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金庸小說局限
字數:4270 加入書籤
聽著高傳龍和杜雨一番武俠小說已經沒落的談話。
老吳的臉漸漸黑了下來。
高傳龍見狀,連忙道:“老吳!我隻是一家之言,不代表武俠小說已經徹底結束,隻是暫時沒落了。”
杜雨見高傳龍沒有強詞奪理,而是安撫老吳“受傷”的心。
他直言不諱道:“老吳!武俠小說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再寫也寫不過仙俠、玄幻小說了。”
老吳不敢苟同,不再膽怯,冷笑道:“龍哥剛才說了:不是武俠小說結束了,是因為寫武俠的天才凋零了。如果再出現一個寫武俠的天才,武俠肯定能再次振興起來的!”
杜雨嗬嗬道:“老吳!不是天才的問題,而是時代變了。就算再出現金庸這樣的武俠天才也無濟於事。我覺得金庸的武俠小說能不能流傳下去,都是一個未知數了。”
老吳聞言,臉色大變,一時無語。
高傳龍沒想到杜雨會跟老吳懟起來。
他追問道:“小杜!你覺得金庸小說無法流傳下去,是真話,還是氣話?”
杜雨看向高傳龍,認真道:“龍哥!我覺得金庸小說不會流行很久了。”
“哦!”高傳龍饒有興致道,“此話怎講?”
杜雨看了老吳一眼,侃侃而談:“實際上,金庸小說乃至整個武俠小說流派所麵臨的處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年輕一代,大多已不再沉浸於金庸構建的江湖世界。
這不僅是金庸小說的衰落,也是香港武俠小說乃至香港電影共同麵臨的命運,它們都不可避免地在大工業時代背景下失去了原有的土壤。
在金庸筆下,那些江湖大俠的愛恨情仇,如今看來,似乎與《古惑仔》中陳浩南、山雞等人的街頭鬥毆無異,不過是小打小鬧,卻被渲染得如同宇宙大戰般驚天動地。
這樣的設定,在當下這個追求實效與理性的時代,顯得尤為不合時宜。
或許在70、80年的那一代人的成長記憶中,金庸的小說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覺得,金庸所描繪的那個世界,或許並不存在會更好。
試想,你是願意生活在一個強大統一、工業發達、安全穩定的大國;
還是願意置身於一個分裂動蕩、朝綱不振、黑社會橫行的時代呢?
答案不言而喻。
金庸先生對於強大政權的態度,以及對於國家工業化和武力的看法,曾引發過不少爭議。
比如,當年某個元帥提出‘就算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造出來’的豪言壯語時,金庸卻發表了《要褲子不要核子》一文,以諷刺的口吻質疑核武器的必要性。
這或許源於他未曾經曆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也未參與我國的工業化建設。
在殖民地的環境下,他可能更容易沉浸在風花雪月之中,而無需為國家的獨立與自強而奮鬥。
但對我們而言,為了國家的未來,我們必須付出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換來今日的和平與繁榮。
金庸小說的套路往往遵循一種模式:中原漢人王朝總是衰微不堪,中央政權無能,高手多出自江湖而非朝堂。
在這個亂世中,朝廷軟弱,官府腐敗,官兵不敵強盜,政權無力對抗黑社會。
而那些所謂的正派人物,往往虛偽做作,而邪派高手則顯得光明磊落,令人向往。
這種設定,無疑迎合了一些自由主義者的幻想,他們反體製、反大政府,向往無序的個人自由。
此外,金庸小說中‘認賊作父’的情節也頗為常見。
主角往往對自己的出身、師長、父輩不認同,反而將外來者視為親人,這體現了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心理。
同時,這種設定也反映了東亞近代以來文化心理的一種投射——即自家的東西總是不如外來的。
這種心理在香港漫畫、日本動畫片中同樣存在,甚至在中國的一些商業電影中也能找到痕跡。
然而,今天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庸小說在大陸風靡一時的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電影、電視劇、日本動漫大行其道的時候。
那時,我們正處於一個缺乏自信的時代,因此更容易被這些外來文化所吸引。
但如今,隨著國家的崛起和民族的複興,我們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也逐漸減少。
武俠小說之所以逐漸失去生命力,是因為它們構建的世界過於理想化,與現實脫節。
在武俠小說中,整個世界都圍繞著主角運轉,他可以成長、變強、頓悟、超脫。
但現實世界卻並非如此簡單,個人的進步並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而那些所謂的絕世武功,雖然能讓主角以一敵百,但在麵對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卻往往束手無策。
相比之下,我國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工農子弟,是勤勞智慧的人民。
他們沒有絕世武功,但他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民族的脊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英雄的事跡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來源於團結和組織起來的人民,而不是個人的超凡脫俗。
如今,金庸小說已經不再是年輕一代的熱門話題,甚至很多人連郭靖、楊過、張無忌等名字都不再熟悉。
相反,他們更關注的是國家的軍事裝備、科技成就和國際地位。
時代真的變了!老吳!”
老吳認真傾聽杜雨的每一個字,臉色漸漸緩和過來。
杜雨話音剛落,老吳就緩緩吐出幾個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杜雨聞言一怔。
老吳繼續道:“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堅守襄陽,麵對強敵毫不退縮,以保衛國家和百姓為己任,他的俠義行為正是‘為國為民’的最好寫照。
他不僅在武功上追求卓越,更在品德上樹立了典範,展現了真正的俠之大者風範。
同樣,《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盡管身世坎坷,飽受誤解,但他始終心懷天下,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惜犧牲自我,阻止了一場可能引發大規模戰亂的陰謀。
他的選擇和行為,深刻體現了‘俠之大者’的擔當與胸懷。
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不僅僅局限於個人的英勇善戰,更重要的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奉獻。
這些俠客們往往麵臨著生死抉擇,但他們總能堅守正義,為了更大的利益而犧牲小我。
他們的行為超越了個人恩怨,上升到了為國為民的高度。
金庸小說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深刻詮釋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精神。
這種精神不僅激勵著讀者追求個人的武術精進,更引導著人們關注社會、心係國家,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真正俠客。
龍哥!你倒是說說,金庸小說能流傳下去嗎?”
喜歡這裏有一個超級寫作係統請大家收藏:()這裏有一個超級寫作係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