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鳩占鵲巢

字數:4792   加入書籤

A+A-


    吳三桂是一個極致的利己主義者。
    他在走投無路時投降了建奴。
    現在建奴走投無路,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拋棄建奴。
    也可以說是背叛。
    可是僅憑他自己的實力又不足以和建奴對抗。
    所以吳三桂第一時間想到了同為降將的尚可喜。
    尚可喜被吳三桂說的有些心動了,但他還有疑問:“吳兄的意思是造反?”
    “對。”
    “咱們已經背叛了大明,再背叛大清的話需要一個名義。”尚可喜問。
    如果師出無名,士兵們就不願意戰鬥。
    即便到了戰場,也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吳三桂想了想:“當初投降建奴時,我以明廷拖欠餉銀為由造反。現在建奴不但拖欠餉銀,還不把漢人士兵當人對待,這個理由足夠充分吧?”
    尚可喜點點頭,“雖然足夠充分,但咱們勢單力薄,恐怕無法和八旗兵對抗!”
    吳三桂湊到尚可喜身邊:“所以我找到了尚兄你啊!你在建奴這邊呆的時間久,認識的人也多。隻要多找幾個人一起造反,此事必成!”
    尚可喜撓了撓後腦勺:“跟我關係好的人不多,施琅算一個,耿仲明算一個!施琅手底下沒多少兵,耿仲明手底下的兵也不算多。咱們所有的兵馬加起來,也不一定比建奴的兵馬多!”
    “真打起來,勝負難料啊!”
    “嘿嘿,”吳三桂笑了笑:“不一定非得和他們打。”
    “吳兄的意思是?”
    “鳩占鵲巢!”
    (鳩占鵲巢一詞出自《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
    多爾袞撤到端川城時還沒來得及休整,便傳出了李定國已經殺向安州的消息。
    安州是平安道第二大城池。
    城北有一條清川江,水流不急但水麵很寬。
    是安州的天然屏障。
    平壤附近也有一條江,名曰大同江。
    但是大同江在平壤的南麵。
    明軍從北向南攻,這條江不但無法成為平壤的屏障,還會阻礙援軍救援。
    所以。
    若想守住平壤,首先得守住安州。
    安州一丟,平壤將無險可守。
    “李定國主力已經離開義州了?”多爾袞問探馬。
    探馬回答道:“沒有,李定國主力尚在義州一帶。不過他的先鋒部隊已經離開義州,殺向了安州。”
    “先鋒部隊有多少兵馬?”
    “兩千騎兵。”
    多爾袞皺起眉頭:“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既然要拖延時間,就得攔住他們。”
    說完這句話後,多爾袞看向身旁。
    自從兵敗赫圖阿拉後,他身邊可用之人就越來越少。
    尤其是領兵打仗的武將,死的死傷的傷。
    時至今日,大清已經麵臨無人可用的境地。
    看了半天,多爾袞最終將目光放到鑲紅旗旗主羅洛渾的身上。
    羅洛渾能力雖然一般,但畢竟是皇室成員,不會背叛他和大清。
    “皇上,”羅洛渾主動上前一步,“臣願領兵前往安州阻止李定國前進。”
    多爾袞欣慰的笑了笑:“好,不愧是大清的頂梁柱!你要多少兵馬?”
    羅洛渾一怔,低聲反問:“皇上能給臣多少兵馬?”
    “朕最多隻能給你三千兵馬,有沒有擋住明軍的把握?”
    羅洛渾表情嚴肅,語氣深沉:“臣不敢保證什麽,隻能試一試。”
    “有你這句話就夠了,”多爾袞點頭道:“兵馬雖然隻有三千,但將領隨便挑!”
    羅洛渾也不可客氣,開始點名要人。
    他先是讓譚泰,鞏阿岱以及蘇拜隨行。
    但如此一來,多爾袞身邊的滿人就隻剩下多尼,圖賴,索尼,屯齊,博爾輝以及蘇克薩哈等人。
    除了圖賴一直在軍中領兵外,其他人平日裏幹的多為內政工作。
    遇到難處,他們對多爾袞的幫助有限。
    與此同時。
    多爾袞身邊的漢人將領還有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李國翰,耿仲明等人。
    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
    羅洛渾又開始點名漢人將領,他們一起隨行。
    最終。
    跟隨羅洛渾前往安州的人有譚泰,鞏阿岱,蘇拜,佟圖賴,李國翰以及耿仲明。
    多爾袞則派人見朝鮮國王,商議購買糧草和戰船的事。
    五月初四,羅洛渾抵達安州開始布防。
    當高文貴率領兩千騎兵抵達江邊時,橋梁已經被毀。
    附近的船隻也都被焚毀。
    高文貴隻能向周圍派出大量探馬偵查情況,並等待李定國主力的到來。
    李定國行進速度一如既往的慢。
    他本以為會非常順利,但隻是開始順利,後續卻遇到了不少麻煩。
    此次明軍入朝打的是剿滅建奴的口號。
    但朝鮮朝廷迫於建奴的壓力和人質的威脅,不敢下令讓各地放棄防守。
    各地守軍是戰是降,全看將領的態度。
    另外。
    除了被建奴壓迫的鹹鏡道百姓認為明軍是正義之師外。
    區域各道有些百姓認為明軍是在侵略。
    不少百姓懷有敵意,甚至開始反抗起來。
    於是乎出現了進入朝鮮容易,深入朝鮮卻麻煩的局麵。
    “大人,朝鮮百姓似乎並不歡迎咱們!”竇名望對著李定國說道。
    “為何不歡迎?”
    “末將派人去外麵打探了一番,當地百姓認為咱們是在入侵朝鮮。”
    李定國眯著眼睛笑道:“果然如此!”
    “大人已經提前料到會出現這種局麵了?”
    “沒錯。”
    “大人料事如神,末將佩服。”
    “沒什麽好佩服的,都是利益作祟。”
    竇名望沒聽懂,輕聲詢問:“什麽利益?末將不懂。”
    李定國冷笑道:“百姓能知道些什麽,這些話都是當地士紳說出來的。他們說什麽,百姓們就信什麽,最後傳到了咱們的耳朵裏。”
    “士紳?”竇名望愣了下,“不應該啊!想當年壬辰倭亂時,是咱們大明官軍入朝幫他們平亂的。士紳們應該念咱們的好才是。”
    李定國解釋道:“確實有不少士紳心向大明,但也有一些士紳心向建奴,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就像當年的南宋一樣,麵對金軍的入侵,有投降派也有議和派!”
    “那咱們怎麽做?”
    “大量張貼檄文!”
    “如果他們還是有敵意呢?”
    李定國目露凶光:“那就殺!殺到他們俯首帖耳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