣的事兒,那二位誰肯退讓啊,定然是要爭個你死我活的。”
    類似的議論,發生在京城各處,更持續的向外擴散著。秦王與寧王的競爭也進入了公開化,白熱化。雖然名義上爭的隻是“監國”之位,但其實大家心裏都明白,如今爭的就是至尊之位。而秦王楊勇依仗著自己乃是嫡皇長子的身份,不斷強調其上位,是更符合宗法製度、倫理綱常,也更有利於政權穩定、能為天下人之表率,也避免不必要的紛爭。總之,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而寧王一派則一直抓著秦王獻美人給皇帝,最終導致其龍體受損這件事情在大做文章。秦王一係,則一直選擇對此避而不談,但這件事情的負麵影響卻不可能就此消除的。加上寧王一係雖然沒有明著指斥是秦王害了皇帝,但話裏話外其實卻都是在影射著這個可能。秦王一係雖然對此很是不滿,可是他們又有什麽辦法呢,隻能在此事上繼續裝聾作啞呢!唉,怎麽竟是這般倒黴,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想甩鍋都找不到地方啊!不過,擁護秦王的力量依舊還是很大的,寧王的這一點點優勢還不足以令其勝出。而最關鍵的是朝堂上的許多大員,至今都尚未有明確的表態。比如陳慶之、周勃、郭守敬、楊修等人,始終三緘其口。而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唐龍唐宗師對於這件事情,也始終是置身事外的態度。這一場“國本之爭”,雖然場麵一直熱火朝天的,但到最近,倒是慢慢的陷入了僵局。
    喜歡小族長的奮鬥請大家收藏:()小族長的奮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