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漢台

字數:3547   加入書籤

A+A-




    命人上了膳食,趙構吃用幾口便是問道,“什麽時辰了,還未曾開船麽?”

    嶽孝娥噗嗤一笑,“陛下,此刻已經是過了午時,半個時辰前,前方便已經回話,已經抵達興元府碼頭,興元府知府劉錫、利州東路兵馬鈐轄王德等人,已經在碼頭侯旨。”

    “周大人等人已經先行下船,阿貴告知諸位大人稍待,陛下遠行疲乏,稍後下船。”

    趙構微微一愣,自己這睡了一覺,竟是已經從洋州到了興元府?不過兩地距離也並不遠,隻有百餘裏,半日功夫、大船快行,也的確是夠了。

    “那好,等用完了,咱們也下船,這幾日一直在船上,也著實有些疲憊,到了興元府咱們駐蹕幾日,好好歇一歇再說。”

    又過了半個時辰時間,趙構一眾人用膳完,隨後便是走出船艙下船。

    “臣……恭迎陛下。”

    趙構看著為首的劉錫、王德二人說到,“朕連日在船上,一路前來倒是疲憊,所以睡的晚了一些,倒是讓你們等的久了。”

    劉錫上前說到,“陛下巡幸萬裏,不以自身疲憊為重,反是安民心、定社稷,臣莫說是等半個時辰,便是等三年五載,也心甘情願。”

    “哈哈哈!”趙構大笑著走下船來,“走吧,既然到了,咱們就先行入城,朕也想著在興元府多留幾日,正好看看這漢中之地。”

    一行人上轎、上馬,浩浩蕩蕩前往興元府城內。

    約莫行了半個多時辰時間,隊伍總算是止住腳步。

    趙構下了步輦,劉錫上前說到,“陛下,前方不遠便是衙署之地,而這裏便是臣給陛下準備的行宮所在。”

    趙構溜達了幾步,四處觀瞧片刻,“此乃是漢台故地?”

    “陛下聖明。”劉錫笑道,“想當年楚漢爭霸,漢王劉邦退走漢中,在此駐蹕期間曾建過一些宮殿,隻不過如今風吹雨打千餘年,那些宮殿卻是早已經消失不見,這漢中乃是當年大漢一朝龍興之地,陛下時常提及,要效仿漢唐打造我大宋之盛世。”

    “對此,臣一直牢記心中。因此,臣聞陛下出臨安巡幸西土,便是擅自決定,為陛下修築行宮,以供陛下駐蹕。”

    “不過陛下請放心,這修繕行宮所用錢糧,盡皆是臣從府庫之中調撥,不夠之處臣已經上稟朝廷,由朝廷暫借一些,並未傷及百姓,而且其征召壯丁,臣也按照朝廷的旨意給與了工錢。”

    “畢竟,陛下仁愛之心眾所周知,臣也不敢為此牽累百姓。”

    趙構笑了笑,遙望這座小丘之上嶄新的宮殿,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是他出臨安巡幸,第一個為他修建行宮的地方,要說這錢花的的確沒什麽意義,畢竟,他趙構一共也未必能住幾天,可很顯然,他心中對此還是極為歡喜的。

    雖然這是劉錫的拍馬屁之舉,可也說明人家對自己這個皇帝的敬重不是。

    “不錯,在高祖當年駐蹕之地修繕行宮,朕很喜歡!周三畏,之後傳旨錢穀,這筆錢不必興元府來出,讓他從封樁庫中調撥,朕的行宮,沒有讓地方花銀子的道理。”

    “陛下!”劉錫再度上前,“臣鬥膽,請陛下收回成命。”

    “如今利州東路大治、興元府大治,這盡皆是陛下之威德,興元府境內數十萬百姓盡皆感念陛下隆恩,臣以府銀修繕此行宮,不僅是臣之心,也是興元府上下數百官吏之心,更是興元府數十萬百姓之心。”

    “人言帝當為君父,百姓為子,父教養百姓,子如何不能供養君父。請陛下,請君父,收下興元府數十萬百姓一片孝心。”

    趙構聞言,哈哈大笑,要不說這當官兒也是有區別的呢,看看人家劉錫這話說的,自己心中舒服不說,也顏麵有光。

    “好,好好好!既如此,那朕便收下。”

    “周三畏,擬旨!”

    “朕巡幸興元府,深體百姓之心,特免除興元府一應稅賦一年!”

    “臣,代興元府百姓,拜謝陛下隆恩。”劉錫當即大禮參拜。

    他就知道,這筆生意陪不了,總之這銀子也不是自己的,而且也不是百姓的,隻要陛下高興,那自己得利、百姓得利,這便是最好的結果。

    什麽奸臣、忠臣,什麽光明正大亦或陰私手段,隻要能夠讓百姓得利,便是政績便是好官。

    府庫中的銀子再多,對百姓的生活有什麽影響嗎?還是說,朝廷會分潤給百姓,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花在皇帝身上,讓皇帝歡喜了,百姓卻有可能得到實惠。

    “陛下,請!”

    “走,咱們便看一看這漢之故地。”

    眾人拾級而上,這土丘並不高,約莫隻有三四十丈上下,須臾,便是到了正門之處。

    整個圍牆以及大門盡皆呈紅色,牆外有蒼鬆翠柏聳立,從門外向內觀瞧,可以見到裏邊大殿層疊而高聳。

    “臣效仿漢宮,所以大多用紅色……”劉錫一邊引路,一邊給趙構講解。

    按照五行說來講,秦屬水德,所以秦朝建立後,其宮殿主色調,包括軍服、軍旗之類,很多以黑色為主。

    劉邦自稱是赤帝之子,所以從到了漢中自立為漢王以後,基本上是以紅色為主。

    其實在秦漢包括之前,國家基調的顏色是比較混亂的,而且並非是單一的。

    比如殷商時期,主要是白牆紅柱子,裝飾和色調主要以絲織品以及五彩斑斕的帷幔為主,基本上比較隨意,也沒什麽相應的規定,因為在這個時期,圖騰崇拜還存在,所以一些不同圖騰雜糅之後本身就很複雜,顏色的使用同樣是如此。

    到了周朝,顏色就有一定的製度了。

    青、紅、黃、白、黑被規定為正色,因為周朝的宮殿,台基、柱子之類是以紅色基調為主,所以後世延續下來,紅牆也就成了主基調。

    春秋的顏色與周朝一脈相承,不過增加了諸如護欄、柱頭、彩繪之類的裝飾,使得宮殿的形式更為豐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