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仲宣樓
字數:3516 加入書籤
戰爭的勝利,從來不是依靠軍備和武器,他麾下的武士,有很多都是平氏訓練出來的精銳勇士,哪怕沒有對方的兵刃,同樣能夠戰而勝之。
隨後,平忠盛下令:衝鋒!
不錯,數千武士在劉子羽呆滯的視線中,咿咿呀呀毫無章法的朝著他麾下兵馬衝了過來。
劉子羽此刻感覺到,自己太高看這個所謂的倭國了。
島國終歸是一個島國罷了,最多也就是比那些蠻夷差不多,甚至還是未曾開化的蠻夷,指望他們跟大宋兵馬有來有回的打一場,這不是難為人家麽?別說是蟠龍軍,就算是一支流民兵馬,麵對同等數量的武士估計也能不生不敗。
這個時期的武士與後世大名時期的武士還差很多,倭國的確有了冶金技術,不過還處於很原始的階段,所以,製式裝備基本上還無法實現。
為什麽傳說中的忍著使用的都是小飛鏢之類的玩意兒?因為打造武士刀已經是倭國的冶煉巔峰。
更多的,隻能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武器’來作戰。
至於甲胄,倭國倒是也有,可普及率同樣很低。
說白了,這所謂的武士,不過是從農奴之中挑選出一些比較強壯的進行武裝,平時還需要去種地,需要了則是作為武士來打仗,這樣的兵馬,如果你非要吹噓有什麽玄妙或者有什麽武士精神,那不是傻子就是扯淡。
武士的發展是幕府和大名時期開始,尤其是隨著戰爭的增多,武士才越來越正規,訓練也越來越強,而如今平安時代的武士是屬於初期,他們的根本身份還是農奴。
劉子羽也百無聊賴的擺了擺手,“步卒列陣對敵,左右兩翼兵馬合圍,另騎兵繞後準備截殺。”
對付這樣的兵馬,還需要什麽謀劃?就算是直接讓麾下提刀上去砍都輸不了。
隨後,散亂的幾千武士便是撞在大宋的軍陣之上。
大宋的步兵軍陣能不能擋住重騎兵的衝擊是個未知數,但是,擋住這些沒有什麽裝備的武士,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砰砰砰!
噗噗噗!
倭國武士一層層撞到在大盾上,可是大宋軍陣不動如山,後方的長槍兵冷漠的將手中長槍順著盾牌的空隙刺出、後撤!武士的屍體一層層倒地,大宋一方,根本沒破防,這本就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
隨著大宋兩翼兵馬合圍,平忠盛慌了,為什麽跟自己想想的不一樣?這些宋軍也沒什麽戰法,怎麽自己人就突然間死了這麽多?對方為什麽能毫發無傷的推進?
到底是哪兒錯了?
僅僅半個時辰,倭國的武士死傷達到了三千餘眾!
大宋兵卒也沒什麽留情的意思,軍陣直接橫掃,後方的兵卒直接補刀。
平忠盛麻了,哪怕打個勢均力敵也行,可現在,自己引以為榮的武士在對方手中,連兔子都算不上,畢竟,兔子急了還能咬人呢,可現在,自己的武士竟然充不進對方的陣形?
這大宋竟然這麽厲害?那自己還怎麽征伐中原?
跑!
這是平忠盛唯一留下的念頭,眼看更多的兵馬就要圍上來了,再不跑,自己的小命也要留在這裏了。
他也管不了別人,直接帶上幾個親信轉頭就跑,同時,倭國武士也沒什麽死戰不退的精神,直接就崩了,麵對大宋的殺戮機器,他們失去了再戰的勇氣,直接四散而走。
後方的騎兵見到倭國人潰敗,直接引兵追殺!
從正午直接廝殺到日落,倭國武士死傷將近五千,智之用趁機抓了一些俘虜補充道自己的麾下,同時,平氏一族的首領平忠盛,也不知道被哪個小兵一刀給砍了,倭國的這一次反擊直接宣告失敗。
戰後,劉子羽前往與康履商議一番,而後,劉子羽親率三千兵馬,一路向著平安京而行。
既然是震懾,那就震懾到底,讓倭國人知道,誰是不可招惹的,以後如果老實的給大宋當狗,那還有一條生路,否則的話,大宋想要滅絕倭國,也並非做不到。
消息傳到平安京,藤原賴長大喜,要知道,倭國比不得中原,八千武士對於倭國來說,絕對是一股極為強橫的力量,就算是朝廷想要匯聚這麽多兵馬也絕對無比困難,現在平氏被滅了大半,還損傷了如此多的武士,法皇還有什麽倚仗?
他也得到了康履遣人送來的書信,於是藤原賴長已經暗中開始準備,隻要大宋的兵馬抵達平安京,他就帶著天皇去迎接並且表示忠誠,而後,借著大宋兵馬的威懾,直接將法皇流放!
法皇同樣也得知了平忠盛戰敗被殺的消息,他唯一的感覺便是難以置信,自己匯聚重兵,怎麽可能敗給大宋呢?難道,大宋的兵馬真的是天兵天將不成?這完全不合常理啊。
可是,不管是不是符合常理,現在他都需要麵對這個結果。
大宋兵馬很快就要殺過來,他到底以怎樣的姿勢去跪拜,才能夠消除大宋對他的敵視,畢竟,上次大宋使者前來,自己可是很硬氣的……
襄陽城!
在東南角的城牆上,有一座角樓,名‘仲宣樓’。
原本,這裏是一座用來了望的軍事樓,不過後來則是改稱觀景樓。
東漢末年時期,雖然各地紛亂,不過劉表定荊州之後,荊州相對穩定了許多,大批文人誌士前往襄陽一帶投奔劉表,其中王粲也是其中之一,王粲出身望族,其曾祖、祖父盡皆位列三公,他父親也在大將軍王進府上做長史。
所以,王粲得到了極好的幼年培養。
後來與曹植等人並稱建安七子,甚至,在一些人的推崇下,讚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不過,這一次他投奔劉表,並沒有因為同鄉、世交的緣故得到重用,所以,其在襄陽懷才不遇鬱鬱不得誌,其就在這裏,寫下了大名鼎鼎的《登樓賦》。
這座角樓因王粲而盛名,隨後因為王粲的字是仲宣,後人便是將這樓改稱‘仲宣樓’。(www.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