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古今醫學(十)

字數:6994   加入書籤

A+A-




    【在古代,乳腺癌甚還有一個惡名——“妒乳”,這個名字好像是在說此病就是源於婦人的妒忌,但是早在金元時期,已有名醫認識到了惡劣的家庭環境和公婆丈夫的虐待能夠讓女性患上乳腺疾病,而非民間偏見所認為的妒忌。

    古代的男性很喜歡給女性扣帽子,而他們在對女性產生偏見的同時,也會很容易忽視自己身上的疾病,反過來就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男性很少麵對家庭內部的打壓,但他們也會被上司打壓,會被師長偏心忽視,會多年鬱鬱不得誌,這些事同樣會導致胸口發悶,而這就可能是乳腺類疾病或者是心髒類疾病。】

    原本還對天幕說法有所不滿地人,一聽說會忽視自身的健康,立刻緊張起來,暗自回想起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症狀。

    “糟了,這個什麽癌都有什麽症狀來著?”他本以為這病就與婦人的妒忌和不賢有關,就沒認真去看,沒想到這居然真的關係到自己!

    “完了完了,我也覺得胸口悶,不會是氣出病了吧?”他可不就是懷才不遇嗎?老師偏心不好好教導他,父母管束的太過嚴格,總是讓他學習,給他管出病了!反正不是他自己的錯!

    “算了算了,雖然胸口疼,但也不一定就是這個病,沒準是心髒病呢!”

    “那不是更嚴重嗎!心疾是會死人的吧!”

    聰明人已經開始想著附近的大夫哪個更靠譜了,等天幕放完就去找對方看看。

    【四大家都有針對乳腺癌的不同治療手段,劉完素以苦寒泄火,使用積氣丹,瀉火熱,調陰陽;張從正以針刺、艾灸、熏蒸、推拿、導引等汗法扶助正氣,調和陰陽;李東垣創立脾胃論;朱丹溪更注重早期治療】

    看著天幕上再次出現的藥方,不同時空下的中醫瘋狂抄書,抄到手腕發抖也不敢停下。

    金元以前的朝代,大臣們都能看出這些藥方的重要性,也開始幫忙抄書,各個皇帝直接下令一人抄一個醫家的理論,這樣最後匯總不至於漏下。

    【當然,元朝太過短暫,元朝末年,三皇廟建立起來之後缺乏必要的管理與維護,地方上的吏治**,也讓醫學教育無法得到好的引導。

    於是,地方上開始庸醫橫行、假藥泛濫,甚至成為了元朝文學作品創作的主要話題。

    而庸醫泛濫的後果之一,就是百姓對醫生失去了信任,很多百姓寧願撿起曾經的巫術,寧願看人跳大神,也不再相信醫生。】

    這事得多差,才能讓人信巫啊!

    百姓雖然迷信,但涉及到生命大家還是很認真的,除非是大夫實在治不好或者家裏沒錢看大夫,才會死馬當成活馬醫。

    【但是,正經的元朝大夫醫術是非常高超的,就連接受了醫學教育的蒙古大夫醫術也不差。

    而且蒙古大夫的獸醫技術相當高,成吉思汗大軍席卷亞歐大陸時,蒙古大軍的隨軍獸醫學習了各國的獸醫技術,還招募或者俘虜外國獸醫為己用。

    這些技術的傳授才是蒙古的至寶,即使元朝覆滅,這些技術依然流傳在草原上。

    由此可見蒙元的醫學發展並不差,依然有很多厲害之處。】

    蒙元的醫者們瘋狂點頭,對呀對呀,都是那些人的汙蔑呀!還好天幕為他們正名了!

    【到了明朝,大家可能第一反應就是“藥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女醫談允賢和《女醫雜言》,知道的多的人可能會知道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和《救荒本草》《普濟方》。

    那麽像這樣從皇室到民間,貴族到平民,男性到女性都有醫學代表人物的朝代,一定會像前朝一樣很重視醫學吧?】

    朱橚:嘻嘻,我被天幕誇了。

    朱元璋:“大明自然也有重視醫學,朕也設立了太醫院和各地的醫學校呢!”

    【很遺憾,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到了明清開始沒落,當然這裏的沒落主要指的是官醫,醫學發展在民間依然向前走。

    明朝官醫的不作為反向推動了民間的醫學發展向前,清朝官醫更是拉垮,道光皇帝甚至廢除了針灸,搞得後來的針灸要靠民間的大夫來傳承。】

    朱元璋:“……”大明居然比不過蠻子?還比不過宋?

    康熙:“……”他的哪個後代,這!麽!天!才!

    【明清時期是華夏古代民間醫生和民間醫療蓬勃發展的階段,民醫數量不斷增加,質量自然就呈魚龍混雜之勢。

    當然,明朝的教育也有難得可貴的一麵,或許是因為朱元璋出身於底層,所以他的教育推廣非常的貼近基層,已經接近我們的現代水平了。

    朱元璋設立的社學,建於各州縣的鄉裏之中,是華夏封建社會裏最深入基層的地方性教學機構,也是明朝教育體製的重要一環。

    社學與州縣的儒學直接掛鉤,小孩子不問階層,皆可入讀,可以說是第一次全民普及教育的嚐試,也讓大明的識字率要高出前朝許多。

    而在醫學機構上,朱元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府設立醫學正科,州設立醫學典科,縣設立醫學訓科。

    醫學校依然設立十三科,入門教育開設《素問》《難經》《神農本草經》等為必修課程,再根據不同分科加修專業課程。

    因為明朝還沿用了元朝的戶籍製度,醫官或者醫生被列為特殊的世襲職業加以管理,因此醫戶的子弟必須依例入院學習,這位醫學的繼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樣也有限製。】

    “朕就說,朕分明很重視醫術!”朱元璋貧民出身,他知道看病求醫的苦,為了讓民間有更多可靠的醫者,他明明就在努力地普及基礎教育和醫學教育。

    天幕說到他的優點,朱元璋才好受了點。

    【我國古代的醫學傳承模式包括官辦教育和民間教育,官辦教育是指由朝廷創辦的多種教育機構,比如唐朝的太醫署。民間教育指的是民間的醫學傳承,比如家傳,師承。

    在明朝以前,各個朝代的醫學教育都是以官辦為主,民間教育為輔的,但是明清時期官辦醫學教育的逐步衰落使得民間的醫學教育的發展逐步興盛起來。

    朱元璋還取消了出版稅,發達的印刷業為民間醫學的普及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醫學教育也出了許多經典醫書。

    除了一些經典醫書,明朝還有了更多的醫學入門書籍,例如劉純的《醫經小學》、徐春甫的《醫學捷徑》、翟良的《醫學啟蒙匯編》、高銘的《醫學指南》……

    而且明清還出現了華夏古代的第一個書院式醫學教育機構——侶山堂。

    明朝的醫戶製度讓醫學得以更好的傳承,但也讓明朝缺少宗師級的醫者。張誌聰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便召集同行商議打破現下醫學的一潭死水,互相交流以學習新的醫學知識,建立了一所書院——侶山堂。】

    “這也能被後世銘記?”

    “那我們也行啊!”

    明朝的醫者沸騰起來,互相交流醫學,自家的本事給出去,自己也能學到別家的知識,還能被後世記住,有個“第一”的名頭,這不是穩賺不賠的大好事嗎?

    另一邊的張誌聰也被夥伴們圍了起來,“誌聰,快,我們先把侶山堂的名給定下來,咱們的榮譽可不能給人搶了!”

    “對對對,咱們先定下來,其他的東西慢慢改也來得及!”

    【除了書籍和書院,明清時期還出現了華夏醫學史上首個醫學團體 “一體堂宅仁醫會”和首部中醫雜《吳醫匯講》。

    “一體堂宅仁醫會”是徐春甫在直隸順天府創辦的,他在習醫過程中,發現古今醫書典籍浩瀚,以往印刷術不發達時隻能手抄,容易出錯,所以對前人醫著校正、歸納整理數十年,最終編成醫書《古今醫統大全》。

    這本書概括了明代以前的重要醫學典籍和醫學成就,影響深遠。至今醫界仍公認《古今醫統大全》是一部“融古通今、博大精深的煌煌巨著”,將它列為華夏醫學史上十大醫學全書。】

    徐春甫沒想到自己創辦的仁醫會會受到這樣的讚揚,更沒想到自己的書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他現在很高興,他做的事,他整理的書,能被後人看見,能被後人認可。

    【而《吳醫匯講》是乾隆年間唐大烈創辦的,“凡屬醫門佳話,發前人所未發,可以益人學問者,不拘內外女幼各科,無不輯入。”

    唐大烈主張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反對門戶之見,不同學術觀點,隻要言之有理都可以采用刊出。

    因此《吳醫匯講》欄目豐富,不僅有內、外、婦、兒各科,還有經典著作的注解闡發、學術理論的爭鳴探討,保守派與革新派的交流更加頻繁,整個江浙一帶的名醫都在積極投稿,帶動了當地的醫學交流和發展,同時也開創了華夏醫學雜誌的先驅,非常先進。】

    天幕如此誇獎,江浙地區都熱鬧起來,唐大烈認為自己不負初心,江浙名醫也很是歡喜,這不僅是唐大烈的榮譽,也是整個江浙地區的榮譽!

    “這個醫學雜誌不錯,我們不缺紙,我們也可以學。” 在不缺紙和名醫的唐宋元,統治者們都很是心動,反正他們也不缺紙張和印刷,搞個醫學雜誌也不費勁。

    命令傳達下去,朝臣們也是十分積極,又不需要自己鑽研,就是動動嘴的事兒。醫學發達了,也有助於自己健康長壽,誰會跟自己壽命過不去呢!

    可秦漢的帝王大臣們倒是唉聲歎氣的,好東西太多了,可他們卻缺少一樣東西——紙!

    “紙可真是個好東西,這個印刷術也是好東西。”

    這個印刷術一聽名字就能大致想明白原理,可這個紙又是怎麽製作的?

    其實紙張和印刷術研究出來了,在這件事上也沒什麽幫助,畢竟這個時期的知識都被貴族壟斷,民間的識字率不高,醫學教育也沒有普及,分科不夠細致,名醫更是沒有。

    就算有了紙,也得先傳播知識,普及教育,而不是搞什麽醫學雜誌。

    “慢慢來,大秦還有醫家。”大秦的醫家還有完整的傳承,本來大秦的醫術就是七國之中最厲害的,再加上天幕傳播的醫學知識,他們隻會更加進步,這些已經夠了,有些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現在對於明朝的滅亡有很多說法,什麽亡於黨爭,什麽亡於宗室,什麽亡於經濟危機,什麽亡於氣候劇變,什麽亡於鼠疫……大明亡於什麽爭論不休,但是話說回來這些條件聚在一起,想不亡國也很難了,就是朱元璋降世也搞不了啊。】

    朱元璋聞言眼前一黑,大明怎麽會有這麽多問題!

    【和醫學沒關係的我們就不提了,直接說說鼠疫,複旦大學曆史教授李玉尚曾經說過:“羅馬亡於瘧疾,埃及亡於血吸蟲病,中國也有金、明兩個朝代亡於鼠疫。”

    明末開始華夏進入小冰河期,曆史學家考證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冷的時期。

    氣候的劇變讓明朝天災不斷,崇禎年間旱災、蝗災基本不斷,糧食減產帶來了饑荒,饑荒又會帶來流民,人畜死亡就會引起瘟疫。瘟疫再隨著流民到達其他地區,最後引發了全國性的大型流行性鼠疫。

    而古代的“瘟疫學”第一人吳有性就誕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

    當瘟疫全國性流行時,許多大夫都使用治療傷寒的法子去治療瘟疫,可與以往完全不同,這一次的瘟疫是鼠疫,因此這些治療方法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

    吳有性深入災區,最後發現了鼠疫與以往瘟疫的不同之處,推翻舊法,稱“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

    吳有性根據自己在疫區中的治疫經驗,著成第一部疫病學專著——《瘟疫論》,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疫病學專著,開創了華夏傳染病防治的先河,也開創了世界傳染病的偉大創舉。

    在此書中,吳有性確認鬁氣經口鼻傳播,而且鬁氣的盛行和地區、氣候等有著密切關係。

    不僅如此,他還有了了“病毒潛伏期” “種屬免疫”這些在現代醫學之中是常識,但在當時堪稱異類的發現。】

    清代的陳修園臉色刷一下就白了,他一直覺得吳有性的《瘟疫論》是嘩眾取寵,沒想到小醜竟是他自己!

    想想自己曾經做出的評價,“創異說以欺人,切不可隨波逐流”,陳修園的臉色更是差了幾分,今日這天幕這般誇獎吳有性,就是在狠狠的打他的巴掌,還不知道日後其他同行會怎麽看他。(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