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髒與四時的科學奧秘,養生新風尚

字數:4981   加入書籤

A+A-




    “天有八風”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八種風向變化,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之風。這八風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不同的風向對人體有著不同的影響。例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等等。

    而“經有五風”則是指人體經絡係統中的五種病理變化,這些變化與自然界的風邪侵襲人體後,引起的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具體來說,包括風痹、風痿、風厥、風勞、風臊等五種病症。

    通過對“天有八風,經有五風”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醫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認識,以及通過調整人體內部環境來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治療思想。

    您關於“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髒,邪氣發病”的提問,我們得明白這句話所闡述的是中醫理論中“外邪致病”的基本原理。

    在中醫看來,自然界中的“八風”不僅僅是氣候的變動,它們還攜帶著各自特有的外邪。當人體的正氣(或稱為抵抗力)不足時,這些外邪就有機會侵入體內,沿著人體的經絡係統遊走,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經絡”在中醫理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就像人體內的“高速公路”,負責輸送氣血和營養物質到各個髒腑器官。當外邪侵襲經絡時,氣血的流動就會受到阻礙,導致髒腑器官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和能量,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當外邪沿著經絡遊走,最終會觸及到人體的五髒六腑。五髒六腑是人體內最為重要的器官係統,它們的功能狀態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外邪侵襲到五髒六腑時,就會破壞它們的正常功能,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在中醫的治療中,對於因外邪侵襲而引起的疾病,我們通常采用“驅邪扶正”的原則。一方麵,我們會利用藥物或其他治療手段來驅逐體內的外邪;另一方麵,也會通過調理身體,增強人體的正氣和抵抗力,從而防止外邪的再次侵襲。

    從哲學思想的角度來看,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時,中醫非常注重“因時製宜”,即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和地域特點,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手段。

    在實踐應用方麵,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來判斷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外邪侵襲,以及邪氣的性質和部位。一旦確定病因,中醫就會采用針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物理療法,以及中藥內服、外敷等化學療法來驅邪扶正。

    此外,中醫還非常注重預防疾病的發生。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流通等,來增強人體的正氣和抵抗力,從而防止外邪的侵襲。同時,中醫也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度”等生活方式,以保持人體的健康狀態。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這句話,體現了中醫理論中對於四時(春、夏、長夏、秋、冬)變化與人體健康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

    在中醫看來,四時變化不僅影響自然環境,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功能。每個季節都有其獨特的氣候特點和相應的養生原則。例如,春季萬物複蘇,陽氣生發,人體也應順應這一趨勢,養護肝氣,促進氣血的生發;夏季炎熱,人體陽氣旺盛,應養心陽,防暑降溫;長夏(即夏末秋初)濕熱交織,應健脾祛濕;秋季幹燥,應養肺潤燥;冬季寒冷,應養腎藏精,抵禦寒冷。

    而“四時之勝”則是指四時之間存在的相互製約、相互勝克的關係。具體來說,“春勝長夏”是因為春季陽氣生發,能夠克製長夏的濕熱;“長夏勝冬”則是因為長夏的濕熱能夠消耗冬季的陰藏;“冬勝夏”是指冬季的陰藏能夠抑製夏季的陽亢;“夏勝秋”是因為夏季的炎熱能夠驅散秋季的幹燥;“秋勝春”則是因為秋季的幹燥能夠製約春季的濕邪。

    這種四時之間的勝克關係,實際上體現了中醫“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著五髒(肺、肝、腎、心、脾)和五季(秋、春、冬、夏、長夏),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係,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四時之勝的理論也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例如,春季是病毒和細菌滋生的高發季節,容易引發各種傳染病,這與中醫理論中春季陽氣生發、濕邪易生的觀點相吻合;而夏季高溫炎熱,容易引發中暑、心血管疾病等,與中醫理論中夏季陽亢、心火旺盛的觀點相一致。

    因此,了解和掌握四時之勝的理論,對於我們更好地順應自然規律、養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飲食起居、鍛煉方式等,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中醫四時五行與人體髒腑經絡關係的闡述,體現了中醫對自然界與人體相互關係的深刻洞察。在中醫理論中,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變化,與人體內部的五髒六腑有著密切的聯係。

    我們來看“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春季是萬物複蘇的季節,自然界中東風漸起,代表著生發的力量。此時,人體的肝氣也應順應這一趨勢而生發。然而,如果肝氣生發過度或不足,就可能導致肝髒疾病,而肝髒的疾病又常常會在頸項部位有所體現,這是因為頸項是肝氣疏泄的通道之一。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夏季炎熱,南風習習,代表著熱烈與旺盛。此時,人體的心陽也應旺盛,以應對外界的熱邪。然而,當心陽過於亢盛或不足時,就可能引發心髒疾病。而胸脅是心髒所在的位置,也是心氣運行的通道,因此心髒疾病常常會在胸脅部位有所體現。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秋季幹燥,西風蕭瑟,代表著收斂與沉降。此時,人體的肺氣也應順應這一趨勢而收斂。然而,如果肺氣收斂不足或過度,就可能導致肺部疾病。而肩背是肺氣宣發的通道之一,因此肺部疾病常常會在肩背部位有所體現。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冬季寒冷,北風凜冽,代表著潛藏與收藏。此時,人體的腎陽也應潛藏,以保存體內的陽氣。然而,當腎陽不足時,就可能引發腎髒疾病。而腰股是腎髒所在的位置,也是腎氣運行的通道,因此腎髒疾病常常會在腰股部位有所體現。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在五行中,土居中央,代表著穩定與運化。在人體中,脾主運化水穀精微,為後天之本。當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時,就可能引發脾髒疾病。而脊背是脾氣的運行通道之一,因此脾髒疾病常常會在脊背部位有所體現。

    我們來看春季。“春善病鼽衄”,春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但此時也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如果人體的陽氣生發過快,或是體內有熱邪未除,就容易出現鼻出血(鼽衄)等病狀。這是因為春季肝氣生發,肝火上炎,影響到鼻腔的血液循環。

    接著是仲夏。“仲夏善病胸脅”,仲夏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感到煩躁不安,體內的氣血也容易因此而變得紊亂。此時,如果人體的心陽過亢,或是受到外界暑熱的侵襲,就容易導致心髒疾病和胸脅疼痛等症狀。

    再來是長夏。“長夏善病洞泄寒中”,長夏即夏末秋初之際,此時天氣雖然炎熱,但濕氣也較重。如果人體脾胃虛弱,不能很好地運化水濕,就容易出現腹瀉(洞瀉)等症狀。同時,由於長夏時節氣溫高,人們往往貪涼飲冷,也容易導致寒邪侵襲脾胃,引發腹痛、嘔吐等寒中症狀。

    然後是秋季。“秋善病風瘧”,秋季天氣漸涼,但秋風肅殺,容易引發風邪侵襲人體。風邪與體內的濕邪相結合,就容易導致風瘧等疾病。風瘧是一種因感受風邪和瘧邪而引起的疾病,表現為寒戰、高熱、出汗等症狀。

    冬季。“冬善病痹厥”,冬季天氣寒冷,人體陽氣內藏,氣血運行相對緩慢。如果此時受到寒邪的侵襲,就容易導致氣血凝滯,引發痹症(如關節疼痛、麻木等)。同時,由於冬季陽氣不足,人體的末梢循環也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四肢厥冷(即手腳冰涼)等症狀。

    總之,這句話提醒我們要根據四時變化來養護身體,注意順應自然規律,避免受到外邪的侵襲。同時,也提醒我們在不同的季節要特別關注某些容易發生的疾病,並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它描述的是在不同季節裏,如果我們遵循了正確的養生之道,就可以避免某些季節性的疾病。

    “冬不按蹻,春不鼽衄”。這裏的“按蹻”指的是一種古代的導引養生術,包括按摩、推拿等手法。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冬天如果不過度進行導引養生,春天就不容易出現鼻出血(鼽衄)的情況。因為冬天是收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內藏,如果此時過度導引,會擾動陽氣,導致春天陽氣生發時出現問題。

    “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春天如果不讓頸項部位受到損傷或過度勞累,就可以避免頸項部位的疾病;而到了仲夏時節,也就可以避免胸脅部位的疾病。這是因為春天是肝氣生發的季節,頸項是肝經循行的部位;仲夏是心陽旺盛的季節,胸脅是心陽所在的部位。如果在這兩個季節保護好相應的部位,就可以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長夏時節如果不讓脾胃受到損傷,就可以避免腹瀉(洞泄)和寒中(脾胃虛寒)的情況;而到了秋天,也就可以避免風瘧等疾病。這是因為長夏是濕氣較重的季節,容易損傷脾胃;而秋天則是風邪和瘧邪容易侵襲的季節。如果在這兩個季節注意保護脾胃和避免風邪的侵襲,就可以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冬天如果不讓身體受到寒冷侵襲而引發痹厥(關節疼痛、四肢厥冷等)的情況,同時注意飲食調養避免腹瀉(飧泄),並且保持適當的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汗出),就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這句話提醒我們在不同的季節裏要遵循相應的養生之道,注意保護身體的相應部位和髒腑器官,避免受到外邪的侵襲和損傷,從而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www.101novel.com)