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章 父子論道
字數:4425 加入書籤
崇禎二十七年八月初七,山東各地失守的消息傳到了京師。
內閣首輔謝三賓震驚之餘開始害怕。
一旦山東淪陷,叛軍將進入直隸威脅京師。
無論在軍事角度還是輿論角度,對京師朝廷都很不利。
為此他來到兵部。
打算說服之前不願意配合的官員,讓他們盡快給定王簽發調兵命令。
出乎意料的是。
那些官員一改之前的態度,紛紛配合起來。
凡是涉及到定王的公文,一律加快特批通過。
他來到禮部,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禮部用最快的速度鑄造了官印,並派人給定王朱慈炯送了過去。
謝三賓站在原地想了一會,終於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之前那些反對定王掌兵的官員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在崇禎的授意下升了官。
不過隻是升官,並未升職。
太子勤王喊出的口號是清君側。
而他這位戶部尚書兼內閣首輔,是被清理的主要目標之一。
除了他,還有他的黨羽也要被清理。
那些反對定王掌兵的兵部和禮部官員,在他的推動下升了官。
在南京朝廷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黨羽。
叛軍攻入京師後必然要對他們進行清算。
之前叛軍被擋在山東南部,兵部和禮部的官員沒有危機感。
隨著叛軍連下數十城,兵臨濟南城下。
兵部和禮部官員開始慌了。
因為按照這個趨勢,叛軍遲早會攻入京師。
到時候無論他們怎麽狡辯,都會被當成謝三賓的黨羽處理。
至於下場,他們也能從兩百多年前的靖難之役找到結果。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後誅殺朱允炆仰仗的重臣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
除此之外,還有卓敬、暴昭等一眾朝臣被處死。
為了自己和整個宗族的命運,那些曾經反對定王掌兵的官員不得不放棄原則,同意對方掌兵。
八月初八清晨,定王朱慈炯拿到了自己的官印和調兵的手續。
他盯著官印底部看了一會,輕輕念道:“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副總兵官。”
他對這個官職非常熟悉。
當年明武宗朱厚照給自己封官時,官職是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與明武宗的官職相比,他的官職裏多了一個副字。
現在他的父皇將這個官職授予他,可謂意義非凡。
旁邊的禮部官員說道:“恭喜殿下,賀喜殿下!殿下此番出征必能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兵部的官員也說道:“殿下以後發達了,還請殿下提攜一下老臣。”
朱慈炯卻一臉嚴肅:“諸位大人都請回吧,我還要進宮麵見父皇。”
“是是是,我等告退!”
他們走後。
朱慈炯簡單整理衣服,來到了乾清宮跪地施禮:“兒臣叩見父皇!”
崇禎從龍椅上站起身,走到朱慈炯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道:“從今以後,你就是領兵的大將軍了。”
朱慈炯低著頭:“父皇,兒臣有一事不明。”
“講。”
“兒臣不相信我大哥會造反...”
不等朱慈炯把話說完,崇禎便製止道:“不重要,事情已經發生了。”
朱慈炯抬起頭:“可是...”
“沒有可是,你此次南下有兩個任務。一是把錢帶回來,三是把土地分給百姓。”
“錢?土地?”朱慈炯一怔:“兒臣愚鈍,請父皇示下。”
崇禎讓朱慈炯站起來,屏退左右後說道:“知道曆代王朝為何很難傳承三百年以上嗎?”
朱慈炯搖頭:“兒臣不知。”
崇禎緩緩說道:“三百年不是王朝的極限,而是土地兼並的極限。天災隻是表象,實際還是人禍。天災越嚴重,土地兼並越嚴重。當土地兼並嚴重到一定程度時,活不下去的百姓就隻能揭竿而起......”
定王朱慈炯難以置信地張大了嘴巴。
他沒接受過帝王教育,所以當他第一次聽到這種言論時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在解釋完土地的原因後,崇禎繼續問道:“朱慈炯,曆代王朝衰敗還有一個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你知道是什麽嗎?”
朱慈炯剛從震驚中緩過神,認真思考後快速回答:“兒臣以為是稅。”
“哦?”崇禎對朱慈炯的表現有些意外,“還能往深了說說嗎?”
“能。”朱慈炯低著頭:“兒臣就從父皇剛才所說的土地兼並說起。土地兼並越嚴重,普通百姓手裏的地就越少。官府征稅時往往讓普通百姓承擔大頭,卻讓有錢有地的士紳和富戶承擔小頭......”
“當朝廷征不到富人的稅時,王朝就此衰敗。”
說完這些,朱慈炯有些傲嬌的抬起腦袋,等待崇禎的誇獎。
他雖然沒接受過帝王教育,但是在遼東軍中時接觸了大量底層將領和士兵。
他經常與那些人促膝長談。
起初他們說話拘謹,有些話根本不敢說。
接觸的多了,敢說的話也多了。
朱慈炯發現製造民間疾苦的不是朝廷,也不是百姓自己。
而是地方官府和當地的權貴。
於是他便有了一套自己的見解和理論。
崇禎笑著問:“你的意思是王朝衰敗的直接原因是征不到權貴和富人的稅?”
朱慈炯點頭:“回父皇,兒臣確有此意。”
“嗬嗬,”崇禎有些欣慰地拍了拍朱慈炯的肩膀可,卻搖頭表示:“說的不錯,但你剛才所說的還是表象,並非本質。”
朱慈炯先是低下頭,然後再次抬起頭問:“請問父皇所說的本質是什麽?”
崇禎語重心長道:“是權力。”
“權力?”朱慈炯沒聽懂。
他不敢直接看向崇禎,隻能看向大殿頂部。
那裏橫梁豎柱,和大明朝的形勢一樣錯綜複雜。
“對!”崇禎點頭:“任何朝代,錢財都會依附於權力。看似是稅收的問題,實則是權力的問題。”
“自古皇權不下縣!我大明立國之初,太祖高皇帝用刀從南殺到北,讓所有人都知道皇權的威嚴。靖難之時,成祖皇帝又展示了一次。”
“自那之後,再無類似之事發生。兩百多年過去了,下麵的人尤其是那些士紳和富戶已經忘記了皇權的威嚴。”
“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再見識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