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漕司與總領所

字數:3554   加入書籤

A+A-




    “當時孫權有兵力七萬,不過出戰的是周瑜麾下約莫三萬眾,昭烈帝麾下有兵力兩萬餘,其中一萬是關將軍麾下水軍一萬,還有江夏劉錡兵馬一萬。曹操兵力則是約莫二十餘萬。”

    “也就是說,雙方是二十餘萬對五萬。”

    “其兵力極為懸殊,昭烈帝並無必勝之心,所以,為了保存兵力並且戰敗之後有退路,聚兵之後,昭烈帝便是暗命關羽、張飛二將,先行帶部分兵馬據要地,而後,昭烈帝親率部分兵馬與周瑜合兵,對戰曹操。”

    “如今的華容縣,與當年的華容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華容,跨江而治。不僅有江南還有江北之地。”

    “雙方交戰,初戰之時因河北兵馬不熟水性,說以略有小敗。然而,恰在此時曹軍之中病症急發,諸多兵卒染病而不能戰。”

    “曹孟德見此便有避戰之心,隨著兵卒染病者愈眾,最後曹孟德決定退走。於是,其為了防止水軍追擊,主動燒毀戰船以斷後,大軍從江上退到赤壁對岸的烏林。”

    “之後,聯軍引兵上岸攻打烏林曹營,雙方鏖戰,恰有東南風而來,周瑜定計火燒連營,遂操大敗。”

    “曹孟德再度向西退兵,至華容,正逢關將軍於此做伏兵,雙方交戰一場,曹操不敢久留而退走。”

    {赤壁之戰可謂眾說紛紜,有更好的方向諸位可一起討論,查了十幾個人的傳,記載基本對不上,和三國誌也對不上,這書裏說法隻是一種可能性,瞧個熱鬧莫要當真,但是關張二人沒有參與赤壁之戰,應該是問題不大}

    聽著趙構的講述,眾人有些有些愕然,這說法與他們所知大有不同,若非這是趙構所說,他們必定會反對。

    隻是,如果按照趙構所言,那一切就都通順的多了。

    “陛下之言倒是讓臣讓然開悟,不過,有件事卻說不通,以兵力而言,聯軍以東吳為主,關張二人為昭烈帝麾下大將,若是關張不在,周瑜難道不知曉?若是知曉,其能夠讓昭烈帝預先留下後手?或者讓昭烈帝保存實力?”

    趙構搖了搖頭,“有一點你錯了,此戰兵力以東吳為主不假,可統帥卻是昭烈帝。”

    “此三國誌中寫的明了,昭烈帝兵敗而後至夏口合兵劉錡,孫權得知曹軍襲來,唇亡齒寒,因此遣兵佐先主拒曹。”

    “而且,周瑜自然知曉關張二人退走,之所以不加幹涉,是因為東吳想要分割昭烈帝與關張二將,孫群對關張二將覬覦,便是有了分割之心,借大戰讓其與昭烈帝分開,便是其故意為之罷了。”

    眾臣更為愕然,他們總覺得趙構在忽悠他們,卻是沒有證據,因為趙構所言比他們所了解的,更加合乎常理。

    “可昭烈帝如何能夠掌控的了東吳兵馬?”胡銓問道。

    “這一點,你們跳出固有想法便好理解了,在你們的想法中,赤壁之戰,是兩方諸侯一同抗衡曹魏,可如果是昭烈帝此時為東吳附庸呢?”

    “就如同昭烈帝附曹孟德、附袁紹一般,不就順理成章了麽?”

    好半晌,周三畏猛地撫掌說到,“原是如此,若非老爺解惑,我著實難以明了。”

    “難怪赤壁一戰後,借荊州、武陵歸屬等事情我一直想不明白,原來根本就已經想錯了。”

    “三國誌言,權借荊州數郡之地與劉備,晉書地理誌言,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屬分荊州。”

    “赤壁之戰前後,昭烈帝為東吳附庸,戰後,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後方才獨立。”

    趙構笑道,“正是如此!”

    眾人盡皆興高采烈的討論著,這些事情不說謎團,但是從記載中的確有諸多混亂之處,正使也好、地方誌、人物傳也罷,很多無法對應,可按照趙構所說,隻要想通幾點,事情也就順理成章。

    眾人說笑間,已經行至碼頭之處。

    碼頭附近有一艘艘來往的船隻或停靠或離開,也有不少打著赤膊的漢子在搬運貨物。

    “那些收取銀錢的是什麽人?”趙構好奇問道。

    這來往船隻需要搬卸貨物,碼頭上有人收錢,隨後有壯丁上前搬運。

    “額……應屬漕司之人吧。”薛季宣答到。

    “漕司吏員?”

    “這個……應該是漕司所屬之外人員,並非漕司吏員。漕司掌管甚多,所以漕運之事不僅有官船還有大量上船,年來日久,這些商船逐漸增多,便是也起社拉幫結派……”講了兩句,薛季宣陡然止住話語,這事兒可不是自己能說的。

    “接著講!”趙構皺了皺眉頭。

    薛季宣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自己多嘴幹什麽?自己多大的本事,能得罪漕司那些人?

    趙構催問,他隻能苦笑著繼續回答,“這些漕運商船人數眾多,占據各個碼頭,朝廷征用的時候為朝廷運送糧米,不需要的時候,便是靠碼頭為生。”

    “這種事情,不該是由總領所管轄麽?”趙構再問。

    薛季宣隻覺自己要遭殃,猶豫答到,“臣……我……對於漕司與總領所之事,我並不清楚,應該是二司之間已有約定吧。”

    趙構冷哼一聲,不過也不再問。

    這事兒涉及的很多,也很大,一個知縣不知道也不算意外。

    漕司關乎漕運,實際上也就是之前轉運使職位的替代品,運輸糧米或者各地稅賦等物事,對於一個朝廷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是集全國之力養一城,自秦漢盡皆如此。

    就比如當年開鑿鄭國渠,包括楊廣開鑿大運河,實際上都是為了解決全國往都城運糧的問題。

    都城不僅是朝廷所在,也是人口匯聚之地,就如同開封,有百萬人口,憑一地怎麽能養得起?所以就需要從全國各處運糧。

    每年最多的時候,需要從各地運送糧米七八百萬石。

    為了保證運輸不出現問題,便是有了轉運使的職位,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轉運司職責大漲。(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