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 此消彼長

字數:4803   加入書籤

A+A-


    朝鮮半島的地形特點是西南低,東北高。
    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山地或者丘陵地形。
    為數不多的平原位於西邊的沿海地帶。
    李定國的西路軍走的是平原地帶,按理說在拿下義州後可以快速南下。
    但是李定國沒有。
    因為這次出兵朝鮮的任務是對建奴斬草除根。
    所以他得改變戰術。
    晌午時分,明軍進駐義州城。
    副將竇名望來到李定國身邊:“大人,義州守將正在外麵等候。”
    “讓他進來。”
    “是。”
    義州守將見到李定國之後非常興奮。
    按照規矩,他這個級別的朝鮮官員是不可能見到明軍總兵的。
    但是他見到了,而且是在中軍帳內見到了對方。
    他激動的單膝下跪,用不太熟練的中原話說道:“末將參見總兵大人。”
    一般情況下,邊關守將都知曉多種語言。
    雖然談不上精通,但是做一些簡單的交流還是沒問題的。
    李定國點頭:“起來吧。”
    “是。”
    “城中有多少士兵?”
    “回總兵大人,義州城共有士兵一千五百人。”
    “多少青壯?又有多少老弱病殘?”
    “青壯五百左右,其餘都是老弱病殘。”
    “你把軍中青壯都挑出來加入本官的隊伍裏,老弱病殘則留在後方運輸糧草。”
    “是。”
    不到半天時間,義州守將就把合適的朝鮮兵選了出來。
    等他們來到李定國的軍中時,李定國早已做好了安排。
    他將五千騎兵分成了五十個小隊,每隊配備數量不等的朝鮮兵。
    然後把他們全都派了出去。
    以義州城中心,搜尋建奴的蹤跡。
    如果遇到小股建奴,直接撲殺。
    如果遇到建奴的大部隊,則立刻返回求援。
    朝鮮兵第一次跟隨明軍行動,一個比一個興奮。
    義州城東十五裏,一支明軍小隊來到了一個村子的外麵。
    朝鮮兵立刻進村詢問:“我們是大明官軍,來這裏是為了剿滅韃子,村子裏有韃子嗎思密達?”
    “沒有。”
    “發現韃子蹤跡立刻上報,否則就是通敵。”
    “沒問題思密達,不過...”
    “不過什麽?”
    “前些天村長家裏來了兩個外地人,他們讓村長的兒子帶路去了山裏,到現在也沒回來。村長每天都給山上送飯,問他發生了什麽也不說。”
    幾個朝鮮兵互相看了看,一個人猜測道:“應該是建奴的探子,咱們立刻上報。”
    明軍小隊得到消息後立刻殺了過來。
    李定國的思路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建奴。
    建奴探子也好,建奴的大部隊也罷。
    隻要發現,立刻出兵追剿。
    他不怕耽誤時間,因為平遼大軍有的是時間。
    在李定國到處搜捕建奴的時候。
    東路軍的李憲忠也渡過鴨綠江,來到了朝鮮鹹鏡道的鍾城城外。
    鹹鏡道有幾座比較大的城池。
    從北到南分別是鍾城,西水來,鏡城,端川以及鹹興城。
    (朝鮮八道的名字是由所在道中兩個最大城市的首字組成,如鹹鏡道是由鹹興和鏡城的首字組成;平安道是由平壤和安州的首字組成。)
    朝鮮雖然將鹹鏡道借給了建奴,但鹹鏡道內還有許多朝鮮官員和士兵。
    他們本不想留下。
    可是他們的家和家人都在這裏,他們無奈留下來給建奴賣命。
    建奴兵力本就不多,所以多爾袞隻在鍾城布置了少量部隊負責警戒,大部隊都駐紮在鏡城一帶。
    李憲忠率領明軍在拂曉前渡河,隨後在河對岸建立橋頭堡。
    緊著主力部隊開始渡河。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鍾城的城牆上時,明軍已在城外列陣。
    “報!”守城的朝鮮兵跑到城中,向駐守在這裏的建奴將領李思忠匯報:“啟稟李大人,明軍突然兵臨城下。”
    “什麽?”李思忠騰的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明軍有多少兵馬?”
    “太多了,根本數不清。”
    李思忠頓感不妙,立刻穿好甲胄點齊兵馬爬上城牆查看情況。
    不看還好,看完之後他的心直接涼了半截。
    城外的明軍少數也有五六千人。
    而他麾下隻有八百兵馬,而且還有一些尚未完全恢複戰力的傷兵。
    好在城外的明軍隻是圍三闕一,他還有逃跑的機會。
    “大人,明軍來勢洶洶,要不咱們還是撤吧!”旁邊的親兵低聲勸道。
    李思忠點頭:“撤肯定是要撤的,但前提是搞清楚對方主將是誰。”
    為此。
    他派人出城假裝商議投降事宜。
    不多時,出城的士兵又返了回來:“大人,對方主將是李憲忠。”
    李思忠聽聞後臉色大變,帶兵衝向南城門打算從那裏撤退。
    城門打開的同時,他一馬當先衝了出去。
    麾下兵馬緊緊跟在他身後,一同向南撤離。
    城外的明軍立刻將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李憲忠。
    此時李憲忠也知道了李思忠的身份。
    他遲疑了片刻後朝著李順祖下令:“李思忠身為為李氏族人卻給建奴賣命,是徹徹底底的敗類!我給你兩千精銳,務必追上並除掉他。”
    “遵命!”李順祖帶著兩千精銳迅速追了上去。
    換做以往,李順祖是追不上建奴騎兵的。
    但現在情況變了。
    建奴自從離開遼東進入朝鮮後,就一直麵臨著糧草短缺的問題。
    士兵們吃不飽,但也不至於挨餓。
    戰馬雖然能吃飽,但吃不好,就算吃米麥等糧食也不行。
    (《欽定平定金川方略》記載:戰馬長時間吃糧食反而會出現“疲瘦堪虞”現象。)
    此前八旗兵一直給戰馬喂食黑豆。
    到了幾乎不種植黑豆的朝鮮後,戰馬就吃不上黑豆了。
    另外。
    鹹鏡道多為山地和丘陵地形,沒有足夠合適的場地訓練戰馬。
    戰馬和人一樣。
    營養攝入不足,且得不到充分的訓練,身體素質便開始下降。
    與他們不同的是。
    平遼大軍的軍糧一直是足額供應,大豆苜蓿等戰馬草料更是源源不斷。
    此消彼長下,建奴的戰馬失去了優勢。
    明軍的戰馬卻占據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