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晉王朱求桂
字數:5294 加入書籤
過了風陵渡沿著中條山脈一路向東,路過蒲州的鸛雀樓。
不過鸛雀樓隻剩下一個遺址,早在金元戰爭的時候就被焚毀了。
“方正化,大唐時期這鸛雀樓也文人吟詩作對的好地方,回頭你安排魏忠賢,看看無有可能重建鸛雀樓。
這些木雕木建都是我漢人先賢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可以重建的話讓魏忠賢召集木匠著手重建,工匠的月錢不得克扣。
所有的圖紙和工匠的工藝都要做到完整記錄。”
“老奴遵旨!”
朱由校這是想一出是一出,這是提前幾百年開始文物保護了。
雖然浪費銀子,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蒲州的經濟發展,增加百姓的收入。
過了鸛雀樓隊伍一路向西一天時間到達解州。
朱由校親自去關帝廟祭拜了一下武祖關聖。
關聖在民間有一定的流傳度,但是以遠沒後世那麽風靡。
更多明人眼裏更敬重嶽飛嶽王爺。
可惜嶽飛打的金遼都是關外異族。
滿清執政後大力宣傳關聖,詆毀打壓嶽王爺,這才讓關聖在民間的影響力日益劇增。
解州鹽池就在中條山腳,朝廷全權接手鹽池,魏忠賢已經在幾處山穀裏修建了鹽場。
其中有一座山穀裏專門劃分為軍工廠,專門製作火藥。
孫傳庭之前在這裏安排了7萬多陝西流民,加上從渭南送過來的流民,這裏單獨陝西流民就有十萬。
這些流民全部住在在山腳開挖的窯洞裏。
本地也有鹽農靠撈鹽為生,經過半年的發展這裏日產鹽超過2000石。
朱由校今年打壓鹽價的目標應該能實現。
海洲鹽池騎馬走一圈100多裏,不愧是這個時期華夏內陸第一大鹽湖。
夏產鹽冬產硝是這個鹽湖的特色。
朱由校不懂其中的原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裏可以為火器製作提供大量的硝,僅僅冬天這幾個月軍工廠那邊就囤積了數十噸的提煉硝。
“盧愛卿,這裏以後就是軍事禁地,你操練將士的時候記得保密培訓。
除了工廠的工人,任何外人不得隨意踏入山腳的那些工廠。
這些關乎到朕能不能讓百姓吃上平價的精鹽和軍隊能不能都配備比手榴彈更強的火器。”
“臣遵旨!”
“呂梁朔州那邊的煤礦、鐵礦也要看緊了,如果有當地藩王、官員、鄉紳試圖強取豪奪,你告知當地錦衣衛。
朕讓錦衣衛幫你你處理這些麻煩,你手底下的天雄軍切記不可直接參與衝突。
以免到時候為朝臣留下攻擊你的把柄。”
“臣謹記陛下旨意。”
“臣回頭會給你補一批戰馬,會從土默特部挑選一批經驗老道的騎兵協助你操練。
以你的才能以後會有重用你的時候。”
“臣定不負陛下所望,安心操練將士,將來為陛下征戰沙場。”
“朕相信你!”
朱由校視察完鹽湖開始北上。
山西藩王有個三個,晉王、代王、沈王,而且都是太祖係。
路過山西難免和三個藩王打交道,朱由校提前讓方正化派人去京城將三個藩王的資料全部帶到山西。
朱由校的隊伍一路慢悠悠北上,幾天時間三個藩王的資料也悉數送到麵前。
晉王封地太原,當代晉王朱求桂,太祖第十一世孫,今年35歲。
代王封地山西大同,當代代王朱鼎渭,太祖九世孫,今年今年57歲,和晉商有很大的利益來往。
沈王封地原本在遼東沈陽,成祖繼位削藩軍權,沈王一係遷移到山西潞城(今長治)。
當代沈王朱珵堯,太祖7世孫,今年在位44年,年齡72歲。
這沈王一係是真的長壽,曆經兩百年才傳到第七代,足足大了朱由校4輩,按輩分都可以當他太爺爺了。
“沈王封地在太行大峽穀中間,那水土也太養人了,家族幾乎都是長壽。”
朱由校看完三個藩王的詳細信息連聲感歎。
了解沈王朱珵堯的履曆後朱由校感覺沈王可用,大明宗室到了現在40萬餘人,真正富有的也就是各個親王,下麵的郡王、鎮國將軍等藩王子嗣日子過得都很拮據。
萬曆年間沈王聯合秦王、晉王等幾個藩王增加上書主動減免了一部分俸祿讓朝廷補貼底層的宗親,幾次遼東戰役包括出兵朝鮮抗倭沈王都有捐款。
這老頭還是有點格局的。
“代王一係可以除名了!晉王也要敲打一番,沈王可以留著!”
看完所有的資料朱由校心中已經開始琢磨山西行該如何辦 。
代王、晉王和晉商多有牽扯,代王身在大同軍鎮,為晉商打開方便之門,這妥妥的賣祖求榮了,不搞掉代王朱由校心中不快。
朱由校一路北上各地官員出城相迎,錦衣衛手裏的資料一看,從上到下幾乎沒一個幹淨的。
想在官員裏挑出來一個清官簡直就是屎裏挑金,太難了!
從蒲州到太原600多裏走三天,路過介休看到晉商之首範永鬥的豪宅,朱由校恨不得立馬抄了他的家。
朱由校到了太原晉王朱求桂協同太原官員出城十裏相迎,朱由校都已經懶得搭理這些官員,直接下榻晉王府。
山西沒有被流寇波及到,官場體製健全,想要東晉王怕是連這些官員一起動。
“晉王,朕去年將各地藩王的俸祿減半,你不會怪罪朕吧!”
朱由校又拿出對付慶王的老一套試探晉王。
“臣不敢!”
晉王這話說的,潛台詞就是他怪罪陛下,但是他不敢說出來。
“看來你還是對朕有意見了,秦王的事情不知道晉王可聽說了?”
“臣略有耳聞!”
“我大明建國兩百餘年,現在藩王宗親數量數十萬,現在朝廷內憂外患,國庫入不敷出。
藩王宗親已經成為朝廷的負擔。
朕削減了藩王的俸祿那也是為了給邊軍發軍餉。
陝西連年幹旱,造反的事流民,你猜要是朝廷一直拖欠邊軍軍餉,邊軍會不會造反?
邊軍一旦反了,那可不是流民那種小打小鬧,你覺得到時候你這晉王府還保得住不?
到時候要是步了秦王後塵,悔之晚矣。
朕也是為了你們的安全著想啊!”
“臣知罪,未能體會陛下的良苦用心,還請陛下治罪。”
朱求桂一下子冒出冷汗,感覺陛下說的好有道理,不過朝廷真的沒錢了?他持懷疑態度。
“治罪倒不至於,朕現在也想不出怎麽安置我朱家數十萬宗親,要是再過上百年,恐怕全天下都成了藩王宗親,到時候天下百姓養不起我大明這些宗親,那個時候才會大禍臨頭。”
朱由校說著是一臉惆悵。
晉王直接閉嘴,這就不關我的事情了,你當皇帝你解決,反正現在削減了一半俸祿我日子還是照常過。
“不知晉王可想過走出山西看看?”
“臣沒想過!”
晉王拒絕的很直接。
“還真是和慶王、韓王回答如出一轍,藩王宗親的事情朕還在位,想嚐試解決這個問題。
用你們可以走出封地的自由換取你們手裏那些田地。
這件事晉王回頭可以給其他藩王去書信溝通一下。
朕想知道你們這些藩王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回頭這件事有了眉目你們可以各自給朕上湊書,朕會謹慎參考你們的意見。”
“臣遵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