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明朝——堡宗二三事(三)

字數:5481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頓時就是眼前一黑,這樣的蠢貨真的是他的子孫後輩嗎?

    他也好,老四也好,都是極會打仗的,對戰爭的敏感度一點都沒傳給這個孩子嗎?

    人家都把你圍在那裏了,眼看著就能得到最甜美的果實了,為什麽要撤軍啊!

    消耗糧草於時間,就為了哄你朱祁鎮開心?

    永樂時期

    朱棣盯著朱高熾,難道那個孩子隨了老大?

    這也不對啊!老大雖然不善打仗,但是對戰爭的決策還是很到位的,可沒有這麽廢物啊!

    朱高熾被盯得不自在極了,這個孫子……是真的不行啊!

    宣宗時期

    朱瞻基也很是無奈,之前的時候,雖然他也很是惱怒太子的而不爭氣舉動,但他還是不想逼死自己的兒子。

    所以他從天幕中得知了太子的荒唐事後,還是寄希望於大臣們能夠接受還沒犯錯的太子。

    但是天幕現在展示出的未來中,太子的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荒唐了,別說大臣們與太子之間生了嫌隙,就是他自己,也無法直視這樣的兒子。

    【明軍在這樣的移動中難以保持防禦的陣型,混亂就這樣產生了。

    在一邊埋伏的瓦剌軍趁機殺出,本來就已經失去了控製的明軍更加慌亂,士兵們根本無法組織有效地抵抗,此後便是瓦剌騎兵一邊倒的屠殺。

    《古穰雜錄》中說: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分之一。

    而跟隨的那些大臣呢?包括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內閣學士曹鼐在內的數十位朝廷重臣皆陣亡。

    可他們本來是不用死的啊!】

    “如果沒有這個神經拖後腿,就是輸了也不會這麽慘”

    “就我這種一點不懂軍事的人,都知道這事的離譜程度”

    永樂年間

    朱棣憋著對朱祁鎮的火氣,還得去想辦法安撫著張輔。

    張玉張輔這對父子本就是他的功臣,張玉死於靖難,他兒子卻要在七十多歲的時候陪自己不成器的曾孫子上戰場,最後死於非命。

    即使是他,那也是會愧疚的啊!

    景泰年間

    朱祁鎮呆呆地看著天幕,腦海中回蕩的是那句“他們本來是不用死的”,眼眶通紅。

    是啊,如果不是因為自己,那些其實都不用死的。

    天幕說的不過是紙上記載的一個個文字,可於他而言,那些都是他朱祁鎮真真切切認識的人啊!

    他難道是真的不愧疚嗎?他也是愧疚的啊!

    但是事已至此,他能有什麽辦法?他隻是做錯了決定啊,總不能真的讓他去為他們償命吧!

    斯人已逝,他作為生者更應該好好的活著啊!他不能讓那些為他而死的將士白死啊!

    【當然這些人裏也是有些幸運兒的,比如鎮遠侯顧興祖、建平伯高遠福、禮部左侍郎楊善、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等人僥幸逃了出來。

    隻有太監喜寧投降了瓦剌,還將明朝內部的虛實情況全部供了出來。

    唯一的好處,就是最起碼王振死了。】

    “喜寧?”朱瞻基示意人去找宮中有沒有這個名字,這個人也得死!

    但是太子他人呢?死了?逃了?怎樣都好,隻要別被抓到北麵去就行。

    【不過說起王振的死因,也是很有些東西的。

    一說是亂軍之中,護衛將軍樊忠見到明軍慘死的景象,壓抑已久的怒火轟然爆發,舉起鐵錘當場將王振王振砸死。

    但是呢,根據朱祁鎮自己的回憶,王振是因為自責自己讓明軍戰敗,所以引刀自刎的。】

    宣宗時期

    朱瞻基:淦!

    “太子怎麽還沒到!”

    看著小太監戰戰兢兢的跑出去找,他努力的平複著心緒,不行不行,自己這個時候可不能出事!

    景泰年間

    朱祁鈺無奈:“朕就知道。”

    他這個皇兄到底還是複辟了!是誰幫了他呢?那些不滿於她的大臣,還有後宮的皇太後!

    既然自己先得知了消息,難就怪不得他先動手嘍!

    【而朱祁鎮自然就被瓦拉大軍抓住了!】

    抓!住!了!短短幾個字在朱元璋耳邊回蕩,他氣的將杯子摔在地上!

    天知道他有多瞧不起宋朝那幾個窩囊貨,可是沒想到啊!他朱元璋的子孫裏竟然也出了這麽個貨色!

    永樂年間

    朱棣此時也是無話可說了,這可是一口氣打包走了大半個朝堂啊!

    這個清空朝堂的能力,細數前麵幾個漢人王朝,就算是徽欽,恐怕也是比不上的吧!

    “老大,你說,”朱棣不確信地問道:“這個朱祁鎮真的是咱們老朱家的孩子嗎?”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有歹人偷偷潛入皇宮,用瓦剌血脈換走了皇子?朱棣現在是真的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大!

    宣宗時期

    朱瓊真痛苦地閉上了眼。

    皇帝帶走的軍士應該是那時能征調的最精銳的部隊了,這樣的軍隊都被吃掉了,瓦剌會知足嗎?

    他們會不會繼續向前?那麽北京怎麽辦?還能保住嗎?

    【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兵敗被俘,京師精銳就此覆滅,消息傳回來後,京中人心惶惶,朝中謹慎的官員亂成了一鍋粥。

    畢竟跟著皇帝走的精銳都打不過瓦剌大軍,那麽北京剩下的那些兵卒肯定也不是瓦剌的對手啊!

    所以主張南遷的言論甚囂塵上。】

    朱元璋被氣得完全坐不住,來回踱步,看著地上跪著的太監都想要上去踹一腳。

    太氣人了!這些人居然動不動就想遷都!

    遷回南京要怎麽樣?難道要像宋朝那樣來個南明北明?一輩子都龜縮在南地?

    【這時候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反對,“言南遷者,可斬也!”

    京師是大明天下的根本,一旦動了,那麽就失去了一股子心氣兒,可能就會像是晉朝,宋朝那樣,一輩子待在南邊了。

    他的觀點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的讚同,才算打住了南遷的勢頭。

    監國的朱祁鈺也是順水推舟,大明就這樣進入了備戰狀態。】

    朱元璋這才舒了一口氣,雖然北京不是他選擇的京都,但是時移事易,那時候的北京所擔當的職責定是重要的。

    宣德年間

    朱瞻基眼睛一亮,哎呀,於謙是靠譜的!

    於謙是永樂年間的進士,當年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他任命於謙為禦史,讓他數落朱高煦的罪行,在於謙的聲色震厲下,朱高煦被罵得抬不起頭。

    而且在為官上,於謙也很是清明,有他和王直在,他是放心的。

    【於謙雖然暫代兵部尚書的職位,但是他是無法指揮軍隊的,所以朱祁玉專門下令,讓在京的各營將領受於謙節製,凡將士有違抗軍令者,於謙有先斬後奏之權。

    於是於謙順理成章的擔負起了北京保衛戰的指揮工作。

    他先是抽調多地軍隊,先到糧草重地通州取糧,再帶著糧草到北京,一口氣解決了兵員和糧草的問題。

    於謙還舉薦了被貶官的石亨為京師總兵官,範廣為京師副總兵官。

    一番緊鑼密鼓的調兵遣將之後,各地援軍日夜兼程趕赴北京,於謙也在不久後正式升任兵部尚書。】

    朱元璋點點頭,對,就這樣穩紮穩打,很好!

    這個於謙不錯!

    永樂年間

    在身邊人的提醒下,朱棣也是想起了於謙這麽個人,“這個於謙,居然還有這樣的才能!”

    人才啊!大明最是缺少人才了!

    朱棣已經琢磨著要不要把這個於謙調到身邊培養一番了。

    宣德年間

    朱祁鎮終於走進了大殿,朱瞻基還是先問出了自己的不解之處:“你出去打仗,帶那麽多文官幹嘛?”

    大臣們:“……”問得好,這也是我們想問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