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崇禎的謀劃

字數:5272   加入書籤

A+A-


    崇禎為什麽不允許朝鮮歸順大明?
    又為什麽不立刻出兵朝鮮,兩麵夾擊建奴?
    因為他要給建奴留一條後路。
    為什麽留後路?
    因為他要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國力角度分析,建奴失敗是早晚的事。
    當平遼大軍攻入赫圖阿拉之時,有人會選擇以死殉國。
    有人會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還有很多人會放棄城池,轉身逃跑。
    至於往哪裏逃,建奴有兩個選擇。
    一是逃入深山老林,躲避平遼大軍的追捕。
    二是投奔盟友。
    若是逃入深山,問題便會接踵而來。
    深山老林裏的物資十分有限,尤其是糧食這種能物資。
    如果逃入山中的人數少,建奴還可以在山中尋找一些合適的地方開荒種地。
    種地收獲的糧食加上打獵獲得的獵物,可以勉強讓少量人活下來。
    吃飽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不挨餓。
    不過...
    人員密度一高,糧食和獵物就不夠吃了。
    因為山中能成為耕地的地方有限,同時山中獵物也有限。
    所以。
    無論有多少建奴跑到山中,最終隻有少數人能活下來。
    崇禎能想明白的道理,建奴也明白。
    於是乎,多數建奴就隻能選擇第二個選項:投奔盟友。
    建奴的盟友有兩個。
    分別是蒙古人和朝鮮人。
    建奴以漁獵為生,蒙古人則是遊牧民族。
    建奴很難適應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再者。
    小冰河氣候帶來的土地幹旱,糧食減產等影響還在持續。
    蒙古人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又有多少餘糧分給建奴?
    也就是說。
    就算建奴能接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建奴。
    盟友關係存續的前提是能互惠互利。
    蒙古人需要糧食,建奴也需要糧食。
    當雙方對同一種資源都有需求時,會不可避免的發生爭執。
    所謂的盟友關係也將破裂,轉為競爭。
    既然投靠蒙古人的想法不靠譜,那麽建奴就隻能去投奔朝鮮人。
    朝鮮人雖然也缺糧,但是和不生產糧食的蒙古人相比,朝鮮人的餘糧肯定比蒙古人多。
    隻要他們進入朝鮮,明軍隨後便會兵臨鴨綠江畔,截斷他們的退路。
    當他們意識到無法逃入深山老林時,明軍已經緊隨其後,在朝鮮的土地上對建奴趕盡殺絕了。
    如此一來,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所以在建奴逃到朝鮮之前,崇禎是不會出兵朝鮮的。
    他立刻給黃得功回信,拒絕他在朝鮮開辟第二戰場的想法。
    當旨意送到撫順,黃得功有些鬱悶。
    這道旨意徹底打亂了他的戰略部署。
    可是他又不能抗旨。
    為了能打贏接下來的戰事,黃得功隻能改變戰略,按照李定國的一路實兩路虛進行排兵布陣。
    鄭成功比黃得功還要鬱悶,他問黃得功:“總督大人,我怎麽辦?”
    “什麽怎麽辦?”
    “平遼大軍主力即將出關作戰,我的水師既沒有運糧任務,也沒有作戰計劃,總不能在海麵上待著吧?”
    黃得功想了想,問道:“朝廷的旨意上說不能向朝鮮出兵,但是沒說不能在海麵上揍朝鮮人,對不對?”
    鄭成功拿過旨意認認真真看了一遍,笑著說道:“沒錯。”
    “既然如此,那你準備一下。”
    “準備去哪兒?”
    “去朝鮮的耽羅島,根據建奴降將碩塞的口供,耽羅島是建奴走私物資的中轉地。不要進攻島嶼,隻需要把海麵上的船隻驅離,把港口焚毀。”
    “萬一陛下和朝廷追究起來...”
    “放心,”定王朱慈炯在旁邊發話道:“有什麽事我幫你扛!”
    “有殿下這句話,末將就放心了。”鄭成功施禮告辭,立刻返回遼南。
    崇禎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九,一切準備妥當的明軍再次出兵進攻赫圖阿拉。
    這次,明軍還像上次一樣兵分三路。
    北路軍總兵力八萬,由黃得功親自率領。
    此次出征,他麾下陣容極為豪華。
    有李定國,李憲忠,劉肇基,楊展,高一功,李過,李來亨等人。
    中路軍兵力五千,由劉文秀率領。
    南路軍兵力一萬,由曾英率領。
    其中北路軍為實,中路軍和南路軍為虛。
    斬掉建奴俘虜碩塞的首級祭旗後,大軍出發。
    最先出發的是黃得功部。
    他率領本部兵馬在前,李憲忠在後。
    其他各部兵馬沒有跟著出發,而是待在撫順城中一動不動。
    營造出兵力不是很多的樣子。
    二十九傍晚,明軍出兵的消息傳到了界凡寨。
    多爾袞立刻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從撫順出關的明軍有多少兵力?”多爾袞問探馬。
    探馬回答道:“對方懸掛黃字帥旗,具體兵力尚未查清。但根據他們的甲胄裝束,是明軍精銳之中的精銳。”
    “黃?”多爾袞眉毛動了動:“黃得功嗎?他怎麽懸掛帥旗?”
    “應該是黃得功,明軍高層將領裏除了他沒人姓黃。”洪承疇在旁邊說道:“之所以懸掛帥旗,肯定是取代王永吉成了總督。”
    “那...”多爾袞拉長聲音:“你們覺得明軍會兵分幾路?”
    在場的人同時做思考狀。
    截止到目前雖然隻發現了一路明軍,但所有人都清楚明軍會分兵進攻。
    畢竟地形受限。
    明軍上一次出兵,由於吳三桂泄密,才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得知了各路明軍的底細。
    現在吳三桂已經投降,明軍內部無人泄密。
    他們也就無法知曉明軍的分兵情況了。
    洪承疇思考了一會抬起頭說道:“臣以為還是會像上次一樣,兵分三路。”
    “出兵路線呢?”
    “像上次一樣,一路從撫順出發,一路從遼陽出發, 還有一路從寬甸堡出發!”洪承疇毫不猶豫地說道。
    他
    多爾袞問:“為何如此篤定?”
    “因為通往赫圖阿拉的路就那麽幾條,明軍既要用分兵的辦法吸引我軍主力,又要考慮糧道,所以隻能像上次一樣兵分三路。”
    “那...哪一路為實?哪一路為虛呢?”
    “這...”洪承疇猜不透了。
    滿達海立刻說道:“當然是黃得功的北路軍了,他已經離開撫順開始出兵了。”
    多爾袞和洪承疇對視一眼,同時搖頭。
    如果北路軍為實,那麽最先出動的就不應該是北路軍,而是中路軍或南路軍。
    反之亦然。
    如果南路軍為實,那麽最先出動的就不會是南路軍,而是北路軍或中路軍。
    畢竟明軍分兵進攻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虛虛實實,讓他們摸不清明軍主力的位置和主攻方向。
    一旦誤判了明軍主力的位置,他們便會向錯誤的方向調兵。
    等他們把主力部隊調回來時,明軍很可能已經長驅直入,兵臨赫圖阿拉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